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紅白喜事”的民俗發展,不知從何年何月起,請柬便堂而皇之地走進了你的生活,宴請已成為時下的繞不開的處世方向。所謂紅白喜事,紅者婚嫁也,白者喪葬也。即是喜事,親朋相約慶賀一番亦在情理之中。于是乎,便有披紅挂白的汽車沿大街小巷招搖過市,宴請之風也随之興起,由過去的幾桌十幾桌,發展到時下的幾十桌上百桌。據說,車隊的長短、宴席的多寡也彰顯主人虛榮之心,說是象征人緣的校閱。攀比之風便由此盛行。
起先,設宴的主人大多是老同志為兒女辦婚事或者是年輕人為祝賀自己的婚禮而宴請,3、40歲的中間年齡段的人則很少此舉。然而,事物的發展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上一個年齡段的人子女較多,割韭菜般一薦薦兒常有婚宴之事,而年輕人則一請了事,剩下的就隻有被請的份了。這不在經濟利益上吃了虧?不知哪位“智者”頗費心機,将這種不平衡的宴請校正為公平的禮尚往來:有婚就有育,有育就可請。于是“滿月請”、“百日請”、“生日請”名目繁多,甚至于“10歲正數請”、“12歲自然輪徊請”也應運而生。老将們豈能眼睜睜吃這些後起之秀的虧?于是乎,便也紛紛如法炮制,為自己的孫輩們辦起盛大的生日宴。角逐場上競争激烈,宴請項目與日俱增。如今為老人祝壽已成時尚,諸如“60大壽”、“70大壽”不絕于耳。甚至于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壽不同,逢壽必請。遇到黃道吉日或“5.1”、“10.1”新春佳節,一次性收到3、5張請柬也在所難免屢見不鮮。一日,我便連收3張,赴宴時間均為同日午餐。一張是朋友親自送來,關系自然不薄;一張是不知如何登上大雅之堂端坐在辦公桌上的,與女主人父親也算熟人;這第3張嘛是托人捎來的,男女主人均很陌生,追問使者方知是父親先前的通訊員,姓甚名誰至今不知,真是請你沒商量,且有請必到。随着物價水平的不斷增長,禮金也水漲船高,由最初的100元、200元,漲至如今的300、500元,1千、2千也不足為奇。諸如近親摯友,或者說某人曾所謂有恩于你,那更是要出高禮。我所在單位不過數百人馬,但這種連環式的種種宴請卻難隔時日,已成為大家生活中的一大負擔。這不,春節添置一件品牌新衣的計劃又要泡湯了。難怪朋友調侃,要不咱們也來個兒女結婚預演,或者離了再結一次?
上述連環請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面子使然。老人要祝壽,兒女要熱鬧,不請不合時宜。不請也得請,不去也得去;二是交換意識。人請我不請,抛出金錢無處收。對那些有權有勢者,更是有求于斯,重金上禮心照不宣;三是天女散花遍地撒網。生人熟人發一張,逮住一個算一個,以緻形成了請柬的煩惱。
對此現象,你有什麼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