我國自2009年以來,已制訂實施了三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曆史性地消除了絕對貧困現象,脫貧減貧的曆史性成就成為人權全面進步的縮影。近日,第三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實施成果采訪團走訪内蒙古興安盟,這裡曾是内蒙古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近年來,當地開展精準脫貧,超過10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增收,走向小康生活。
騎上摩托車,去防護林巡視,這是白吉林白乙拉每天都要做的護林工作。
興安盟哈吐布其嘎查牧民 白吉林白乙拉:以前都是幾棵自然林,春天一刮風,就沙塵暴,現在刮風,今天差不多四五級風,沒什麼的沙塵,生态好啦。
白吉林白乙拉的家地處興安盟哈吐布其嘎查,地上不長草、牛羊吃不飽,惡劣的生态環境直接影響了當地農牧民的脫貧步伐。在易地搬遷等一系列政策幫扶下,白吉林白乙拉一家2016年住進了新房,還依托扶貧産業資金養起了肉牛,并被聘為生态護林員。妻子劉孟蘭則通過蒙古族刺繡技能培訓,成為一名一級“繡娘”。
興安盟哈吐布其嘎查牧民 白吉林白乙拉:現在我就十二頭牛。今年我賣牛犢,我當護林員一年1萬,我愛人刺繡(收入)加起來,差不多5萬塊錢一年。
草原增綠、牧業增效,好生态帶來好生活。現今,在興安盟幾乎每個旗縣市都培育出了自己的脫貧産業。在突泉縣,種植紫皮蒜已經有30多年曆史。2018年,當地政府引導貧困戶發展家門口的“小産業”。五三村根據本村的實際情況,把紫皮蒜作為主導産業,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
突泉縣五三村村民 王金霞:一年能賣三茬錢,幹不動重活了、體力活了。就種點園子,這不增加收入嘛。
王金霞曾經是村裡的貧困戶,丈夫幾年前因病過世,留下不少外債。獨居的她一下子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在村裡的鼓勵下,利用自己院子的一畝多地種上了紫皮蒜。
突泉縣五三村村民 王金霞:現在一年(種蒜)能掙幾千塊錢,連低保的再做保潔員啊,能差不差将近2萬塊錢,現在生活好。
五三村土壤肥沃,獨特的氣候條件,種出的大蒜皮薄頭大營養高味道好,全村200多戶都種上了紫皮蒜。從清明節栽種上紫皮蒜,6月初抽蒜薹、起大蒜,到7月中再種上大白菜,農家的小庭院,一年三次收獲,每畝地至少增收1萬元。
突泉縣五三村黨支部書記 陳德泉:庭院經濟每畝地收入(是)大田的10倍以上,(紫皮蒜)它是一種綠色食品,我們這大蒜現在已經打到北京了。去年我們都供不應求了。
五三村采用“村集體 農戶”的模式,成立了包裝車間,讓紫皮蒜走向了城市餐桌。現在,紫皮蒜也推廣到了附近的24個村。去年,突泉縣的紫皮蒜獲得了國家地理标志認證,村裡正在籌建紫皮蒜冷藏包裝車間,進一步擴大規模,真正讓一方庭院成為增收園。
興安盟扶貧辦黨委書記 王海英:下一步,我們興安盟要緊緊抓住政策紅利,提高農牧産品的科技含量,拉長我們的産業鍊,走向全國的市場,不斷壯大我們農牧産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總台央視記者 吳汶倩 張煜)
(編輯 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