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羹湯的愛,是灌進國人骨髓的。
無論是飯前養胃,還是飯後清口,亦或飯時便于吞咽,餐桌上似乎總是少不了一碗熱氣騰騰的羹湯。
一鍋湯,沉澱融彙着食物最本真的味道,或清甜,或鹹鮮,或醇厚,在上海人廚房的一畝三分地,葷素食材們攥起手腳憋着氣勁兒,恨不得把一身的滋味兒,盡數散進羹湯裡。
上海人喝的湯都比較清淡,幹的濕的要一起吃,一邊吃飯一邊喝湯。除了紅通通的番茄蛋湯和雪雪白的魚湯之外,上海的大部分湯都是可以見得到鍋底的。
荠菜豆腐湯、紫菜蛋花湯、榨菜蛋湯、梅幹菜絲瓜湯、老母雞湯、扁節老鴨湯、鴿子湯,都是幹幹淨淨的透明的湯,看得到原料、也可以吃得出來原料的味道。
01、腌笃鮮
以腌肉與鮮肉同炖的腌笃鮮,有個很妙的閑話發音,叫作“伊都喜”。三聯主筆朱偉在文章中提到,腌笃鮮這道美食,被譽為“上海人的最愛”。
——的确,幾乎沒有人不愛腌笃鮮。一是江南人對春天敏感,過了一整個屯油脂的冬天,急待有些清爽的東西吃,于是見了鮮筍就兩眼放光;二是腌笃鮮裡葷素兼備而且有湯,随便加個涼菜就夠一家人下飯;
三是做起來不難,手藝好的可以有諸多講究,手藝沒把握些的也不會做得難吃。
所謂“腌”,指的是腌制過的鹹肉,以金華火腿為上;“鮮”則指新鮮的豬肉或排骨、蹄髈和新鮮的竹筍。“笃”則是上海話中小火慢炖的意思。“腌笃鮮”當然就是用腌肉、鮮肉和筍一起炖的湯了。
這道菜的奧妙就在菜名的“笃”字上。“笃”是用極微弱的火,将食材長時間慢慢煨炖,因為在烹調時,鍋中會發出“咕嘟”聲而得名。由于長時間焖炖,食材的原味完全釋放出來,成品色澤腴亮,口味醇厚而滑潤。
筍的鮮味自不必說,而腌制的鮮肉經過時間的打磨産生了特殊的臘香味,再加上鮮肉的那一絲新鮮滋味,三者疊加在一起,無需任何調料,已經美味的無以複加,無愧于“高湯之王”的稱号。
02、老鴨湯
腌笃鮮是春天的湯,老鴨湯是秋天的湯。吃個鮮肉月餅,喝碗老鴨湯,再吃個芋艿,剝個毛豆,有了這樣的中秋四寶,上海甯的秋天就是心滿意足的了。
為什麼中秋要吃這些東西?江南仲秋,正是新鴨上市,毛豆、芋艿采摘的季節,八月十五又是祭祖的日子,于是毛豆、芋艿就是“薦先”供品,也成了節日必備的食品。
上海甯自家燒老鴨湯,用砂鍋将老鴨炖得肉酥湯清之後,加入本地的紅梗小芋艿再炖,湯汁澄清香醇,滋味鮮美,鴨脂黃亮,鴨肉酥爛鮮嫩,香味兒才一冒出頭,小囡們便是伸頭探腦望着廚房,不住的咽着口水,就等着上桌。
03、黃豆豬蹄湯
黃豆豬蹄湯的主要食材為黃豆、豬蹄,輔料為姜片、蔥段、精鹽、味精或雞精等。這味湯,滬上很是普及,吃的人家相當多。燒法極其簡單,洗淨豬蹄後,切成塊,或段,與黃豆一起放入鍋中,用文火焖煮,大約兩個小時左右,湯色奶白,肉質熟軟,黃豆酥爛,即可。
熟時,鍋中的肉香豆香,溢出了鍋蓋,打開來,細看,一汪乳白色的湯汁,用筷子插入肉中,一插就能破皮而入。寒冬臘月,特别是那種冷風吱吱鑽到骨頭裡隐隐作痛的“作雪天”,煲上一鍋豬腳黃豆湯,一家人吃得渾身發熱,感覺不要太好!
04、魚頭粉皮湯
上海人家裡做的魚頭無非就是魚頭湯,主要分白湯和紅湯兩種,白湯不放醬油放鹽,魚頭洗淨當中剖開,用油将魚皮兩面煎黃,然後放入鍋中,放入姜片老酒去腥,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想讓湯更入味則魚頭冷水入鍋,如果想讓魚頭鮮美,則先煮開水再放入魚頭。
小火炖上個把小時,湯水變成雪白粘稠,這個魚頭就可以吃了,這時精彩的地方來了,就是放什麼樣的配菜一起入鍋煮?常規的放點豆腐,甚至放點白菜都是可以的,但上海本地獨特的吃法是放入用蠶豆或者綠豆做的粉皮。
粉皮這個東西似涼皮又不是涼皮,平時一年四季躺在菜場裡極不起眼,有人買回去最多放點鹹菜胡亂炒一下,屬于大衆食堂裡的低端菜,但粉皮一入這鍋煮熟的魚頭湯稍煮即食,則極為點睛。
有魚、有湯、有粉皮,粉皮入口爽滑,伴以美味魚頭湯,上來就令人蕩氣回腸,喝上一碗,窗外的寒冷早已被抛到九霄外。
05、羅宋湯
俄國十月革命後,一大批白俄羅斯的貴族逃亡到上海落腳謀生,他們帶來了伏特加,也帶來了俄國紅菜湯。因為俄羅斯的英語名稱“Russian”的發音跟“羅宋”很相似,所以老上海人稱它為“羅宋湯”。
每戶人家燒的羅宋湯都有自己的味道,即使去餐館點羅宋湯,用料也都有差别,喝起來味道也都不盡相同。
其實正宗的俄國紅菜湯主要食材是紅菜頭,但是紅菜頭并不适合在上海種植,而且口感也不符合上海人的口味,因此老上海們并不能接受西餐館裡的這道湯。經過各種嘗試後,老上海的廚師們将紅菜湯進行了改良:
卷心菜的吃口接近紅菜頭,成為了最佳的替代品,番茄醬用白糖炒過後,酸中帶甜的口感更符合上海人的口味,而且也能讓湯色變紅,于是用卷心菜加番茄醬替代紅菜頭成為了俄國紅菜湯最大的改變。
改良後的羅宋湯得到了上海人的認可,也成為西餐館裡賣的最好的一道湯,不管你前菜主菜點什麼,大多人最後都會選擇一道羅宋湯,優雅地用勺子喝完後,“懂經”的老克勒們還會用面包蘸着盤裡剩下的湯汁,全部吃幹淨。
06、雞鴨血湯
在上海小吃界的江湖,有“四大名湯”:油豆腐細粉湯、咖喱牛肉湯、雙檔和雞鴨血湯,其中若把雞鴨血湯列為頭牌,恐怕不會有太多人反對。它雖然不如現在的一些網紅人氣點心,但每天的銷量依然十分穩定,來吃的大多是老上海人。
“雞鴨血湯”這個名字,樸素直白,而它的内容也一樣直白——一碗滾燙的血湯端上來,裡面全是料。鮮嫩的肝腸、滑爽的血塊加上濃濃的湯汁,再撒上蔥花、鮮辣粉,淋上幾滴素油,這樣一碗雞鴨血湯端上桌後,趁着滾熱的時候品嘗,那鮮味會在口中“嘩”地融化開,令人渾身“适意”。
而今,雞鴨血湯最佳者,當數小紹興。一碗全色血湯,肫肝心腸俱全,裝碗後再淋一勺黃澄澄的雞油,色香味俱全,是老吃客的最愛。有些小吃店号稱雞鴨血湯,用的卻是豬血,不夠正宗。
07、咖喱牛肉湯
上海最大衆的市井小吃,咖喱牛肉湯。早先上海本土居民不愛吃牛羊肉,以為腥膻。設宴招待客人,甯上豬頭,也不上牛排。開埠後,洋人登陸上海,才有了牛羊肉的專賣店,顧客多為外邦。慢慢地有了買辦,有了同事,有了教徒,有了更多的兄弟民族,上海人才吃起了牛肉。
實事求是說,牛肉湯以清炖為妙,但為了蓋住那股上海人骨子裡并不喜歡的膻味,聰明的廚師就用了重味的咖喱。這個方法的另一個好處就是:湯淡了,但顔色還是黃澄澄的。其實用腳趾頭想想也就明白了,一鍋牛肉湯,從早煮到晚,不可能永遠是濃郁的。
但咖喱粉一加,似乎足夠濃郁,好味自然來。用心一點的店家,會在大塊的牛肉鍵子或牛腩煮熟後,将牛肉仔細起出,晾涼後,看準牛肉紋理,切成風都吹得動的薄片,再從大鍋裡舀出一些原湯來存在鋁桶裡,等大鍋裡的湯味漸淡,分作幾次添加。
上得桌來,必定是大碗盛湯,派頭麼,還是要大點格。講究的就是湯清見底;碗底麼,隻有小嘎巴氣薄薄的幾片牛肉而已,過日子嘛。
湯汁鮮美微帶辛辣,牛肉味極濃;即便是那幾片稀罕的牛肉,嚼入口中亦是回味無窮。老早上海街頭巷尾的小吃店裡一般都見得到咖喱牛肉湯,再來一客黃金搭檔生煎饅頭,味道不要太靈光哦。
08、油豆腐線粉湯
幹點配濕點一直都是上海地區喜歡的飲食方法,而作為上海傳統特色小吃的油豆腐線粉湯就完美的融合了這一特色,當之無愧的成為了其衆多美食中的一大保留節目。
雖然油豆腐線粉湯看上去色澤不是那麼鮮豔,甚至還有些清湯寡水,但如果配上一些比較油膩的點心,可謂是口味一絕:湯水夠清,味道夠鮮,油豆腐、粉絲和百葉包,再加個雙檔,讓人吃了就忘不掉。
油豆腐線粉湯的曆史也是十分悠久的,最早的油豆腐線粉湯起源于上世紀20年代初,是由一些商販在路邊擺攤經營的,物美價廉,頗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經過一代代人的傳承和不斷創新,油豆腐線粉湯的名氣也是越來越大,在上海許多美食街如城隍廟、雲南南路等都能夠看到它們的身影。
除此之外,如果去觀看油豆腐線粉湯的燒制過程的話,絕對是一件十分讓人賞心悅目的事情,鍋内湯汁翻滾,煮着鐵絲網勺裡的線粉,聞上一聞便覺得香氣四溢。
它的制作過程也是十分簡單的,将海蜒放進布袋裡紮緊口袋放入鍋中加鹽煮70分鐘制作成鮮湯,把豬瘦肉絞成肉末加鹽、水等攪拌成餡,用百葉包成百葉包并放入鮮湯中煮,之後把剩餘的肉餡也放入油面筋中用鮮湯煮沸。
把幹線粉燙過之後放入碗中,加油豆腐、百葉包、油面筋等配料,再淋上海蜒湯和熟豬油,一份油豆腐線粉湯就算是做好了。
後來,海蜒成了稀罕貨,賣油豆腐線粉湯的師傅隻得改用肉骨頭吊湯,幹發小海鮮特有的那種鮮味沒有了。再後來,由于利潤偏低,許多小吃店都不供應了。
09、面筋百葉湯
說起“單檔” 、“雙檔”,可能很多新上海人都不知道,其實就是面筋百葉包湯。“單檔”、“雙檔”創始于20世紀20年代初期,最早由上海蘇式點心店經營,幾十年來成為上海城隍廟、五味齋等點心店的特色小吃。
檔上海閑話裡就是單吊的意思,一隻面筋或者一隻百葉包,叠個就叫“單檔”。面筋加百葉包,叠個就叫“雙檔”。但不曉得從啥辰光開始“單檔”變成了一隻面筋加一隻百葉包了,而“雙檔”則是二隻面筋加二隻百葉包了。
正宗的單檔裡面的面筋不是一般的面筋,必須是無錫油面筋裡面包的肉餡是做面筋是就放進去的,不像普通的面筋塞肉是後放進去的,因此肉餡的湯汁和鮮味完全被面筋所包裹住,咬一口真是鮮的不得了啊!
百葉包也是大有講究,百葉要好不僅要有韌性而且要帶有黃豆本身的清香,層層包緊,由于是小吃裡面的肉餡即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油膩,少了就沒有味道,要咬開來肉餡剛好與百葉的一樣厚度才是最好的。
湯必須是正宗的骨頭湯,經過長時間熬煮不加其他調料,上面還必須有點油花,就是突出一個本味。吃的時候再放一點鮮辣粉,味道好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