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說的科技實際上就是科學和技術的簡稱。在社會實踐中,廣義的科學是包括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是把基礎科學的延伸~應用研究也包含在科學裡面來考量。
但從嚴格狹義來區分,科學一般是指基礎研究及其成果,而技術則是在基礎科學上延伸的應用研究及其創造發明。那麼到底是基礎科學重要,還是應用技術重要呢?這常常成為網絡上争論的問題,尤其是對科學家們的貢獻争議較大。比如網絡上就常常有人拿楊振甯與袁隆平比,誰的貢獻更大。
我們今天就來簡單讨論一下這個問題,但主要從務虛角度,不多議論具體人物。
時空通訊認為,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兩個都重要,而且缺一不可。
這就像人的兩條腿,你說那一條更重要?其實更好的比喻是一棟高樓大廈,你說是基礎重要還是房體重要?似乎很難定論。
基礎科學就如大樓的基礎,應用技術就像建立在基礎上的房子,沒有基礎,就建立不起樓房,或者即使勉強建立起來也不紮實,到不了頂就會垮掉。
但一棟樓房如果隻是打了個基礎,不建設上面的樓房部分,這個基礎就沒有發揮其應有的效能,就沒有為社會和人類造福。
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說,科學和技術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和大廈,一樣重要,缺了誰也不行。
但從先後來說,沒有基礎就無法建立大廈,基礎在先,因此應該是先行官,是引領社會前行的明燈,在這個明燈的照耀下,才能看到前行的路,社會發展才能有方向。從這個角度來講,基礎科學是更優先的科學。
那麼怎麼來區分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或者說怎麼劃分科學與技術的區别呢。
一般來說,發現宇宙自然界新規律的研究就是基礎研究,其成果就是基礎科學成果;而利用發現的規律來服務社會、發明創造出新的産品的技術,就是應用科學或者應用技術。
在幾百年的科學發展史上,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法拉第創立了經典電磁理論、哥白尼發現了天體運行規律、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普朗克發現了量子現象、楊振甯建立了規範場論等等這些,都是基礎科學,後人根據他們發現的這些規律,發明出了電力、核力、機械、航天、飛機、火車、手機、電腦、人工智能等等,這就是基礎科學不斷引領人類文明進步的進程。
試想,如果沒有這些基礎科學的發現和創立者,人類可能還在黑暗中摸索;如果光有基礎科學,天天停留在牛頓的萬有引力講解上,停留在光速不變的說明上,停留在地球圍繞着太陽轉的觀察上,停留在光子就是一份份發出的理論上,不去把這些理論用在世界的改造上,會有今天的進步嗎?
現代中國就有幾位著名的應用技術科學家,利用基礎理論在應用發明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比如袁隆平,利用對遺傳學基礎理論及其雜交優勢理論的理解,發明了雜交水稻,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和農民增産增收作出了重大貢獻;潘建偉利用量子力學量子糾纏理論,在量子加密通訊研究方面取得了領先世界的功績。
結論:基礎科學與應用技術同等重要,在這兩個方面研究分配上要合理布局,戰略考量;但基礎研究必須走在前面,必須有所儲備,才能引領一個國家的進步和崛起。
時空通訊專注于老百姓通俗的科學話題,願與大家一起探讨。
原創文章,請尊重作者版權,謝謝理解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