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穢除煩豁性靈,玉爐風細繞彤庭”。焚香除了是生活雅趣的表達方式外,在養生活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國傳統合香所用香料,幾乎全部都是中藥材,既可入香,又可入藥,因此也被稱為“香藥”。宋代謝采伯《密齋筆記》:“諸香藥,皆達氣。藿香達表,乳、麝、木香走經絡,沉香趨下。皆香氣芳烈,能使諸藥快榮衛一切滞氣”。
由各種香藥調配的熏香,除了淨化空間環境之外,還可療愈身心,使人正氣充沛健康遠疾。周嘉胄《香乘》“香愈弱疾”條記載:
玄參一觔,甘松六兩,為末;煉蜜一觔,和勻入瓶封閉。地中埋窨十日取出,更用炭末六兩、煉蜜六兩同和入瓶,更窨五日。取出燒之,常令聞香,弱疾自愈。
在《香乘》中記載了不少療疾功效的香方,如南蕃龍誕香“兼可服,三兩餅茶酒任下,大治心腹痛,理氣寬中”,清神濕香“爇之可愈頭風”:
芎須半兩、藁本半兩、羌活半兩、獨活半兩、甘菊半兩、麝香少許,右同為末,煉蜜和劑,作餅爇之,可愈頭風。
在疾病尚未發生時祛除邪穢之氣,提升人體正氣,是養生防病之根本。中國先民很早就懂得運用熏燒香藥、佩戴香囊的方式,除菌避穢、淨化環境。
高濂《遵生八箋》“晨昏怡養”條載:“榻前時焚蒼術諸香,勿令穢污,以辟不祥”。王孟英《随息居霍亂論》載:“天時潮蒸,室中宜焚大黃、茵陳之類,亦可以解穢氣,或以艾搓為繩點之亦佳”。
古代醫書與香譜中,有不少祛邪辟穢、淨室防疫的香方。明代《晦齋香譜》有“清穢香”:“蒼術八兩、速香十兩,右為末,用柏泥、白芨造”焚之,能解穢氣、避惡氣。清代《古方彙精》有“辟瘟神方香:
乳香、蒼術、細辛、川芎、甘草、降香、檀香各一兩,共研細末,棗肉為丸,芡實大,曬幹佩之辟瘟,燒之辟疫辟穢。
這兩首香方皆屬衛生防疫之香。燃香時,香藥中所含揮發油和有效殺菌成分,散發于空氣中,芳香環境的同時又起到消毒除菌的作用。
古人養病時更是少不了香的陪伴,香就像一位好友,陪伴着古人渡過生命中的某些昏沉郁悶的日子。
人在病後,會有很多情感上的變化,有的抑郁,有的焦慮,有的煩躁。焚一爐香,可安撫病人情緒,使得病中不适的身心暫時舒緩。北宋蔡襄有《病中偶書》一詩,叙寫病後焚香解憂的情景:
已感節候變,物态舒陽春。那複壯年意,如今多病身。淨室焚香久,烘爐煮藥頻。神歡百慮解,銷盡眼前塵。
患病休養時,宜選擇清潤柔和的香品,焚之能滌煩去躁。古人涉病詩中常提及燒柏子,蘇轼《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獨酌》:“銅爐燒柏子,石鼎煮山藥”,陳谟《病起聞蟬》:“時添柏子火,坐擁木綿衾”。
文人詩中所燒柏子,即側柏樹果實制作的熏香。中醫認為柏實有安神清心之功效,張璐《本經逢原》記載柏子之效:“其氣清香,能透心腎而悅脾。養心氣,潤腎燥,助脾滋肝,益智甯神”。
柏實經過簡單炮制,即可當作香料使用。柏子甜涼清幽的香氣,能松弛精神,平複焦燥的情緒,有助于解乏祛病。
明末文人董說非常看重香的養生功效,他認為:“養生不可無香,香為之用,調其外氣,适其緩急,補阙而拾遺,長而佐短”。董說還根據自己的用香經驗,撰寫了《香醫》一文論述香的養生功效:
香近于甘者,皆扶肝而走脾;香近于辛者,皆扶心而走肺;香近于鹹者,皆扶脾而走腎;香近于酸者,皆扶肺而走肝;香近于苦者,皆扶腎而走心。扶者,香之同氣以相助也;走者,香之遇敵以相伐也。
董說制香的材料多是松葉、薄荷、梅花之類的花草,直接焚燒香氣不佳,為此,他發明了以水蒸代替火焚的“非煙香法”。董說《非煙香記》記載:“摘玉蘭之閉蕊,收寒梅之墜瓣。花蒸水格,香透藤牆”。将香花放在特制的熏爐上以水蒸之,不一會兒就幽芬馡滿,四壁生馨。
在“放遁山林,與草木為伍”的日子裡,山林中的花草都被董說用來制香,芳潔居室環境的同時,也在一呼一吸間調養身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