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原創,敬請關注!
【千部經典老電影巡禮(109)——《血,總是熱的》】
5月1日是五一國際勞動節。勞動創造未來,勞動者最光榮!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日子裡,我們向所有堅守崗位的勞動者們,向所有幸福生活的守護者們,也向不斷努力的我們每一個人緻敬!
在國際勞動節這一天,娛文娛視想起了39年前那部以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為背景的電影《血,總是熱的》。當年,電影上映後大獲成功,楊在葆更是因塑造了當代改革者形象羅心剛,而登上《大衆電影》1983年第8期封面,并榮獲1984年第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第7屆大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成為雙料影帝。
作為一部改革題材的影片,《血,總是熱的》改編自宗福先、賀國甫創作的同名話劇,之後由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成為電影,文彥執導,楊在葆主演,1983年上映,講述了江南鳳凰印染廠廠長羅心剛迎難而上,除舊布新,艱難推進企業改革的故事。相比話劇作品,電影版更人性化,其中的形象都是有血有肉的人。
楊在葆飾演的羅心剛是鳳凰絲綢廠廠長,在廣州交易會上,他看到本廠的産品無人問津,十分憂心。回來後他更新産品,恢複傳統工藝,卻遇到重重阻力,與種種陳規陋習的鬥争令他精疲力盡,但面對嚴酷的現實,他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
劉信義飾演的申華是花樣設計師,他年輕有為,卻懷才不遇。幾年前,申華的作品被視為“小資情調”打入冷宮,以緻淪落到以賣冰棍謀生的地步。羅心剛多次邀請,他才終于同意回廠,但滿腔熱血招來的卻是一盆盆涼水……
殷新飾演的宋巧珍是印花車間青年女工,她純潔善良,愛廠如家,與申華相戀。為了積極參加手工印花生産,同時又能照顧長期卧病的母親,多次要求調換班次,卻遭到車間主任的拒絕,她因此陷入苦悶彷徨之中……
魯非飾演的夏炳石是絲綢廠書記,他是個秉性正直的人不假,但卻被舊的、僵化的工作方式和思想方法束縛住了手腳,認為羅心剛捅漏子,損生産,成了不自覺抵制羅心剛改革的人物。
謝芳飾演的孫建芳是羅心剛的妻子,鳳凰廠主管生産的副經理,作為領導,她對于丈夫的改革所要面臨的阻力有着清醒認識,作為妻子,她又十分擔心丈夫的身體……
金康甯飾演的方瑛是印花車間工人,曾經的印花狀元,因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得不到解決,她工作無法安心,因手工印花産值低,上面又在獎金分配上卡鳳凰廠,所以她經常給領導出難題,要領導解決問題……
其他演員,陳國典飾演絲綢廠技術骨幹、方瑛的丈夫李子良,周森冠飾演老班長,方海清飾演印花車間主任蔣安定,劉冬飾演外貿推銷員、夏柄石的女兒夏雨,梅熹飾演華僑商人安凱,關淑珍飾演宋巧珍的媽媽,王雲霞飾演張大媽,李雨農飾演胖經理,麥文燕飾演安敏,劉钊飾演食品公司王科長,溫錫瑩飾演老周等。
當年,與其他改革、變革題材的影片相比,《血,總是熱的》有着自己獨特的抒寫和深刻的開掘。要知道,那個時候人們眼中的國有企業,“公有制”、“計劃經濟”是标志,也因此國企改革困難重重,每一步都是解難題、闖難關。
在影片結尾的那場戲中,羅心剛在銀幕上竟滔滔不絕做了長達5分多鐘的演講,他一鼓作氣直擊當時的“規章制度”痛點,喊出“計劃經濟有很多的規章制度,都是不合理的!”“有人說,中國的經濟體制像一架龐大的機器,有些齒輪已經鏽住了,咬死了,可隻要用我們的血做潤滑劑,這話已經說爛了,不時髦了,沒人要聽了,可無論如何,我們的血總是熱的!”
羅心剛的改革失敗了,但他從重重阻撓中看到了壓力和動力,更從許許多多産業工人身上看到了希望,從落後僵化的制度文化中看到了責任,那長長的大段台詞振聾發聩,喊出了中國人希望改革的最強音,非常了不起。
然而,畢竟39年過去了,許多演職人員都已去世,如導演季文彥,演員楊在葆、魯非、周森冠、王雲霞、李雨農、梅熹、溫錫瑩等。
祝福其他主要演員謝芳、劉信義、殷新、劉冬、麥文燕等人安康幸福!
現在看來,《血,總是熱的》上映,給了無數緻力于改革的人以莫大的心靈支撐與精神鼓舞,一代改革先鋒人物的形象在最後的演講中得以升華凝固。
即便到了今天,重看這部影片,仍不覺得過時。
【各位親愛的朋友,這裡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娛文娛視”将與您一起向經典緻敬,憶影人輝煌,共同重溫我們曾經的美好時光!歡迎關注!歡迎留言!(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删除!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