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山西壽陽縣在各大媒體的熱榜中紛紛出現,而使其“上熱搜”的關鍵詞就是“冰雹”。從網友們發生的相關視頻和畫面中可以看出,此次壽陽縣降落的冰雹,具有持續時間長、個頭普遍較大、地面冰雹厚度大等特點,在很短的時間内冰雹冰積了足足30厘米深,不但有些建築和停放在外面的汽車受到了很大損害,田野裡的莊稼、室外的樹木等也紛紛遭受“滅頂”之災。當地不少人感慨,“一輩子都沒有見過這麼大的冰雹”。
細心的網友可能會注意到,此次發生的冰雹,并非是偶發性的,如果關注壽陽縣近年來有關冰雹的新聞,可以發現幾乎每隔幾年都會經曆一次大的冰雹災害,甚至一年中好幾次出現冰雹天氣。比如,2015年4月2日、2017年6月24日、2019年6月8日、2021年7月9日,就在今年的6月9日,壽陽也發生了一次冰雹天氣,不過強度要比這次小的多。
此次發生的特大冰雹天氣,使8萬畝農作物大面積減産甚至絕收,農民們苦不堪言。很多網友不禁要問了,壽陽縣地處山西省的東部,境内以典型的侵蝕形黃土高原丘陵山地地形地貌為主,四周被山巒圍繞,常年降雨量并不怎麼豐富,怎麼會在夏季發生這麼大的冰雹天氣,而且幾乎年年都有發生呢?
要解釋這個問題,得首先看一下冰雹是如何發生的。冰雹從産生的原理看,它實際上可以視為一種比較極端的降水,因為它的形成,與常規的降雨有着相同的基礎,那就是積雨雲。
在正常情況下,積雨雲中的水汽根據分布的高度不同,可以劃分為下部的小水滴、中部的過冷水、以及上部的冰晶和小雪花。随着雲層中的冰晶和小水滴不斷碰撞和聚集,其質量和體積也逐漸增加,當空氣向上的“托舉力”無法再支撐其重力時,就會脫離雲層向地面降落。此時,原本處于固态的冰晶或者小雪花,在下降時随着溫度的升高而不斷吸收熱量融化,與其它小水滴一起結合成更大的雨滴,最終形成雨水降落地面。
但是,當雲層下部的小雨滴,在“發展壯大”時,如果遇到下部猛烈上升的強烈氣流作用,就會被這種沖擊力而攜帶至雲層中0攝氏度以上的高空雲層中,此時便會與雲層中上部的小冰晶、小雪花迅速結合在一起,并遇冷凝結成雹核。在上升氣流持續不斷的擾動下,這些雹核不斷地發生翻滾、碰撞,就像滾雪球一樣變得越來越大。當上升氣流再也托舉不了它們時,這些“增大”了的冰塊結合體,就以冰雹的形式砸向地面。
因此,冰雹天氣的形成有幾個必要的條件,一個是要有水汽充沛的積雨雲,而且積雨雲的厚度要大,比如至少要達到5公裡以上,這樣才能保障有明顯的分層條件。第二是積雨雲的中上層溫度要足夠低,具有能夠使較大雨滴迅速凝結成冰的條件,至少要達到零下15攝氏度左右。第三是要有強烈的上升氣流,這樣才能讓雲層底部的小雨滴快速轉移到雲層的中上部,從而為雹核的形成以及冰雹體的增長創造條件。
因此,積雨雲的規模和厚度越大、上升氣流越強、冰雹體在雲層中的翻滾時間越長,最後所形成的冰雹個頭就越大。一般情況下,冰雹的個頭都在0.5-5厘米之間,在極特殊的情況下,直徑能達到10厘米以上。從此次壽陽縣發生的冰雹天氣來看,降落到地面的冰雹雖然總數量很大,但是單個的冰雹體并不特别大,基本上都在3厘米以内,因此可以看出,形成此次冰雹的積雨雲中水汽含量很充足,在水平方向上的規模較大,但是垂直高度應該不大,而且上升氣流也不是特别猛烈。
根據冰雹所形成的基本氣象條件,我們可以看出,它的形成必須依賴積雨雲以及強烈的上升氣流,而這兩個條件在夏季組合出現的可能性較高,因此冰雹天氣的發生,是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的,多出現在春夏季,冬季則極少發生。
同時,由于冰雹的形成,需要極不穩定的氣流條件,因此對應的地面地形條件越複雜,冰雹的出現概率就會相對越高,比如高原和山地環境,普遍要比平原地區出現得概率大。山西壽陽縣之所以屢屢發生冰雹天氣,與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較為複雜的地形地貌都有關系。不光是壽陽縣,像山西省周圍的山地區域,也都有較大的概率在這個時間段出現冰雹天氣。
如果綜合我國各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多年平均降雨量、季風等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冰雹在我國出現最高的區域,乃是青藏高原的東部以及青海南部、西藏北部、川西高原部分地區,這些區域每年平均發生冰雹的天數,可以達到10天左右。像雲貴高原、華北中北部等區域,每年發生的天數基本上在5天以内。像東北、華南、長江中下遊地區,相對來說冰雹發生的概率最低,每年平均隻有不到一天,這與這些地區的地形比較平坦有着直接的關系。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山西壽陽縣經常發生冰雹天氣,與它的地形、水汽輸送和大氣層穩定狀态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不過與青藏高原的一些地區相比,這裡發生的冰雹,從多年平均情況看,無論是發生的天數,還是發生的規模與強度,都是小巫見大巫。
#山西壽陽冰雹厚度達30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