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跟兒子搬到良渚新家第二天,78歲母親不見了;80歲大伯坐錯車,吳山上睡了一夜……季節交替,家有老人的要注意!
這幾天,天氣涼起來了,有數據統計,季節交替時期,老年人特别是老年癡呆患者走失容易多發。
杭州警方這兩天接到的老人走失警情,其中這兩起比較典型,老人最後都在灌木叢裡找到了,一位走失了12小時,一個走失了一天一夜。
剛跟兒子搬新家,78歲母親不見了
8月28日傍晚5點多,良渚派出所接到報警,78歲的老太太不見,報警的是老太太女兒王女士。
8月27日,王女士哥哥因外孫女要上幼兒園了,所以搬到之前買的七賢郡房子住。事發當天是搬好家的第二天上午,他們正在整理新家。
當天中午11點左右,家裡人發現老太太不見了。去查小區監控,發現老太太上午10:50左右走出小區,11點左右去了公園。公園比較大,是附近居民散步的好去處。
因為剛搬來,大家都還沒來得及去小區周邊走過,雖然不熟悉,擔心老人有危險,新家也暫時不整理了,開始找人,公園、小區、路邊找啊找,找到傍晚,天暗下來,還是沒找到,才報警。
良渚派出所接到報警,民警和輔警們3人一組,因為整個七賢郡有6個小區,大家每個小區地下室、單元樓、樓道都搜遍了,沒發現。
從監控看,老人是從公園進去,公園背後有座太濮山,七賢郡各個小區的居民都可以從公園走到山上去。從監控裡,沒有發現老人出去的蹤影,推斷她去了山上。
派出所再次增加搜救警力,大家上山尋找,老人的家人跟着,上山的路隻有一條,山上植物茂密,大家一邊喊一邊打着手電搜尋。
第一遍沒有,第二遍還是沒有。第三次上山時,已經快晚上10點了,距離老人走失已經11個小時了,生怕時間再長,老人有危險,“再試試”。
走了幾百米遠,大家呼喚着老人的名字,在坡背後的灌木叢,微弱地傳來一聲:哎。
撥開灌木叢,是老太太,她正坐在地上。
魯淩飛背着老人家,老人嘴裡嘟囔着地方方言,大緻意思是說:自己迷路了。
幸好,老人沒什麼不舒服,回到家,家人給她煮了吃的,吃了老人就睡了。
老人總說要回家,這個“家”指的是老家
外孫小肖把外婆背回家,他今年30歲,5年前,大學畢業在杭州工作,他說,外婆看到他,已經不認識自己了,但看到警察,還本能有點難為情吧,用方言說着“麻煩人家了,麻煩人家了”。
這已經不是老人第一次走失了。但這次,是老人走失時間最長的。
老人有一兒一女,王女士是老二,多年前,王女士和哥哥全家到杭州生活。經過打拼,兄妹倆都在良渚買了房子,他們的孩子也先後來杭州生活。
老人的老伴腿腳不便,去年,為了照顧兩位老人,王女士和哥哥把父母從四川南充老家接到了杭州。
兩位老人到杭州後,跟大兒子生活一起,為上班方便,王女士哥哥雖然在良渚有房子,但還是住市區,最近因為外孫女上學方便,他們才搬到良渚這邊,把兩位老人也帶了過來。
“外婆到杭州後,總說要回家”,老人說的“家”是指老家,可是回老家,老人也沒有人照顧。
也是去年,老太太被查出患有老年癡呆症,家人給老人戴了手環,上面有信息。搬到良渚前,住在市區的時候,走丢過兩次。老人在老家農村多是走路,到杭州,也不會坐公共交通工具,老人悄悄從家裡走出去,走啊走,還覺得是在往家裡方向走。多虧好心路人看到老人手環上的信息,打電話報警,家人們去派出所把老人接回家。
小肖說,以前給外婆買過定位手表,但外婆不願意戴,隻好作罷。
家裡人怕她走丢,關門關窗,但老人堅持要出去,有時還發脾氣要摔東西,家裡人把能摔的易碎品都藏了起來,老人變得漸漸地不認識身邊親人,有時外孫們去看老人,叫外婆奶奶,老人也表情木讷……
這次找回來後,老人還是嚷着要回去,兒子隻好把門鎖鎖好,母親發脾氣,也隻能歎口氣,哄哄她……
80歲老伯想回家,坐錯了車
這位走失的陳老伯,今年80歲,是杭州人,女兒跟快報打來電話感謝上城警方,“找了一天一夜,把老爸找到了。”
8月29日中午12點多,陳老伯的女兒接到媽媽電話,“你爸爸不見了。”
當天早上,陳老伯陪老伴去浙一醫院看病,兩人從錢江新城坐車到了醫院,醫院人太多,排隊排了一個多小時,陳老伯吃不消等,跟老伴說自己要回去了。
陳老伯脾氣犟,老伴知道自己說不過,就同意了,因為醫院門口就有公交車站,29、32路車都可以到家門口附近了,這兩趟公交車,兩位老人也經常坐。
結果中午,老伴看完病回到家,沒見陳老伯,很擔心。“起先以為,要麼老爸坐過頭,到終點站了”,女兒趕去終點站,找了也沒有,就報警了。
小營派出所民警監控一查,發現陳老伯上午從浙一醫院走出來,右拐到了邊上的公交車站,坐錯了車,他上了187路公交車,再順着一查,老伯一路坐到了終點站,終點站是吳山廣場。
36℃高溫,老伯出門還穿着羽絨背心
紫陽派出所民警跟着查,從監控看,老伯下車後,從公交車站出來,到了四宜路(是吳山西北角入山通道),往吳山山上走。
陳老伯女兒很擔心,“老爸出門的時候穿的衣服很多,有襯衣、毛線衣、外套和羽絨背心”,老人固執,大熱天也說自己冷,不穿這麼多衣服還不高興,她和媽媽把衣服藏起來,老人找不到還要發脾氣,所以家裡人也由着他,在家裡的時候,他們把空調開低,這樣老人也不會覺得熱。
可是當天最高溫度有36℃,老人出門穿這麼多,怎麼受得了啊?“我怕老爸得熱射病了”,女兒說。
清波派出所接力尋找,發現老人曾出現在吳山景區内白鹿亭附近,但這個地方交叉口比較多,大家找到後半夜一兩點,手電都沒電了,也沒找到。
隊員們下山休整,次日天亮再出發,一起搜尋的輔警隊員中有兩位已經快退休了,一位58歲,一位57歲,三十五六攝氏度的天氣,兩位老輔警爬上爬下,氣喘籲籲,堅持着。
在山背坡石頭縫的灌木叢找到了
8月30日一早,距離老伯走失近20小時了,清波派出所召集在所裡的全部警力上山,所長帶隊,刑偵大隊也派來了人,還有吳山景區的安保隊員,陳老伯老伴和女兒,女兒還叫來了一起越野跑的小夥伴,大家再次出發。
吳山,雖然在市區,山不高,但山勢也是綿延起伏,由寶月、娥眉、淺山、紫陽、七寶、雲居等小山組合而成,吳山景區越往裡走越别有洞天,但一般人很少去,裡面怪石、天然洞穴很多。
“會不會老人走了小路?”,警長陳朝健說,經過前一天搜尋,大家大路都找了,打算調整思路往山上小路找,一上一下,大家分成兩路,“左側上右側下,樹叢草叢經過,都喊下”,一遍下來,再來一遍。
到了中午,大家不甘心,又重來,走到白鹿亭位置,路側有灌木叢,兩塊大石頭擋着,輔警羅瑩往下坡方向走,走出二三十米遠,灌木叢中好像有個人影,翻過去一看,正是陳老伯,老伯躺在地上睡着了。
老伯看起來有點累,身上這麼多件衣服倒一見也沒脫,他說自己找不到路了,累了,就睡了。這時,已是30日中午12點多了,距離老人走失整整一天一夜,而老人就這麼在山上灌木叢裡睡了一夜。
最後找到老人的地方,就在白鹿亭往下背坡方向走二三十米遠的灌木叢裡,距“潑水觀音”石刻不遠,因為有大石頭擋住了視線,站在上面是看不到的,隻能往下走,走到近前才能看到,“這個地方大家來回幾遍了”,陳朝健說,一般大家總是習慣往上走,大家當時在亭子那找來找去,也走下去過,用電筒照、又喊老人名字,沒想到老人會往亭子背坡方向走,還走了這麼多路。
白鹿亭其實是指白鹿泉那的一座涼亭,順吳山景區十二生肖石對面的指示牌往青衣洞方向往裡走上一段路,白鹿亭就在那,那還有尊石刻的觀音像,幹的時候不明顯,要用白鹿泉的泉水打濕才會顯現出觀音像,所以被稱為“潑水觀音”。
這是老伯第一次走失
陳老伯後來被送到醫院,有高燒,其他倒也沒大礙。這兩天,老伯還在醫院住院治療。
這是老伯第一次走失。
陳老伯老伴70歲,就一個女兒。女兒說,父親确診老年癡呆症有兩年了,前年夏天,突然昏倒,去醫院檢查發現的,按醫囑要吃藥,但老人有時吃有時不願意吃。
女兒說,爸爸被确診老年癡呆症後,脾氣也變得暴躁了,也很固執。平時,老伴看着他,老伴出門,會帶着老伯一起出去。這次兩個老人一起醫院,也是出于這個考慮。今年,老伯有次也是在醫院,想自己一個人回去,結果也自己一個人回家了,所以家裡人覺得老人的症狀還比較輕微。
“現在想起來,我爸爸早兩年就出現記憶混淆,把地點記混的情況了。”女兒說,最近,爸爸有時會認錯人,把媽媽誤認為自己姐姐,對着她會突然問,“你是我女兒嗎?”
“他們說,第一次走失,是一個信号,說明我爸爸病情嚴重起來”,女兒早給爸爸買來了定位裝置,但因為爸爸不怎麼出門,所以也一直沒給老人戴着,她說等爸爸出院後,就給他戴上。
24小時,是最佳尋找時間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症。
2020年數據,我國65歲老人中,約有1500萬患者。80歲以上的老年群體中,有11.4%的老人患有此病,85歲以上老年人群中,1/3患有此病。60歲以上婦女患老年癡呆的概率通常是同年齡段男性的2到3倍。
但并不是說隻有老人才得老年癡呆,目前,世界上發現四五十歲的年紀患者,他們屬于早發型患者。
目前為止,老年癡呆症還是屬于一種不可逆轉的病,臨床表現多是失語、失認、記憶障礙等。
對患有老年癡呆症的老人來說,世界重新歸零,記憶化作流沙,親人變得陌生。
雖然患有老年癡呆症的老人,走失是常見的情況,但季節交替,氣候的變化,往往是老人走失多發時期。
因為記憶模糊、障礙,他們一旦走錯一個路口,就找不回去路了,多半也不會掉頭,而是一直往前走,走着走着就走遠了。
尋找走失者,黃金時間是72小時。對患有老年癡呆症的老人來說,24小時,則是最佳尋找時間。有數據顯示,24小時内找回的概率接近50%,之後,随着時間越長,找回概率越來越減少。
而往往,家人發現老人走失都不是第一時間,有時家人自己先找一圈找不到了再報警,又耽擱了時間,家人提供的信息有時也不精确等,都會耽誤最佳搜救時間。
如果發現老人走失了,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報警,除此之外,家人們一定要給老人戴定位手環等裝置,身上挂身份信息牌等。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記者 楊麗
通訊員 金炯明 莫冬豔 金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