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觀書有感其一名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小學都會背誦的古詩三十年後再讀,感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朱熹的觀書有感其一名句?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朱熹的觀書有感其一名句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小學都會背誦的古詩。三十年後再讀,感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半畝方塘一鑒開”這句有三個比喻,形象生動又含而不露,一層層鋪開,暗藏讀書的三重境界境界,一重比一重高。
第一重境界:以書比作半畝田,不耕耘,不澆灌,不付出血汗,便不會有所收成,無收成便無依無靠,豈不悲哉;須得大讀起來,廢寝忘食可也,不知老之将至可也,必有所得。半畝田隻得三五鬥糧,亦可果腹;讀書有得一二真言,可安然入夢也。
第二重境界:把書比作方塘,此朱子高明處,隻點一塘,可想有塘必有水石,有水必有魚,有石必有亭榭,有亭榭豈可無草木風月,有草木斷不能少花鳥,有風月當有停雲飛雪,有停雲飛雪豈能無飲,有飲豈能不吟……此方塘有水,有魚,亦可藏蛟龍也。讀書得遇物像萬千,豈不幸哉,豈不美哉,豈不樂哉!
第三重境界:把書比作開鑒。鑒天地,通古今,識興衰,明得失,知我非我還是我,有我無我都是我。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讀書的三重境界都歸結到一個“開”字。開卷有益,開眼,開心,開悟。真可謂煉字之精!朱子說的是觀書有感,其實未必僅僅是說讀書,恐怕是個大幌子,說是“治學”的三重境界,“為人”的三重境界又何嘗不可呢!可以說這一句詩最能體現朱子的理學精神:嚴謹但不刻闆,精進不失随意,詩意又忠于現實。如果朱熹有自畫像,我想就在這一句詩裡了。
緊承第一句是“天光雲影共徘徊”,讀書是為有用嗎?讀書是為有名嗎?讀書是為有利嗎?讀書是為有顔如玉嗎?都沒有,天光雲影而已!
什麼是天光呢?日光,月光,星光,燈光,螢光,目光……無光不能照見萬物的形影,看不到萬物的形影而想得到萬物的精神,太難了。讀書就是打開光,有了光就有了萬物生長,一旦明了萬物的生長,明了自身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一個人明了了自身,還不知道如何行為麼?
什麼是雲影呢?水在地聚為江河湖海,在天則為雨露霜雪,而雲在天地之間,散為氣,聚為雲。雲有影子,必須有光。是自然的一種現象。可人到一定階段,看雲未必是雲:人生如夢幻泡影,曆史過往如煙雲,這是“看山不是山”。朱子說的雲影是不是經過了繁花似錦,品過酸甜苦辣後的從容,已經達到了“看山還是山”境界。
天光雲影共徘徊,為什麼要徘徊呢?徘徊的還是人,人在天光雲影之間行事,有行事必定要決斷,要決斷少不了思考,有思考難免徘徊;如果都放下,任其自然,這時的“徘徊”不是為難,而是閑庭信步,不是猶豫不決,而是逍遙自在。
此詩最後兩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一問一答,似乎是一呼一吸,又仿佛一俯一仰,好像一來一往,渾然天成。人們得其所妙,認為名句,殊不知,前兩句别有妙處。如無前兩句,後兩句便成了無源之水。
想朱子于前兩句費心思大勝後兩句。如果朱子知到我這樣讀這首詩,會不會會心一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