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茹金
常言道:“詩言志”,古人也多以詩寄情、寄志,尤以唐朝詩作達到巅峰,詩人中又以王維的詩最接地氣,有情、有景、有志、有意,淺顯而不庸俗,自然中有超脫的意味,朗朗上口!
87版《紅樓夢》劇照
《紅樓夢》裡香菱學詩時,林黛玉建議她先讀王摩诘的詩。香菱癡讀了幾日後找林黛玉“彙報”說:
都說摩诘的詩好,初讀并不覺得好,比如這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沒有什麼特别的;可是細再讀,煙就是直的,落日确也是圓的。摩诘的語言簡單,仔細想想真就是這樣一幅畫面。
放到現代,大家對于王維的詩也是最熟悉的,随口都能吟誦幾句,如脍炙人口的“每逢佳節倍思親”、“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此物最相思”等等。
今日開始執行很久之前的讀詩計劃,每日學一首古詩,怡情養性,還能提升自我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故而今日 分享為序——先認識下王摩诘,才能識其作品中要表達的深意。
王維出生在盛唐,在15歲時就展露其才華,“因能寫一手好詩,工于書畫,還有音樂天賦,成了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
21歲中進士 ,任命從八品官“太樂丞”,專為皇室宮廷宴樂培養樂隊伶人職務;
22歲時因手下伶人誤用皇家專用黃色,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在濟州度過四年貶谪時光;
26歲辭濟州,居洛陽附近的淇上兩年;
29歲閑居長安,開始參佛,師從大薦福寺道光禅師,學習頓教;主張不立言句,隻辨真性,為頓修頓悟之教。
長安其間,與孟浩然相識,結為摯友;當時孟浩然落第後返回襄陽,王維還寫詩送别,詩雲:
“杜門不欲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長策,勸君歸舊廬。”勸孟不必單戀仕途,可是勸人不勸己,王維34歲寫信給當時的中書令張九齡“毛遂自薦”,第二年便出任了谏官“右拾遺”。
37歲時,張九齡被罷相,王維不滿奸相當道,寫了一首《寄荊州張丞相》後,官,被李林甫趕到了邊塞,出發時寫出了“牢騷”詩《使至塞上》;
38歲回長安任監察禦兄弟,40歲遷殿中侍禦史、任考察監督官的職務“知南選”;同年孟浩然逝,王維在襄陽哭孟作詩和圖,挂于刺史亭中,現改名“浩然亭”。
自此,王維徹底“獨善其身”,在藍田過起半隐半官的生活,其中與好友裴迪合作《辋川集》,名作《山居秋暝》也是寫于此時。
55歲時遇安祿山叛變,被刀劍所逼任給事中僞職,書《凝碧池》表明對安的不滿,傳唐肅宗處,後期救了他一命 。
60歲任尚書右丞,因亂創傷,無心政治,次年上《責躬薦弟表》,削己官司,使弟還京師。
61歲卒。
王維的母親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她給兒子取名為“維”,字“摩诘”,合起來就是維摩诘;維摩诘是佛教中一個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即為純淨、沒有染污而著稱的人。
縱觀王維一生,29歲時即參佛,有看透人生之意,後經張九齡罷相、孟死事後,其人生志向也越發坦然,少官場爾詐氣息,反多清流透徹之意。
其詩、其畫皆如其人,清秀恬淡,情直意真,想來這也是被尊稱為“詩佛”的緣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