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這部書,對後世影響非常之巨大,全書一萬多字,出現了非常之多的成語和名言警句。這裡選擇40個程序,和大家一起探讨。
1、巧言令色
【釋義】意思是好聽的語言,美好的臉色。形容用花言巧語和谄媚的态度讨好于人。
【出處】《論語 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
2、言而有信
【釋義】話語能夠兌現,說話靠得住,有信用,言行一緻。
【出處】《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3、不恥下問
【釋義】樂于向學問或地位比不如自己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丢臉。
【出處】《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4、察言觀色
【釋義】察:詳審。觀察别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
【出處】《論語·顔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5、成人之美
【釋義】成全别人的好事,幫助别人實現其美好願望。
【出處】《論語·顔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6、從心所欲
【釋義】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偏指善言善行的從心所欲,并非做壞事也從心所欲。
【出處】《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7、道不同,不相為謀
【釋義】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出處】《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8、道聽途說
【釋義】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不實的信息。
【出處】《論語·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9、發憤忘食
【釋義】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
【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
10、犯上作亂
【釋義】犯:幹犯。冒犯上級,為亂社會。
【出處】《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1、當仁不讓
【釋義】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12、割雞焉用牛刀
【釋義】殺隻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氣力。
【出處】《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 刀。’”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釋義】工:工匠;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出處】《論語·魏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4、過猶不及
【釋義】過:過分;猶:如同;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适的。
【出處】《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15、後生可畏
【釋義】後生:年輕人,後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令人敬畏。
【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16、患得患失
【釋義】患:憂患,擔心。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的利益得失斤斤計較。
【出處】《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17、學而不厭
【釋義】學感到不滿足。形容勤奮好學。
【出處】《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8、誨人不倦
【釋義】誨:教導。教導人特别耐心,從不厭倦。
【出處】《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9、見義勇為
【釋義】看到正義合理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處】《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2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釋義】自己所不願意的,不要施加給别人。
【出處】《論語·顔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21、既往不咎
【釋義】咎:責怪。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出處】《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22、見賢思齊
【釋義】賢:德才兼備的人;齊:相等。看到别人的優點和長處,就想和别人看齊。
【出處】《論語·裡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
23、盡善盡美
【釋義】極其完善,極其美好。指完美到沒有一點缺點。
【出處】《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 美矣,未盡善也。’”
24、敬而遠之
【釋義】表面上非常尊敬,實際上不願接近。也用作不願接近某人的諷刺話。
【出處】《論語·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
25、舉一反三
【釋義】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形容善于學習,頭腦靈活,能夠觸類旁通。
【出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26、有教無類
【釋義】類:類别。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27、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釋義】慮:考慮;憂:憂愁。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表示看事做事應該有遠大的眼光,周密的考慮。
【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8、殺身成仁
【釋義】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标準。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9、是可忍,孰不可忍
【釋義】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
【出處】《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0、三思而行
【釋義】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經過反複再三考慮,然後再行動。分析《論語》原文,這并不符合孔子的本旨,思慮太多反而變得優柔寡斷,應當有一個适合的度。
【出處】《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31、任重道遠
【釋義】責任非常重大,路途非常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曆長期的奮鬥。
【出處】《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32、三十而立
【釋義】指人在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
【出處】《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33、溫故知新
【釋義】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處】《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34、文質彬彬
【釋義】文:文采;質:實質;彬彬:形容配合得當。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
35、血氣方剛
【釋義】血氣:精力;方:正;剛:強勁。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出處】《論語·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36、循序漸進
【釋義】指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
【出處】《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朱熹 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漸進耳。”
37、用行舍藏
【釋義】任用就出來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這是孔子最為推崇的處世态度。
【出處】《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38、名正言順
【釋義】名:名分,名義;順:合理、順當。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後多指做某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
【出處】《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利。”
39、怨天尤人
【釋義】天:天命,命運;尤:怨恨,歸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報怨天,責怪别人。
【出處】《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40、擇善而從
【釋義】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出處】《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飛仙時空】傳播儒道佛國學傳統文化。歡迎關注、收藏及轉發,一起學習,一起精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