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企業主,新開一個工廠,除了辦理營業執照,稅務等手續外,還有一個手續繞不過去,而且需要在建廠、安裝設備前辦理完成,這個手續就是環評,主管單位就是各級生态環境部門,一般就是各生态環境局。
一、那麼環評是什麼??
環評是個簡稱,其全稱叫環境影響評價,是針對企業拟進行的生産建設活動,從環境方面分析其實施的合理性。評價的方式由專業的第三方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按程序提交給生态環境部門審批。書/表的主要内容包括産業和規劃相符性分析、污染産生情況,以及提出相應的污染治理措施等。環評行為的最終成果就是環評單位編制的、通過審批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和生态環境部門出具的環評審批意見,也叫環評批複(紅頭文件),這兩個文件都需要企業妥善保存,以後會經常用到。
環評報告表封面樣張
二、什麼時間辦理環評呢?
說起環評,其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事前辦理,就是在建設前辦理該手續。這就要求我們,在由建廠(也稱建設項目)計劃伊始,就應把環評相關工作提到日程上來,作為第一優先級的工作之一。因為從法律法規上講,環評未獲得批複前,企業不得開工建設,生産設備不得進廠安裝。
而現實操作者中,我發現有很多企業是場地找好了,設備也都安裝了,甚至已經正式生産了,才想起或者才聽說需要辦理環評。這種“上車後補票”的行為,在法律意義上叫“未批先建”,這是企業的一大風險隐患,一旦企業運營過程中受到環境監察或者被周邊民衆舉報存在環保違法行為,相關環保處罰将難以避免,同時該處罰将被計入企業信用。“上車後補票”的行為另一個重大的風險是可能存在無法補票的行為,項目由于選址不合理、與當地産業政策不符,離居民太近,位于産業控制帶等原因無法做環評(即環評批不了),則項目無法落地實施,需重新選址,已安裝的設備或租賃的廠房都需要從頭再來,浪費大量時間和财力。上面介紹了建廠(進行項目建設)時環評手續的重要性,尤其是及時(最好第一時間)辦理環評的重要性。
三、那麼為什麼要辦理環評呢?
為什麼呢?其實目的很簡單,為了保護和改善環境。所以國家制定了《環境保護法》,該法規定了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時(民間大白話就是建工廠,也包括租賃已有廠房進行生産的活動),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簡稱環評。在此基礎上,國家又出台了《環境影響評價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法規條例,将環評實施的相關政策确定下來。這個作為企業主無需深究,隻需要知道兩點,履行環評手續是企業的法定義務,保護環境(安裝污染防治措施并正常運行)是企業的法定責任。
四、雖然企業辦理環評是法定的義務,但是不是所有企業建設都要做環評呢?
想必一些對環保有所了解的人會聽人說過,咱們這個行業豁免了,可以不做環評,直接生産。比如普通的機械行業,隻要車銑磨等機加工的設備,污染較小,所以為了減輕企業的負擔(放管服改革),這部分豁免環評手續了,這也是環保方面一直在進行的改革。這種改革是基于環保行業和環保措施的日益成熟,國家層面做出的更加務實和合理的管理轉變。根據環境影響的大小,逐漸将污染小,易治理的行業類型或者項目類型,豁免環評手續,減少企業前期所花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減輕企業負擔,有利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不過前面的一段話中“豁免環評手續”這六個字,重點在最後兩個字,即豁免的是環評的手續,但是企業的環保責任和義務還是履行的,比如有廢氣産生的項目依然需要委托專業單位設計和安裝廢氣處理設備,進行污染防治治理的。
五、那究竟怎麼确定我是否要辦理環評手續?
主要依據甚至是唯一的依據就是生态環境部發布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和各省發布的實施細則或細化規定、豁免名錄等文件。上述文件可在生态環境部和各省生态環境廳/局的官方網站上查閱。根據上述文件和企業的建設情況(産品,規模,主要原輔料,工藝等),确定環評類别,報告書還是報告表,亦或是豁免,不用做環評。由于環評類别的判斷需要相對的專業性,且環評文件的編制也需要專業的環評單位完成,所以建議盡早與環評單位接洽咨詢,就項目可能存在的問題盡早識别,溝通和解決。
六、最後的忠告!!!!!
另外,由于環評周期一般較長,同時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報告表項目從提供完整項目材料到取得批複,一般不少于三個月,大多在四個月到半年左右。報告書的項目更慢,一般就是至少半年起步了。這也是我一直強調要盡早準備的原因。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保無小事;我們應摒棄舊的思想,認為經濟是第一位,效益是第一位,環境保護就是做做樣子。
應把環境保護放在該有的位置高度上,順應國家的政策号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