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工業制造業的增長潛力挖掘接近經濟貢獻“阈值”的時候,經濟發展能依靠什麼?農業嗎?
現在資本下鄉勢頭火熱,這個現象是好事情,也是壞事情。
說它是好事情,是因為,農村不缺勞動力,不缺生産資料。但是缺技術、缺市場、缺資本。資本下鄉剛好補足了其中的一項短闆,所以是好事情。壞事情是:資本是奔着賺錢的目的去的,它們不是去做慈善的。如果當地鄉村經濟處于增長狀态,有利可圖的情況下,那大家都有錢賺,也就不會有什麼問題。而如果短時間裡賺不到錢呢?資本可不會坐以待斃。所以,這就可能演化為壞事情。
通俗來講,振興鄉村這個事,我們要舉雙手雙腳來支持,并毫不猶豫地贊同這一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發展舉措!
發展西部
布局成功之前,存在經濟發展銜接的“空窗期”但是,在鄉村未能有效地振興起來的之前,是存在經濟發展銜接的空窗期的,你說那麼多缺乏一技之長,本身掌握的生産資料和資源就不足的普通大衆,該何去何從?還去廠裡打工嗎?日子總要過啊。
第三産業,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解決就業問題的勞動力蓄水池。
就不說能賺多少錢吧,起碼大家都能生存,慢慢發展。
整個世界本質上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可能還得“再走一遍”。不是說完全就是一模一樣的發展路徑,但是大家所遵循的基本的經濟發展規律,是一緻的。目前我國的生産總值已經突破100萬億元,而且已經建成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産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簡單地講,我們的工業生産規模是世界第一。
盡管依然存在大而不強的特征,但你不能否認它的基本實力。規模上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一,現在追求的是,如何變強,所以才有了去産能,産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但是在産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必然伴随着淘汰落後産能。
這一過程,也就意味着,很多隻是掌握了低端生産制造技術的工人,将不得不離開曾經奮鬥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工作崗位,離開那個生産流水線,去另謀出路。
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或者說有意向将自己的知識結構重組,升級,去适應新的生産發展需要。很多人,成家立業了,如何快速賺到錢來養家糊口,才是剛需!才是第一位的。至于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升級技能,隻适用于少數人,現實逼迫下,也隻有少數人能熬過那一關。
所以,大部分的人,離開以前的生産崗位後,必須要找到一個合适的去處,獲得收入,來養活自己和家庭。
“返鄉”大軍
既摸着發達國家過河,也遵循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我們來看一看已經跨過工業原始積累階段的發達國家:德國。
德國經濟在世界上,那是表現得非常優秀的。它能從二戰後的廢墟之中重新崛起,并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歐洲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這已經充分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按照德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信息,2019年德國經濟實際增長0.6%,完成的名義GDP約為34359.9億歐元(約3.85萬億美元)。其中,德國第三産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約為70%,第二産業和第一産業隻占到經濟比重的30%。
另外,按照馬斯洛的人類需求金字塔,
馬斯洛人類需求金字塔
當人們解決了基本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之後,越往上走,歸屬感和被尊重等需要就會自發地形成和建立起來。其實人類的經濟,本質上,也就是人類需求的一般矛盾的升級演化的過程。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就集中解決溫飽問題,八九十年代,就集中解決治安和住房、出行等問題。
到了現在,消費升級了,需要集中解決的,就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文化的需要,同落後的生産力之間的矛盾。
那這個矛盾,在現階段是什麼呢?
是吃不飽嗎?
是窮的沒地方住嗎?
是出個遠門還需要像印度一樣挂滿整個火車站嗎?
不是的,現在大家追求的是: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得好;不僅要有地方住,還要住得好;不僅能出行,而且出行要盡可能的方便。
你說這是人們太貪婪了嗎?其實不是,是自然規律在發揮作用。當群體的需要彙集成經濟發展需要的時候,就成了經濟發展大勢,隻能去順應人們的需要,才能發展,否則會遭到群體的抛棄,和不支持。你不能叫現在的人,還去吃大鍋飯,騎鳳凰牌吧。偶爾嘗試一下也可以,天天如此,那大家怕是會掀房子的。
所以,基本的判斷是:中國已經完成了工業基本積累,現在在進行工業的升級轉型,升級之後的工業制造會更強大,但是,那個時候的工業将以數據信息化、數字化技術和新能源等為基本生産力來源。而不像以前,要依靠人力來補足各個缺失的生産環節,從而保證生産鍊條的正常運轉。但是當人工智能機器人大規模普及和運用的時候,工業生産制造能力隻會更加高效而強大,自然也就不需要那麼多人了。
工業制造智能化
而離開工業體系的人們,再就業的方向,要麼就是新型農業,要麼就是第三産業。
我國的第三産業是指: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産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關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等行業。
也就是說,當大家吃不是問題,用不是問題的時候。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就延伸出來了的,其他的客觀需要,也就轉化成支持起第三産業的基本市場來源。
而對比起發達國家,我國GDP結構中,服務業占比僅為58.3%,制造業為27.47%。58.3%的占比對比發達國家70%的占比,我們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而這個增長空間,不僅可以創造巨大的就業,而且會誕生很多獨角獸企業,4g時代的滴滴、美團、攜程旅遊等,而在5g時代還會誕生更多類似企業。
春江水暖鴨先知,其實很多巨頭,大佬已經察覺到這一群體性經濟變化,也早早開始布局,把觸角延伸到人們吃穿用度的各個環節中去。美團做得要徹底一些,但因為玩得“太徹底”了,所以它遇到了一些問題,其實美團也該注重自己的發展節奏了,要配合社會的需要,承擔一家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你不能隻想在社會上撈錢,而回避自己該承擔的責任,這種,隻想撈好處,不想擔責任的心态,是一定會醞釀企業發展危機的。
經濟正在轉型中,大家都在切換賽道而在這種具有整體性經濟拐彎的曆史階段,那些天然具備第三産業優勢的地區,将迎來自己的曆史發展機會。獲得經濟上的跨越式發展!這裡以雲南為例:
2020年,經初步核算,整個雲南省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GDP)24521.90億元,比上年增長4.0%,高于全國1.7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3598.91億元,增長5.7%;第二産業增加值8287.54億元,增長3.6%;第三産業增加值12635.45億元,增長3.8%。三次産業結構為14.7∶33.8∶51.5。全省人均地區生産總值達50299元,比上年增長3.3%。非公經濟增加值11411.25億元,比上年增長2.6%,占全省生産總值46.5%,比上年降低了0.7個百分點。
第三産業貢獻了經濟生産總值的一半還多,已經名副其實地頂起了經濟發展的半邊天。雖然第二産業和第一産業不是很發達,但是因為第三産業獲得了部分國内三産經濟增量蛋糕的傾斜,雲南這幾年的經濟發展勢頭,依舊迅猛。
2016-2020年雲南經濟增長
2018年雲南經濟增速為8.9%,2019年經濟增速為8.1%,即便是受疫情影響的2020年,雲南經濟增速依舊保持在4.0%,在全國排名前列!而在剛過去的2021年一季度,雲南的經濟增速為同比增長15.3%。
你能想象,對比起來沿海發達省份來,一個工業制造業并不強的西部大省,為何能夠長達數年保持這種高速的經濟增長?第三産業,功不可沒。
這裡需要明确的一點是:第二産業對雲南很重要,但是雲南的工業制造業也存在轉型升級的客觀需要。而轉型升級的工業制造業會變強,但是并不意味着,它能承載多少就業。因為轉型升級後用智能機器人了,用數字化,信息化了。雲南本來就是傳統的農業大省,農業已經積蓄了大量的待就業人群。當第一産業勞動力剩餘,第二産業升級之後,又不需要多少人,那你自己想想,你還能去哪?
這都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經濟密碼了,這是一個簡單的邏輯推理。
很多人,隻能去第三産業,再就業。并在這産業中,發光發熱,甚至發展出屬于自己的事業。因為很多人,都隻是隻是知識結構普通,掌握技能單一且不完善的普通勞動者。并非大家都是什麼專家,學者,有這項長處,或者那項本領的。所以,你會得少,你就隻能找合适你的事情做。這樣子來創造價值,來獲得收入,來發展自己。這是個人的發展規律,同時,也是經濟的基本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