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青人,又稱穿青族。主要分布在貴州西部的畢節、安順、六盤水市三地、市所屬十多個縣,一九五四年普選登記有二十四萬八千多人,第五次人口普查自報填寫穿青人族稱的人數約六十七萬人,其中半數以上聚居在織金、納雍兩縣,每縣均超過二十萬人。在貴州的織金縣和納雍縣聚居着不少穿青族村落,是一種民族風格淳樸、熱情好客的民族。
穿青人服飾
至于穿青人的族源由來,學術界向來有好多種說法:
折疊土著說
有主張土著說的,認為穿青人和曆史上的僚人一樣,是發源于貴州的原生民族,這種觀點以貴州部分民族研究專家為代表,穿青人内部的一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士也持該觀點;
折疊分支說
穿青人服裝
筆者所在村子及附近村寨的穿青人祖籍都為江西,證實這種說法是有一定可信度的。至于這兩種說法誰是誰非,尚待時間和相關學者的研究來證明。
如果說我們穿青人的确是漢族與少數民族融合而成的,這的确是個很有趣的現象,即穿青人的形成過程是漢族的少數民族化過程,這和今天的少數民族漢化剛好形成鮮明對比。究其根源,大概因為土著民族是當時當地的主導,在生産資料和人數上都占有優勢地位,人數少、占有少量生産資料的漢族被其同化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民族語言:
穿青人原先使用的一種漢語方言“老輩子話”(這種方言現仍流行于貴州的黔南和黔東南地區)已多不使用。但大多數地區還保持着這種方言的痕迹。如“f”變“h”,“ian”變“ie”等,一說話就知道是穿青人。由于穿青先民較早接受漢文化的影響,母語消失,他們的語言已分辯不清,這種“老輩子語”是否是獨立民族語言的痕迹,尚未查出确實證據。他們都普遍使用了貴州通行的官話。
民族服飾:
人别于漢族的标志是婦女不纏足,喜穿細耳草鞋或反雲勾鼻花鞋,腳紮青色綁帶,穿三節衣,兩節袖的滾花邊大袖衣,拴腰帶,戴大勾耳環,梳三把頭。所謂三節衣,兩節袖的花衣服。即衣身用青藍二色的布接連拼湊而成,上節青色至腰。下節藍色至小腿。衣腳用寸許寬的白布鑲邊,衣襟鑲寸許寬的雲勾花邊;衣袖的主袖之外套兩層活動套袖,一層比一層短,袖口大,外面套肩袖口更大,形如古代武士的護肩甲。每一層袖口均繡有雲勾花邊,看去如三節連成;衣袖是活動的,有二三層,穿時釘上,翻二留一或全翻于肩上,故有反托肩或外托肩之稱。
穿青人姑娘的服飾與穿青婦女的服飾不同之處是:不用青藍二色連接,用全青色或全藍色,白布鑲邊,雲勾花邊鑲衣襟,白布或雲勾花邊鑲袖口,衣袖不上套袖。上述服飾,由于舊社會推行民族歧視政策,強令改裝,是以解放後穿青人服飾在大部分地區與漢族已無大區别。貴州省郎岱鎮的穿青人在服裝和生活習慣上已基本漢化,隻有少數人還保留着族人的服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