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多個咖啡圈的朋友都在讨論COSTA咖啡閉店的消息
一向低調的COSTA,選擇在今年“斷臂求生”。
就在今年3月,COSTA在國内推出即飲咖啡,6月又與九陽合作,推出膠囊咖啡。
COSTA能否重獲新生?我跟幾個咖啡圈的朋友聊了聊,通過外圍觀察,總結了一些COSTA的得與失。
作者 | 大龍
曾經自帶光環的COSTA,大規模閉店
青島門店全部撤店、北京門店關了20家左右,近日,COSTA大規模閉店的消息引發了咖啡圈的關注。
北京多家costa暫停營業
COSTA咖啡進入中國是帶着光環的。
無論是發展史、全球門店,還是咖啡自販賣機業務、家用咖啡及咖啡烘焙業務,COSTA咖啡帶來了與星巴克不同的咖啡文化。
2007年,COSTA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開出首家門店。據媒體報道,2012年COSTA在國内門店數量突破200家,今年年初則在國内擁有逾500家門店。
COSTA在早期有過一些營銷動作,也與星巴克有過一些“交鋒”。
咖啡行業資深從業者李強介紹,早期COSTA與星巴克走差異化路線,提高咖啡濃度,并以此強化消費認知。另外咖啡杯做了雙耳杯設計,與星巴克單手握杯相比,雙耳杯需要雙手握杯,捧在手心有沉甸甸的感覺,手與杯子的觸點越多,擁有感越強。
雙耳杯構成差異化
在味覺與觸覺上進行優化,注重用戶體驗,一度是COSTA的标簽。
不僅在營銷上,COSTA曾也是拿鋪高手,與華聯、華貿等商業合作,給了COSTA很多好的位置,有業内人士稱,早些年在北京機場COSTA直接搶到過星巴克的點位。
“北京華貿有一家咖啡館想要續約,開出比COSTA每平方米高出0.5元的房租,但最終還是被COSTA拿走。”他稱。
costa曾也是拿鋪高手
紅色的座椅,輕商務小資格調,以及門店位置優越,COSTA迅速在一二線城市圈得不少粉絲。
COSTA進入中國的幾年,國内咖啡市場也在不斷更叠發展。
近十年間,國内咖啡市場一度湧現出“餐咖”(上島咖啡、迪歐咖啡、咖啡之翼等)、“韓系”(咖啡陪你、豪麗斯、動物園等)咖啡品牌。
星巴克不斷穩固行業地位持續深耕,半路殺出的瑞幸咖啡,靠抓取線上流量迅速跑馬圈地,衆多精品咖啡館也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開出。
今年7月,騰訊投資上億元加持咖啡品牌Tims;日本咖啡品牌% Arabica、來自歐洲的皮爺(Peet’s)咖啡,都打着各自的網紅标簽拓展中國市場,也在一線城市取得不錯聲量。
咖啡市場不斷演進,同時也在不斷上演“黑暗森林法則”:下一個流量品牌在哪裡冒出,難以得知。
閉店、市場緊縮的COSTA“錯過”了什麼?
疫情影響之外,關于閉店一事,我與多個行業人士交流,總結了COSTA近些年發展滞緩的原因。
1、營銷力度不夠,沒有抓住營銷節點
2010年~2015年,微博、微信相繼崛起,成為品牌曝光的絕佳平台,許多飲品品牌通過微博話題、熱搜,以及微信公衆号與粉絲互動,用線上流量為門店引流。
衆多品牌運用線上流量引流
2016年後,抖音等短視頻平台成為新的流量接口,同時B站也成為“年輕荷爾蒙”最多的平台,星巴克、喜茶、奈雪的茶、茶顔悅色都開始在“B站”攫取年輕流量池。
COSTA在這幾個階段營銷與創新方面,沒有很好地發展。
抖音上有人到COSTA拍攝視頻,店員提出“帶LOGO的都不能拍”
2、本土化程度不高,小衆感依然很強
相關人士分析,COSTA品牌的本土化程度不是那麼高,小衆感很強。
縱觀本土化程度較高的海外餐飲品牌,無不将入鄉随俗貫徹到底,KFC就一直在迎合中國人的口味,先是早飯開賣粥、油條、豆漿,後又加入蓋澆飯、老北京雞肉卷。撸串的盛行,又賣起串串、鹵味等。
去年,肯德基宅急送在上海、成都、重慶、哈爾濱、沈陽等第一批10個城市上線“川香燃辣撸串桶 香鹵系列産品”。
肯德基的本土化改造
星巴克推出的月餅、粽子等産品,都在建立與本土受衆的情感鍊接。
3、單品牌策略,打法單一
上海啡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振東認為,品牌要麼自己進化,要麼用自己的品牌再去孵化新品牌,比如呷哺呷哺孵化出湊湊火鍋;全家每一代店的進化都符合市場新的需求,複牌拓寬了不同市場的布局。
奈雪的茶在幾年前就打出“老帶新”副線策略,台蓋主打珍珠、奶蓋,客群年齡偏小,集中在15到20歲,人均消費在20元左右;梨山的招牌是水果切、果茶,人均消費27元左右,客群稍微年長,更加穩重,在追求産品口感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天然、健康。
喜茶今年亮相的喜小茶瓶裝廠、喜小茶飲料廠,也開辟了不同産品線、價格帶定位,開始細分客群,在新的領域保持創新。
回望COSTA,相對單一的品牌策略,在快速叠代、競争激烈的國内飲品市場上,具有一定風險。
4、新茶飲的崛起,蛋糕被切分
喜茶、奈雪的茶等新中式茶飲的頭部品牌,在營銷、運營等方面表現搶眼,有的頭部品牌門店月營業額可達百萬元以上,加上資本的加持,新茶飲在各線市場的滲透,也在切分市場蛋糕。
行業人士透露,石家莊新開的一家CoCo都可,在一個月前就曾是COSTA的門店。
“同樣的消費年齡群體、同樣的消費時段,新茶飲與咖啡就構成競争,消費者會二選一,喝了茶飲,不會再喝咖啡。”李強稱。
現今茶飲店賣咖啡、咖啡店賣茶已成趨勢,兩者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也會有融合的趨勢。
發力即飲、膠囊咖啡機,新賽道能否扭轉局面?
今年3月,可口可樂在中國市場推出COSTA即飲咖啡。
這是可口可樂51億美元收購COSTA後,推出的第一款即飲咖啡,也預示着COSTA将在即飲咖啡領域展開突破。
COSTA即飲咖啡
除了即飲業務,幾個月前,COSTA宣布與膠囊機品牌Onecup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出一款采用COSTA配方的咖啡膠囊,同款咖啡也會在線下的COSTA連鎖店開售。Onecup(易杯)将會同步推出新品膠囊機,配合COSTA的咖啡膠囊一起上市。
王振東認為,可口可樂收購COSTA的目的,是借助其在中高端的商務市場層面,打開白領市場。可口可樂也會把一些零售端的資源向COSTA進行傾斜。
“可口可樂想要進入B端市場,也會用COSTA做一個切口。這也是可口可樂收購COSTA的一個重要原因。”王振東認為。
早前,星巴克也與雀巢合作,利用雀巢的渠道優勢,推出聯名的膠囊咖啡和即飲咖啡。在某種意義上來說,COSTA與星巴克在新的賽道又見面了。
咖啡市場的叠代、洗牌一直在上演。
縱觀各品牌的發展,能在線上攫取流量,線下做好運營,建立子品牌拓寬受衆群體,立體式的打法可能才能一解咖啡行業競争激烈的“焦慮”。
COSTA在新賽道上的表現如何,我們将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