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很難見到“胃、十二指腸未見異常”的正常胃鏡報告。因為生活壓力大,酗酒無度、熬夜、三餐不定時等原因較為普遍,成年人做胃鏡檢查,很多人會得到這麼一個最輕級别的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那麼這個淺表性胃炎問題大不大呢?
淺表性胃炎胃炎多種多樣,診斷主要靠胃鏡觀察和病理切片。胃鏡下視角看淺表性胃炎:胃粘膜充血、胃粘膜水腫,胃粘膜表面附着粘稠的灰白色或淡黃色粘液斑。有時粘膜有小的糜爛,底部覆蓋灰黃色苔,邊緣有些充血。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淺表性炎症的疾病,為消化系統常見病。可因嗜酒、喝濃咖啡、膽汁反流,或因幽門螺杆菌感染等引起。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狀,如進食後上腹部不适、隐痛,伴嗳氣、惡心、泛酸,偶有嘔吐。多數慢性淺表性胃炎症狀可自行消失,經過數月或數年病變也可完全恢複。
但很多“健康人”體檢也被診斷淺表性胃炎,這是怎麼回事?其實,胃粘膜淺層本身有少量淋巴細胞或漿細胞浸潤,屬于正常現象,這種命名并不診斷任何臨床問題。
如何區分輕重
胃痛的厲害,檢查結果是淺表性胃炎,而正常人也是淺表性胃炎。如此說來,這個病究竟屬于正常還是不正常?如果體檢發現淺表性胃炎,沒有任何症狀,此時淺表性胃炎可以理解為正常。
如果是本身有胃痛,最近又喝了酒、吃了藥,去檢查診斷淺表性胃炎,那就要考慮為“胃病”了,這是疾病還沒進展,暫時局限在淺表部位,若不控制疾病繼續發展,可能變為胃粘膜的糜爛或者萎縮。
淺表性胃炎要不要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泛濫”,要不要治療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見的類型,臨床檢出率達80%-90%。
在一些醫院,隻要你接受胃鏡檢查,幾乎無一例外會得到這麼一個最輕級别的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臨床醫師很難見到“胃、十二指腸未見異常”的正常胃鏡報告。事實上,胃鏡報告中的很多慢性淺表性胃炎,隻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非潰瘍性消化不良,并不是胃黏膜真的有了慢性炎症。
無症狀無須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無需治療的标準是對于隻是體檢胃鏡報告有慢性淺表性胃炎,而本身無任何症狀的人而言,無須治療。假如有食欲減退、上腹部不适、隐痛、嗳氣、反酸或惡心嘔吐等症狀,則需要對症治療。
部分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病人同時伴有幽門螺杆菌(Hp)感染,此時要不要進行幽門螺杆菌的根除治療呢?其原則也要視症狀而定:無症狀者無須治療,有症狀者需進行Hp根除治療,這樣可以改善消化不良症狀。此外,根除幽門螺杆菌還可以減輕胃黏膜慢性炎症,從而預防消化性潰瘍的發生;這在很大程度上還能預防胃黏膜萎縮,從而可能降低胃癌的發生率。聽到幽門螺杆菌與胃癌的關系,感染了幽門螺杆菌的病人或許會産生恐懼;一些人即使毫無胃腸症狀,也強烈要求做Hp根除治療,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
淺表性胃炎與消化不良慢性淺表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很大一部分是重疊的,往往難以嚴格區分。從概念差别上來看,淺表性胃炎是基于内鏡檢查所見,消化不良是基于臨床症狀,二者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慢性淺表性胃炎:
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為消化系統常見病,屬慢性胃炎中的一種。可因嗜酒、喝濃咖啡、膽汁反流,或因幽門螺杆菌感染等引起。
功能性消化不良:
舊稱非潰瘍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稱消化不良,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脹、早飽、嗳氣、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不适症狀,經檢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狀的器質性疾病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症狀可持續或反複發作,病程超過一個月或在過去的十二月中累計超過十二周。FD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胃腸病。
慢性淺表性胃炎與功能性消化不良同時存在,兩者常常在同一個人身上都符合。因此,二者看似兩個病,其實隻是診斷的角度不同而已。
但需注意的是,病變嚴重程度與消化不良症狀的嚴重程度不是平行的。例如:有的人隻是淺表性胃炎,是最輕微的病變,但其症狀可以很明顯,而其他更嚴重的疾病可能他不一定有很明顯的症狀。
總而言之,遇到淺表性胃炎可莫驚慌,應積極排除器質性疾病,之後以改善症狀為主即可。#清風醫生說# #健康真相館#
- END -
/ 版權聲明 /
部分圖文資料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