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讓我們欣賞一下這首著名的古詩,宋朝宰相王安石寫的《泊船瓜洲》:
小時候,周山小編也是強行記住了并背下了這首古詩,并且知道這個綠字用的好,是形容詞用作動詞,很是經典!但是京口、瓜州到底在哪裡,真的是一頭霧水,你是不是也是和我一樣?
今天我們再次重溫一下這首詩,看看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蘇鎮江市。
瓜州:鎮名,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郊,即今揚州市南部長江邊,京杭運河分支入江處。
一水:指長江。
鐘山:位于南京的紫金山。
這首詩解釋一下就是:
京口(鎮江)和瓜洲(揚州)之間隻隔着一條長江,鐘山就隐沒在幾座山巒的後面。 和煦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鐘山(南京)下的家裡。
在南京市玄武區中山門北白塘清溪路附近(今海軍指揮學院院内)有個景點叫半山園,原名“晉謝公墩”,為謝安故居。北宋時為王安石宅第,後王安石捐宅給佛門建造寺宇,宋神宗趙顼賜名“報甯寺”。王安石因新法被廢悲忿離世,葬于報甯寺(半山寺)後半山園。
背景知識:
公元1070年(神宗熙甯三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同乎章事(宰相),開始推行變法。但是由于反對勢力的攻擊,他幾次被迫辭去宰相的職務。這首詩寫於熙甯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進京之時。
這首七絕觸景生情,通過對春天景物的描繪,表現了詩人此番出來做官的無奈和欲急切回歸江甯的願望。
頭兩句記叙北上的行程。詩人前往京城,卻偏偏回首江甯,表現不願赴任的複雜心理。後兩句以景寫心,既有變法給自己帶來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
詩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綠,這固然是春風吹綠的,但是那蔥綠的禾苗難道不是青苗法等變法措施産生的實效嗎?但是官場是險象環生的,詩人望着這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鐘山的明月,發出了“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慨歎。詩人是想早點離開是是非非的官場,很有餘韻。
這首詩不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而且叙事也富有情緻,境界開闊,格調清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