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9月1日,市政協民宗委舉行“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暨宗教界崇儉戒奢”小型座談研讨會。
會議邀請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研究生導師、佛教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元春作專題報告,政府職能部門相關負責人、五大宗教代表人士和專家學者等作交流發言。現摘編與會委員、專家發言和書面發言,以飨讀者。
圖為研讨會現場 金 松 攝
堅守根本提升品格
■ 劉元春 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研究生導師、佛教研究中心秘書長
“崇儉戒奢”内涵豐富,意義深遠。它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美德,與中國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密切相關,深刻地影響着中國大衆人生态度、生活方式、行為規範、審美取向,也直接影響着對宗教特質及其信仰品格、社會形象的觀感與态度。換句話講,中國宗教之所以成為中國化的宗教,如果不能尊重和富有中國文化、中國大衆所推崇的美德、品格,不能助益發揮優良的社會風尚,就不可能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就會喪失自身應有的尊嚴和價值。
就當代中國佛教而言,針對“崇儉戒奢”問題,我們需要從曆史、現實、未來三個視角,來探讨它與佛教信仰理念、興衰演變、社會價值的内在脈絡和重要影響。“崇儉戒奢”契合佛教最基本理念,節欲戒貪護生,破除煩惱執着,實現精神超越,提升生命境界。從曆史視角看,不論是古代印度佛教,還是中國化佛教,其興衰多與一定世法因緣下是否迷失本懷而沉溺在“名聞利養”之中有關,凡是能與時代文明發展同願同行,而不是背離正法精神和信仰本分,不是混同世俗腐化堕落,能真正起到“化世導俗”積極作用的時候,才能出現健康發展的局面。近現代以來,正是以楊仁山、太虛、趙樸初等一大批佛教界領袖立足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緻力匡正佛教界信仰傾向和活動弊端,推動“人間佛教”發展的。從現實視角看,當代中國佛教界确實也存在“滋生蔓延的貪大求奢、借教斂财、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敗壞了教風損害了宗教社會形象,侵蝕宗教健康傳承的基礎,妨礙我國宗教中國化深入推進”等問題,同時又有被不良資本利益集團強勢侵害、被不法個人肆意假冒利用等現象,盤根錯節,交互影響,相關問題似乎積重難返,非下大功夫不可。從未來視角看,中國佛教界要勇于擔當,真正能夠“創造性繼承,創新性發展”,既要堅守佛教根本,糾正不良風氣,又要借鑒切實經驗,回應大衆呼聲,提升信仰活動品格,提高服務社會質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積極探索長效機制
■ 毛雲琪 市民族宗教局副局長
深入“崇儉戒奢”、形成長效機制應進一步在提高思想認識上下功夫。要發揮宗教界主體作用,激發主人翁意識,充分認識“崇儉戒奢”對宗教健康傳承的重要意義,自覺自願查擺整改問題、自覺自願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要将“崇儉戒奢”與推動上海宗教界深化“四史”“三愛”主題教育,推進“四進”等教育活動緊密結合好、銜接好,将“崇儉戒奢”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進一步在建章立制管長遠上下功夫。提高思想認識問題,解決的是“不想奢”的問題,而建章立制則是解決“不能奢”的問題。要通過政策法規、規章制度的完善和落實,在上海宗教界内部形成自我檢查、自我管理、自我改善的良性循環;要積極回應社會關切,主動接受信衆和社會監督,建立形成勤儉節約、綠色環保、文明健康的管理監督機制,有效防範宗教界錯誤模糊認識及社會面不良風氣對我國宗教健康傳承的沖擊。
進一步在發揮代表人士示範引領上下功夫。宗教界代表人士是影響“崇儉戒奢”教育活動成效的“關鍵少數”。我們将進一步鼓勵和引導上海宗教界代表人士深入踐行“愛國愛教兩個責任”,帶頭學習、帶頭查擺、帶頭整改,通過示範引領、通過生動實踐,凝聚人心、彙聚力量。我們鼓勵宗教界發揮主動性,創新活動方式,積極探索更具效能、更有特色的示範引領載體。
正本清源從嚴治教
■ 張蘇華 闵行區委統戰部副部長、區民宗辦主任
“崇儉戒奢”是中國傳統、中國智慧、中國美德、中國氣質的集中體現。發端和傳入我國的各宗教,之所以能流傳至今,無不在于其經典教義教規中有契合中華傳統價值觀相一緻的内容,“崇儉戒奢”即是其中的代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對宗教事務高度重視,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和條例辦法,對加強宗教界自身建設起到很大促進作用。但毋庸置疑,宗教界自身建設還存在不少問題,甚至個别宗教及宗教界人士以信仰自由的旗号打造着特權的“獨立王國”,企圖将宗教獨立于國家和社會之外。法外之教、法外之地、法外之人的思想還有一定的表現。宗教與社會發展還有脫節現象,管理體制、思想認識、能力素質還難以适應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有的在社會上産生很壞的影響,南京玄奘寺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一些教職人員,沒有把從事的神聖信仰當作崇高的事業,甚至也沒有當作職業,而僅僅作為副業來打理,信仰不純、借教斂财、追求奢華、貪大求洋。在宗教界開展“崇儉戒奢”教育就是從根本上弄清楚從哪來、往哪去、怎麼去的基本問題,讓宗教正本清源,回歸本來面目,隻有這樣才能不忘本心,純正信仰,才能貫徹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要求,才能體現從嚴治教的本質。
堅決摒棄不良風氣
■ 劉巧林 市道教協會副會長,上海慈愛公益基金會理事長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我國道教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一段時間以來,部分宗教教職人員貪大求奢、借教斂财、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也不同程度滋生,嚴重影響了宗教形象,破壞了健康發展基礎。因此,“崇儉戒奢”既是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精神的具體舉措,也是時代對我們的要求。
道教宮觀是聯系廣大信教群衆的一個重要窗口,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建設過程中,存在一味求奢求大,追求豪華的現象。道教場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給信衆提供一個實用、安全、适度、便利的環境,要與教義教規相符合,與當地文化特色相符合,以安全和質量為重,堅決摒棄豪華奢侈的不良風氣,回歸宗教場所的本色,融入藍天綠水青山之中,體現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可見,“崇儉戒奢”也是促進道教事業健康穩步發展和傳承的必然要求。
“崇儉戒奢”是道教界始終堅持中國化方向,不斷根據時代進步、社會發展和民衆需求,與時俱進、創新發展,自覺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保證教派健康傳承的重要實踐。通過“崇儉戒奢”教育活動,道教界能夠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道教基本信仰與核心教義,堅持弘揚道教優秀文化,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更大貢獻。
自覺弘揚良好風尚
■ 郭立忠 市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福佑路清真寺教長
伊斯蘭教界要充分領會在全國宗教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刻認識“崇儉戒奢”的重要意義。勤儉辦教,崇尚簡樸、厲行節約、反對奢侈是文明社會的重要标志,要踐行優良傳統,改變教風面貌,落實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精神,促進宗教健康傳承。
要堅決落實“崇儉戒奢”的具體要求。遵守中道,厲行節約。注重宗教建築、宗教活動的内涵,反對奢靡,在建設、裝飾清真寺時,要秉持節儉實用,以基本功能滿足信衆的宗教活動為主要原則。宗教教職人員要以身作則,引導穆斯林群衆節約、有度地過宗教生活。在平時的宗教活動中,通過講“卧爾茲”等方式引導穆斯林群衆移風易俗,戒除攀比、婚喪喜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教職人員要帶頭,堅決落實“崇儉戒奢”的具體要求,抵制陳規陋習,厲行勤儉節約,營造伊斯蘭教界“崇儉戒奢”的良好風尚。
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一千多年以來,中國穆斯林在“靜以修身,廉以養德”的中華美德和“知廉恥屬于信仰”的伊斯蘭教基本要求的共同涵養下,傳承着勤儉節約、“崇儉戒奢”的優良傳統。既是遵循了經訓的教導,又響應了黨和國家的倡導。我輩當引導穆斯林信衆自覺弘揚勤儉節約的良好風尚,在伊斯蘭教界營造起“崇儉戒奢”的良好氛圍,更好地堅持伊斯蘭教中國化方向,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貢獻中國伊斯蘭教界的力量。
端正教風激濁揚清
■ 顧張軍 市政協民宗委副主任,市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反複強調要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堅決反對講排場、比闊氣,堅決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
全國性宗教團體率先引領廣大信教群衆開展學習“崇儉戒奢”,整肅教風、正本溯源刻不容緩。天主教開展“崇儉戒奢”教育活動應形勢所需,有利端正教風、規範行為、激濁揚清。
曆代聖賢把“崇儉戒奢”作為一種修身、齊家、治國的處世之道。“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以儉得之,以奢失之”講的都是對“奢”的貶斥,對“儉”的推崇。“崇儉戒奢”,往往是一人、一家、一國能夠有所成就的基礎。論語中“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是治身處世之儉,不為外物所累,始終保持對理想信念的追求,這是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生活中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是治家傳家之儉。艱苦樸素、勤儉持家,這是千家萬戶興旺蓬勃的文化家底。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藏其餘,是治國理政之儉。惜民愛民、憂先樂後,這是為政者實現國家富強、民族複興的價值觀取向。
打造宗教健康生态
■ 徐玉蘭 市政協常委、民宗委副主任,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副主席
“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這一新時代命題,目前取得的成果更多地體現在理論構建上,在宗教界的實踐中缺少有效的抓手,尚未取得示範性的突破。“崇儉戒奢”倡議針對的問題具有普遍性,目标清晰且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是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深入的有效抓手。
“宗教健康傳承”本質上是打造符合新時代要求、滿足信教群衆需要,發揮我國宗教積極作用的生态系統。健康的生态系統具有及時發現問題、自我調适的功能,始終保持我國宗教界聚焦符合社會要求,服務國家總體目标。“崇儉戒奢”倡議是宗教界對自身出現的問題所作出的自我革新、自我調适,體現了我國宗教生态發揮着作用,總體是健康的。近年來,我們發現,所開展的各類主題教育如果能形成長效機制,能樹立好的教風、豐富宗教健康傳承的生态,反之,則流于形式,無法取得實效。因此,我們要全面領會把握“崇儉戒奢”倡議的現實意義,防止出現形式主義現象,開展主題教育的目标是讓宗教恢複本來功能,成為教職人員、信教群衆思想中的自覺意識,改變觀念,入腦入心,最終體現在生活的實踐中。在主題教育頂層設計之時就要加強問題意識、目标導向,既注重教義挖掘,也要注重曆史傳承;注重團體建設,也要注重個人修為;注重教職人員思想,也要注重信教群衆引導。并非一時一刻的突擊學習,而要久久為功,最終體現在宗教健康傳承與發展之中。
書面發言
崇儉戒奢明理重道
■ 照 誠 市政協常委、民宗委副主任,市佛教協會副會長
我們必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堅持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堅持把廣大信教群衆團結在黨和政府周圍,構建積極健康的宗教關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高舉愛國愛教旗幟,努力做到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适應,結合全國宗教團體發出的《關于崇儉戒奢的共同倡議》,以開展“崇儉戒奢”活動為契機,清正教風,嚴格治教,以正信正行的佛教教義教理,服務社會、奉獻社群,力行“崇儉戒奢”,提高自我管理水平,提高宗教事務治理法治化水平,更好組織教職人員和引導信教群衆同廣大人民群衆一道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團結奮鬥,為國家強盛,民族複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要進一步加強宗教團體的建設,把“崇儉戒奢”美德踐行好、發揚好、宣傳好、傳承好。利用新媒體,如微信、視頻等宣傳“崇儉戒奢”美德,傳播踐行“崇儉戒奢”典範典型實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宣傳“崇儉戒奢”美德,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要進一步加強優秀中青年教職人員和居士代表的培養,讓青年教職人員和居士骨幹勇于擔當“兩個責任”,抵制境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對我國進行滲透,充分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衆在促進宗教領域和諧穩定,維護社會安定團結方面的積極作用。
深入研究創新實踐
■ 黃海波 上海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當代宗教研究室主任
今年6月8日,各全國性宗教團體聯合發出《關于崇儉戒奢的共同倡議》(以下簡稱《倡議》),《倡議》開宗明義,點出了推動“崇儉戒奢”活動的背景、目标和總體要求;特别是直面宗教自身存在的種種問題,強調開展“崇儉戒奢”活動旨在“端正教風、規範行為、激濁揚清,從根本上解決教風突出問題,促進宗教健康傳承”。因此,開展這一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重要實踐路徑。
宗教界的“崇儉戒奢”活動具有超越宗教界自身的重要社會意義。它不僅能切實解決影響各宗教健康傳承的突出問題,推動新時代我國宗教中國化走深走實,而且也能通過宗教界的宣傳和實踐,通過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群衆的身體力行,在全社會推動“崇儉戒奢”風氣的形成。在當前疫情以及國際大環境所導緻的社會經濟問題面前,全社會更要厲行節約,珍惜财物,有節制地使用資源,共克時艱。
在當前形勢下,國家也在積極探索擴大消費的諸多舉措。擴大消費與“崇儉戒奢”并不矛盾,某種程度上正是以“崇儉戒奢”為前提。隻有反對對财富和資源的無節制占有、使用和浪費,才能更好地合理使用有限資源,從而有機會、有條件持續消費并擴大消費。關于兩者的關系,宗教界在“崇儉戒奢”活動過程中也應當深入研究,作出符合本教教義和時勢特點的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