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仇者聯盟:終局之戰》随着鋼鐵俠的“逆轉響指”落下了帷幕,響指之後,來自過去的滅霸與其黑暗教團化為灰燼,超級英雄們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來之不易的勝利有些過于沉重,這是用鋼鐵俠的生命換來的結果,滅霸消逝了,鋼鐵俠也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勝利之後有喜悅也有悲痛,但悲痛更大于喜悅,鋼鐵俠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換來了這最終的勝利,他是值得尊敬的,為了表達對鋼鐵俠的最高敬意,複仇者聯盟特意為鋼鐵俠舉辦了一場内部葬禮,鏡頭依照與鋼鐵俠親密度順次排位,基本上能夠與鋼鐵俠有聯系的超級英雄都到位了,當鏡頭拉近到驚奇隊長的時候,或許很多人都有了一絲遲疑。
驚奇隊長這個角色不是号稱複聯最強嗎?然而事實上她在最後的“終局之戰”表現并不突出,有非常嚴重的“劃水嫌疑”,如果驚奇隊長全力以赴,或許鋼鐵俠就不會犧牲了不是嗎?
鋼鐵俠的犧牲對于很多“鐵粉”來說都是一個難以抹平的痛點,如果驚奇隊長能夠力挽狂瀾,鋼鐵俠最後以退休的方式結束也能夠讓大家找到心靈慰藉。
讓人有些疑惑不解的是驚奇隊長的前期鋪墊與她在《複聯4》的實際表現不符,作為地球“希望”的驚奇隊長為何表現平平?她的實力真實水準能夠做到力壓滅霸嗎?驚奇隊長是故意“劃水”還是力不從心呢?
驚奇隊長的實力起源與表現為了能夠讓驚奇隊長的順利融入到漫威電影宇宙中,漫威重新給驚奇隊長的實力做了一個定位,在對漫畫元素進行删改保留的同時,驚奇隊長的實力起源變成了“光速引擎”,此力量也成為她強有力的後盾。
一、光速引擎帶來的力量增幅
提到光速引擎我們不得不說一說它的締造者——勞森博士。
勞森博士的真實身份并不是地球人,她來自宇宙三大帝國之一克裡帝國,受到帝國最高掌控者至高智慧的指派來到地球做考察(其實就是監視),勞森是她在地球上的身份,她的真實名字叫邁.威爾,來到地球的邁.威爾很快就察覺到至高智慧的企圖,克裡人與斯庫魯人之間的矛盾她一直被蒙在鼓裡,受到地球影響的她并不贊同克裡人與斯庫魯人之間的戰争,為了拯救斯庫魯人,她決定阻止這場不應該存在的戰争。
光速引擎就是在這樣的背景誕生的,它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幫助斯庫魯人尋找合适的居住地的同時能夠在克裡人的進攻下做到自保。
光速引擎是勞森博士借助于空間寶石的能量開發出來的“新科技”,原本以為這光速引擎可以改變斯庫魯人的劣勢,但沒想到光速引擎的消息還是被至高智慧知曉了。
為了不讓光速引擎落入克裡人的手裡,勞森博士與卡羅爾.丹佛斯(驚奇隊長)在護送的途中發生了意外,作為飛行員的卡羅爾.丹佛斯僥幸存活,眼看光速引擎就要落入敵人之手,為了不讓勞森博士的心血成為敵人的戰利品,卡羅爾.丹佛斯選擇摧毀光速引擎。
原本她已經準備與光速引擎同歸于盡,但沒想到在機緣巧合之下吸收了整個引擎的能量,光速引擎的能量改變了她的身體,獲得幾乎“無上限”的能量場,以有機體容納了相當可觀的物質能量,讓她變成了另外一種形式的“光速引擎”,這給她帶來幾乎無限的力量增幅。
二、驚奇隊長的戰力标杆
光速引擎給驚奇隊長帶來的實力增加到了什麼層次?
在其個人電影中有兩次具有代表性的戰鬥。
1.驚奇隊長以一人之力挫敗整個克裡人星際戰隊,驚奇隊長沒有蘇醒之前她的記憶一直被至高智慧封鎖,蘇醒之後直接打破了至高智慧的限制,要知道“至高智慧”可是整個克裡帝國的中樞神經。
2.吓退羅南,得到至高智慧指令的羅南帶着大軍進攻地球,開局試探性的攻擊被驚奇隊長一人全部攔截,甚至她還以身體作為武器直接搗毀羅南的戰艦,這一幕讓羅南看得目瞪口呆,在沒有太多時間考慮的情況下直接帶人逃走,要知道羅南可是連滅霸都不服氣的狠角色,但在這裡完全就沒脾氣。
對于驚奇隊長這個角色或許很多人對她隻有耳聞并無目睹,對她的實力了解也隻局限于“吓走羅南,摧毀戰艦”這個層面,但實際上驚奇隊長可是得到官方肯定的“最強超級英雄”,這個最強甚至超過了目前已知的風暴戰斧雷神與綠博士(班納與綠巨人的合體)。
驚奇隊長這個角色自從出現以來就非常具有争議性,尤其是人物形象的設定與實力的不對稱時常被人所诟病,這種情況在《複聯4》被無限放大了。
其主要原因還是驚奇隊長在《複聯4》的“劃水”态度讓大家對她産生了誤解。
驚奇隊長的“劃水”的本意與刻意以《複聯4》的前期宣傳與鋪墊,以驚奇隊長的表現在“終局之戰”已經被實錘為劃水了,按道理來說她的表現不應該如此,但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一、預言下的“齒輪進程”都有屬于自己的位置
驚奇隊長的實力強勁是不假,但為了配合“唯一”的勝利預言,驚奇隊長的定位必須如此,這也是“編劇組”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選擇,驚奇隊長的存在并不多餘也不突出,她的劃水行為甚至影響到了最後的勝利。
驚奇隊長這種看似不太合理的劃水行為其實也是一種劇情上的“有意安排”,這種安排也是為了讓劇情産生“平衡點”,換句話說驚奇隊長的實力雖強,但在大環境的限制下她的表現必須縮水,以配合奇異博士的預言結果,當然,奇異博士與驚奇隊長的定位也是差不多一緻,在泰坦星表現強勁的他在《複聯4》成為了真正的的“劃水王”,對比奇異博士,驚奇隊長可是盡力了許多。
我們知道,在《複仇者聯盟3》泰坦星上奇異博士利用時間寶石看到了未來的千萬種可能,在這千萬種可能中卻隻有唯一的一次勝利,驚奇隊長的每一種行為都對應了她應該“存在的位置”,也就是說在以奇異博士為“變化基點”的未來裡面,驚奇隊長與滅霸的戰鬥不存在勝利的可能性,從根本上就已經否決了驚奇隊長能夠“逆轉乾坤”的可能。
二、未來千萬種變化的唯一選擇
在多達14000605種未來的變化模式中,驚奇隊長一定會存在,甚至不排除有以驚奇隊長為“主角”的情況,但都因為種種因素而失敗了,最後唯一的勝利是鋼鐵俠帶來的結果。
而這結果自然是以奇異博士為推動點,他所選擇的唯一未來沒有驚奇隊長太多的“戲份”,也就是在這個唯一的未來裡面,驚奇隊長并不是最後的決勝之人。
但這也并不是說驚奇隊長就對“終局之戰”沒有影響,預言下的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每個人的所作所為就如同“齒輪”一樣相互影響,相互推動,驚奇隊長的“劃水行為”也是如此,看似簡單的舉動卻有意想不到的連接。
瞬息萬變的戰鬥,機會稍縱即逝- 有機會并不代表能夠把握機會
驚奇隊長的實力很強,滅霸也不是弱者,“終局之戰”的滅霸所展現出來的個體實力已經遠遠超出了複仇者們想象,甚至連我們寄予厚望的複仇者三巨頭都被迅速擊敗,驚奇隊長的實力雖然被隐藏了部分,但以三巨頭的表現來看,其實驚奇隊長的表現也并不是那麼差,至少她可以硬怼滅霸而不落下風。
驚奇隊長參加戰鬥之後并沒有與滅霸直接接觸,而是繼續完成複仇者們未完成的計劃,原本以為驚奇隊長能夠做到讓無限手套萬無一失,但滅霸擊碎量子隧道之後産生的能量甚至連驚奇隊長都沒有抗住,在驚奇隊長反應過來的時候,無限手套已經落入滅霸手裡。
驚奇隊長與滅霸的第一次接觸就遇上了寶石滅霸,雖然她多次阻攔了滅霸使用無限手套,但無限寶石給滅霸的強化讓驚奇隊長也有些無力,甚至在驚奇隊長沒有反應過來的情況下被滅霸的力量寶石給打飛出去。
驚奇隊長唯一可以壓制滅霸的機會就此消失。
驚奇隊長的這個結局這就像不久之前的绯紅女巫一樣,绯紅女巫的魔法是可以解決掉滅霸的,也有機會徹底終結,不過還是被滅霸的戰艦火力支援打斷了她的魔法,讓滅霸得以脫身,明明有着極強的實力卻因為一些“意外因素”導緻失敗。
有實力并不代表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各就其位,各司其職- 在既定的未來中分工協作
奇異博士通過時間寶石看到了未來的14000605種變化模式,在這些變化模式中奇異博士選擇了“唯一的勝利”,在他有意推動下,所有的未來都朝着他看到的唯一發展,驚奇隊長也是這唯一勝利下的一個環節,在這個唯一的勝利之局中,每一個複仇者的有屬于自己的位置與責任,這些位置無法改變也沒辦法撼動。
驚奇隊長的位置看似“劃水”,但其實鋼鐵俠能夠成功完成響指之舉與驚奇隊長密不可分。
一、驚奇隊長延續了奇異博士的“救命之局”
如果沒有驚奇隊長把鋼鐵俠從宇宙帶回地球,那後續的量子隧道、無限寶石、以及打響指都沒辦法實現,驚奇隊長此舉直接奠定了鋼鐵俠能夠打響指的基礎。
二、驚奇隊長為鋼鐵俠創造了合适的條件。
在滅霸得到無限手套之後,驚奇隊長以自己的力量壓制了滅霸使用無限寶石的可能,此時如果沒有驚奇隊長的輔助,那滅霸或許早已使用了無限手套,鋼鐵俠後來的“移花接木”也成為了泡影。
驚奇隊長在每一個關鍵點都做出了相當重要的貢獻,正是有驚奇隊長的輔助,鋼鐵俠最後才有“打響指”的機會。
驚奇隊長為謝幕之戰讓行- 終局之戰也是鋼鐵俠的謝幕之戰。
鋼鐵俠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為複仇者聯盟取得了勝利,作為初代複仇者的他也是到了該離開的時候,世間沒有不散的宴席,我們雖然不舍得鋼鐵俠的離開,但總有新人換舊人,鋼鐵俠至此一戰之後也走到了他人生的終點站。
為了使劇情變得更加合理性,《複聯4》導演羅素兄弟與編劇對驚奇隊長的定位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與戲份劃分,準确來說就是“分工定位”的不同,漫威對于分工平衡的舉措是值得肯定的,在優化劇情的同時不會讓“戰力崩壞”(參考隔壁的正義聯盟)。
驚奇隊長雖然不是最後的拯救之人,但她的确影響了“終局之戰”的變化,鋼鐵俠以自己的生命作為謝幕,驚奇隊長隻能讓行,老人與新人的交接就在此發生。
為了給鋼鐵俠營造一個經典的離場,最後的“高光時刻”無疑是最能夠襯托鋼鐵俠給漫威帶來的每一份貢獻與付出,為此導演與編劇不僅制造了“胖雷神”的相對削弱,也讓昙花一現的绯紅女巫受到了戰艦牽制,在此之後更是選擇了雪藏。
驚奇隊長也是一樣,她的實力不俗,也能夠硬抗滅霸,但為了把最後的“聚焦點”留給鋼鐵俠,對她的設定不得不如此選擇,驚奇隊長劃水有劃水的意義,她的劃水是為了給鋼鐵俠創造條件。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之所以感覺到驚奇隊長有劃水的嫌疑最主要因素還是她實力不對稱,但這并非驚奇隊長所願,為了營造鋼鐵俠的謝幕之戰,驚奇隊長不得不如此。
她在“終局之戰”姗姗來遲也是為了給其他複仇者充足的表現機會,鋼鐵俠的死亡是注定的,驚奇隊長也無力改變。
文:影視閑談
圖: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