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字退之,唐朝著名文學家、官員。高祖父韓皎官至雅州都督,祖父韓叡素官至桂州長史,父親韓仲卿官至秘書郎。
韓愈幼年先後喪母、喪父,由大哥韓會撫養成人。唐德宗貞元八年,考中進士。曆任觀察推官、國子監四門博士、監察禦史,累遷至京兆尹兼禦史大夫。韓愈作品題材豐富,形式各樣,強調創新,不落俗套。與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轼、蘇轍、曾鞏、王安石等人并有才名,世稱「唐宋八大家」。
本文選取韓愈經典名言10句,附上譯文和點評,以飨讀者。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天街上的春雨細密,潤滑如酥。
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稀疏。
一年中最美的就是這早春景色,
遠遠勝過綠柳滿城的暮春時節。
點評:出自《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張十八」即水部員外郎張籍,在家中排行十八。「天街」即京城的街道。韓愈邀請張籍遊春,但後者以年老為由拒絕了。韓愈便寫了這首詩送給他。告訴朋友,現在是賞春的最佳時期,等到暮春時節,百花凋零,就晚了。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世上先有的是伯樂,然後才有千裡馬。
世上經常會有千裡,而伯樂卻不常有。
點評:「伯樂」是春秋時期著名的相馬師,本名孫陽。在伯樂看來,一匹良馬「可形容筋骨相」;若要找到天下絕倫的千裡馬,則必須「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韓愈抨擊當時不識人才、摧殘人才的社會現象,希望朝廷能辨識好人才,重用好人才,讓他們的本領得以充分發揮。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新年到了,還是看不到芬芳的花朵。
二月初時,才發現有小草冒出新芽。
白雪似乎嫌棄春色來得太晚,
故意化作花兒在庭樹間飛舞。
點評:出自《春雪》。詩人盼望春天到來,左等右等不見春花。怎料得,二月初降臨的滿天雪花,在庭院樹間,飄散飛舞,好似春花。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殘年!
早晨我把谏書上奏給皇帝,
晚上就被貶官到遙遠潮州。
本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
怎麼會因年老就吝惜生命?
點評:「一封朝奏」即韓愈所寫的《論佛骨表》。唐憲宗想要把安置在鳳翔法門寺的佛舍利,請到宮中供養。韓愈以儒教之名,強烈反對。此舉惹怒憲宗,以其忤逆,欲處死罪。在群臣的苦勸下,韓愈死罪得免,被貶為潮州刺史。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回首望長安,看到的隻是被浮雲隔斷的終南山。
家在哪裡呢?積雪壅塞,藍關下,馬踟蹰不前。
我知道你遠道而來,應知道我此番兇多吉少。
可以在潮州瘴氣彌漫的江邊,收好我的屍骨。
點評:出自《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左遷」即降職、被貶官。「侄孫湘」即韓湘,韓愈侄孫。韓愈寫這首詩時,韓湘才二十五歲,随他一同前往潮州。
韓愈在兩年前,剛剛升任刑部侍郎。怎料,卻因谏佛骨事,被貶到遙遠的潮州。如今他已經五十二歲了,在古代已是暮年。韓愈感歎此去兇多吉少,叮咛侄孫,若有什麼不測,要把他的屍骨帶回家鄉啊。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花草樹木得知春天将要離去,
想留住春天,競相吐豔争芳。
可憐楊花榆錢,
本無豔麗姿色,
隻知随風飄灑,
如同片片雪花。
點評:出自《晚春》。暮春時節,百花争相吐豔,色彩缤紛。在詩人的眼裡,它們好像如自己一樣,要留住春天。就在這時,詩人看到,平時不起眼的楊花榆錢,為了留住春天,也随風飄灑,賽似雪花。詩人不由得心生憐惜之情。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憑君先到江頭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不要說官事冗雜,年紀大了,
就失去了少年時追春的心情。
請你能忙裡偷閑來江邊遊春,
看看柳色現在是否還深不深。
點評:韓愈邀請學生張籍遊春,但學生以官事繁忙、年紀大為由拒絕了。于是,老師就勸他要勞逸結合,縱使再忙,也要擠出時間出門遊春啊。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可憐此地無車馬,颠倒青苔落绛英。
五月的榴花鮮豔如火,映入眼簾格外鮮明。
在那枝葉之間,可以看到剛結出的小果子。
可惜沒有達官貴人,乘車馬來此地欣賞。
紅豔豔的榴花,隻好在蒼苔上散落紛紛。
點評:出自《題榴花》。五月榴花,鮮豔如火。然而,卻無人欣賞,寂寞地開了,又寂寞地謝了。詩人以榴花自喻,表達了孤獨落寞的心境。
誰收春色将歸去,慢綠妖紅半不存。榆莢隻能随柳絮,等閑撩亂走空園。
是誰将要把春景收回,
紅綠的花草半開半謝。
樹梢的榆莢随風飄散,
又随柳絮在空中遊蕩。
點評:出自《晚春》。「等閑」即随便的意思。晚春時節,詩人看到百花凋零,傷春惜春。風中的柳絮榆莢,漫天飛舞,似乎也想留住春景。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李白、杜甫的詩文同時存在,
就好像萬丈光芒照耀了詩壇。
然而,那些愚昧無知的輕薄文人,
卻用陳舊的诋毀之詞去中傷他們?
點評:出自《調張籍》。李白、杜甫的詩歌,在中唐時代,不受人們重視。自小就喜歡李杜詩文的韓愈,對此甚為不滿。遂創作這首詩,高度贊美李白、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