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辦喪事的禮節?自古以來,人類都在嘗試實現“長生不老”,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老人去世辦喪事的禮節?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老人去世辦喪事的禮節
自古以來,人類都在嘗試實現“長生不老”。
古時候,很多皇帝會派人煉制所謂的“仙藥”,以求永存于世;到了現代,也有很多精英在研究生命科學,以求延緩衰老。
但直到如今,“長生不老”依然是無法實現的空中樓閣。
也正是由于對生命的敬畏,在很多人心裡,其實“死亡”這個詞是一大忌諱。尤其是在封建的古代,古人常常會對“生命的消逝”避而不談。
但随着時代的發展,很多思想開放的人開始正視這件事:“生老病死”其實是自然規律,無論談與不談、避諱不避諱,它總會到來。
隻不過,咱們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哪怕是對待“死亡”,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細緻的喪葬文化。
因此,跟大家分享3個民間喪葬習俗,做小輩的可别太随意了。
一、“壽衣”的講究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代的人均壽命不長,能活到七十歲左右的人,都非常少見。因此,很多家庭在老人過了六十歲以後,就會開始準備壽衣了。
并且,在我們中國人的觀念中,哪怕生前的日子過得再怎麼貧困潦倒,走的時候也要走得風風光光的。
于是,很多人為家中老人制作壽衣時,會使用質量好一些的綢子,制作單件的壽衣。又因為“綢”與“稠”同音,寓意為後代人丁興旺,所以壽衣通常都是比較講究的。
二、“守孝”的細節“守孝”這種禮節,古已有之。比如在北宋時期,大文豪蘇轼科舉考試取得好成績,名動京城,正準備大顯身手時,卻突然傳來母親病故的噩耗,于是趕回家守孝三年。
守孝的目的,其一是為了送去世之人最後一程,盡自己的孝心,其二也是為了招待前來吊唁的親友。
雖然如今不像古代一樣,需要守孝三年,但在一些農村地區,仍然有守孝“五個七天”或者“守孝100天”的習俗。
三、自身的忌諱除了壽衣、守孝等喪葬中的禮節和習俗之外,在世之人尤其是小輩,有些事情也是不能做的。比如說剪頭發、刮臉等等。
《孝經》中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在古人的觀念中,兒女的一縷頭發、一寸皮膚,都是源自父母,是不能輕易斷發、損傷的。
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很多皇帝都是以“孝”治國。從這個角度來說,“孝”的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一大體現。所以直到如今,很多地區的年輕人,也會等老人的喪期過了之後,再去做理發之類的事情。
結束語親人的離去,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令人傷心的事情,但作為一種自然規律,在世之人又不得不正視“生老病死”這件事情。因此,才會有了各種各樣的風俗。
喪葬文化中的一些細節,雖然看似是封建的、落後的,但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一方面是為了緬懷、送别離世之人,一方面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種傳承。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喪葬習俗都是不可大意、不可随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