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鄭闆橋,也許婦孺皆知,他是清代書畫家與文學家,其詩、書、畫都非常出名,世稱“三絕”,他一生隻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
鄭闆橋肖像畫
縱觀鄭闆橋的一生,率性而活,獨醒于濁世,自己吃了太多虧卻從未放在心裡,他的名句:“吃虧是福,難得糊塗”如今成了世人的醒世名言。今天與大家分享鄭闆橋巧用詩詞與燈謎,劫富濟貧的故事。
一、元宵節燈謎氣财主
這是鄭闆橋在山東濰縣當知縣時的故事,有一年元宵節,當地的大鹽商林财主的父親過80大壽,特地邀請鄭闆橋去做客。這個林财主人品很差,平日裡沒少欺壓百姓,鄭闆橋很看不慣這種人,本不想去,但架不住很多人來勸,他隻好答應了,想着順便也去教訓教訓那個林财主吧。
酒過三巡,林财主為了助興,就請鄭闆橋出個燈謎。鄭闆橋想了想,在燈籠上寫下了謎面:林字拆開為兩木,左邊木升官,右邊木發财。大家一看,都拍手叫好,又是升官又是發财的,太吉利了!林财主也是眉開眼笑,忙讓人拿出五百兩銀子作為酬謝。
鄭闆橋畫像
鄭闆橋接過銀子,不客氣地說衙門還有事,我先回去了。再說那林财主,對鄭闆橋出的這個謎面非常喜歡,還讓大家一起來猜猜謎底。就在這個時候,他家的賬房先生進來了,一看這燈謎,立刻對林财主說:“老爺你還笑呢?這鄭縣令是在罵你呢!”
林财主說:“怎麼可能?左邊木升官,右邊木發财,多麼吉利的話啊!”賬房先生苦笑道:“您再好好看看,木字邊加一個官,就是個‘棺’字;再加一個财,就是個‘材’字,合到一起,不就是‘棺材’二字嗎?鄭縣令這是在咒老爺早死啊!”林财主一聽,也回過味兒來了,當場眼睛一翻,口吐白沫,手腳抽搐,差點咽了氣。
二、吟蟹詩罵知府
還是鄭闆橋任濰縣知縣時的事,有一天差役來報,說是知府大人路過濰縣,可鄭闆橋聽說後不動聲色,并沒有出城迎接。原來這位知府是靠捐錢當上的官,他光買官的錢,就足夠擡一轎子,但是其肚裡卻沒有一點真才實學,所以鄭闆橋根本瞧不起他。
清代書畫家鄭闆橋
知府大人來到縣衙門後堂,對鄭闆橋不出城迎接,心中十分不快。在酒宴上,他越想越氣。恰巧這時差役端上一盤河蟹,知府想:我何不讓鄭闆橋以蟹為題,即席賦詩,如若作不出來,我再當衆羞他一羞,也好出出我心中悶氣!
于是,知府用筷子一指河蟹說:“此物橫行江河,目中無人,久聞鄭大人财氣過人,何不以此物為題,吟詩一首,以助酒興?”鄭闆橋已知其意,略一思忖,吟道:“八爪橫行四野驚,雙螯舞動威風淩,孰知腹内空無物,蘸取姜醋伴酒吟。”知府聽後臉色十分尴尬。
三、巧作燈謎,戲弄富家子弟、幫助窮學生、
鄭闆橋在濰縣除了盡力做個好官外,還對興辦教育非常重視,當時縣裡有一家私塾,大多是有錢人家子弟,隻有一個窮學生,他們就經常合起夥來欺負這個窮學生。鄭闆橋得知後,決定去教訓教訓這些富家子弟。
鄭闆橋賞竹
正好,這年過元宵節時,私塾先生來請鄭闆橋給出個燈謎,回去讓學生們學習學習。鄭闆橋想了想,就在燈籠上寫了一首:“嘴尖肚大把兒高,煙熏火燎鬧噪噪。量小豈能容大物,二三寸水起波濤。”
鄭闆橋還定了一個特别的規矩:每人都可以猜,但猜錯的要罰一兩銀子,誰猜對了,就把銀子都給誰。那些富家子弟仗着家裡有錢,個個踴躍來猜謎,但沒一個猜對的,最後那個窮學生來了,說:“謎底應該是水壺。”
可不是嗎?“嘴尖肚大把兒高,煙熏火燎鬧噪噪。量小豈能容大物,二三寸水起波濤。”說的就是燒水的水壺。富家子弟們雖然很不情願,但有鄭闆橋的規定在先,也不得不把幾十兩銀子都送給了那個窮學生。
鄭闆橋的竹
據說,這個窮學生,後來就靠着這幾十兩銀子,完成了學業,最後考中了進士,當了大官。
四、妙在各類藝術高度統一
鄭闆橋雖然一生颠沛流離,但是他不向各種惡勢力低頭,這充分體現在他的藝術作品之中,如磐石般堅強,如清竹般勁挺,如蘭花般高潔。他的詩題得整整斜斜,大大小小,或在峰巒之上,代之以皴法(中國畫技法名,是表現山石、峰巒和樹身表皮的脈絡紋理的畫法);或在竹竿之間,使畫連成一片;或在蘭花叢中,襯托出花更繁,葉更茂。在畫上題詩,自我國宋元朝時就有了,并非是鄭闆橋始創的,但如鄭闆橋之妙,實不多見,妙就妙在他将各類藝術高度統一了。
鄭闆橋将詩、書、畫融為一體的藝術作品風格,值得人們敬佩與欣賞。他劫富濟貧、愛憎分明的良好品德更加值得後人學習與尊敬。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好現在優越的學習條件,認真學好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掌握實用的技能,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複興夢想,而努力奮鬥。
鄭闆橋塑像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創,歡迎關注,共同學習,共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