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有疫苗嗎?”“艾滋病的傳播途徑有哪些?”面對這些艾滋病基礎問題,你能準确答出嗎?這兩個問題源自一份發往青少年的防艾知識調查問卷,由來自上海健康醫學院的9名學生組成的“以艾之名”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編寫。這個夏天,為了讓更多鄉鎮青少年更加深入了解防艾知識,他們還做了更多。
青少年防艾形勢嚴峻
防艾知識普及程度有待提高
上海健康醫學院2019級護理學專業的李依霖加入校紅十字會兩年了,在多次參加校内防艾科普活動過程中,結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夥伴。今年暑假,李依霖召集了8名小夥伴一起,以校紅十字會成熟的科普體系為基礎,将防艾科普帶出學校,走向社會。
團隊成員設計了一份涉及艾滋病常識以及對艾滋病人态度的問卷,向青少年發放。近百份問卷統計結果顯示,四成左右的人認為蚊蟲叮咬、使用公共設施(馬桶、浴池、遊泳池等)會感染艾滋病。
“這是一個比較常見的誤區,說明大家對艾滋病的傳播渠道了解得還不夠系統,這也說明了科普工作非常必要。”李依霖介紹。
街采也是團隊了解大衆對于防艾認知的一種方式。讓團隊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對艾滋病基本知識頗有了解的大叔在被問到“是否介意與艾滋病人相處”時,回答還是“介意”。
李依霖認為,進一步了解防艾知識是有利于社會反歧視氛圍,通過宣傳方式,可以讓更多人對艾滋病有更加準确的了解。
科普活動走進鄉鎮社區
多元方式促進知識普及
團隊成員蔣屹玮堅信“‘知艾’才能更好‘防艾’”。此次,“以艾之名”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上海市及四川省什邡市兩地開展了5場防艾知識講座以及防艾趣味定向活動、防艾反歧視讀書研讨會、防艾反歧視觀影會各一場。
“講座這一形式能最直接地完成防艾知識系統性科普,讀書研讨會和觀影會則能借助文藝作品的力量,讓年齡段較高的青少年産生共情,讓他們更加了解艾滋病人的處境,減少對這一群體的歧視。”
每場講座開始之前,談到艾滋病,孩子們或一臉茫然,或會心一笑,隊員們也曾擔心專業性較強的宣講内容是否能讓孩子們準确理解,但充足的準備赢得了孩子們的積極響應。
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消化防艾知識,團隊成員姜萌和範穎還設計了趣味拼圖、知識問答、“艾”的傳聲筒等遊戲。為了更好地讓孩子們在生活各個場景中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團隊成員還共同設計了“同伴壓力”的課程内容,希望孩子們能通過情景模拟地方式學會應對同伴壓力的拒絕技巧。
“我們設計了一個情景扮演的環節,讓孩子們在模拟情境中做出選擇。”李依霖介紹。當你的小夥伴邀請你到酒吧喝酒,你應該怎麼辦?當朋友請你吸煙,應該怎麼拒絕?通過“同伴壓力”的情景模拟,孩子們有了更加切身的認知。
團隊還輔以讀書研讨會和觀影會來加深科普成效,比如,通過文藝作品欣賞和讨論的方式深化反歧視理念。“放下手機,與同伴一同坐在會議廳裡,看主角的抗争,了解艾滋病人群體的堅持,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愛與勇氣……這樣的感性的聯結也是我們所需要的。”李依霖說。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昕璐 實習生 淩睿 受訪者/圖、視頻
編輯:張紅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