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父母雙亡。寄寓兄嫂,九歲讀書,言“讀書事為窮理,非為功名”一語驚人。
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丘處機離家尋道。恰逢王重陽受呂洞賓點化從終南山到甯海傳道;丘處機立即前往拜師。重陽祖師賜名“處機”,号“長春子”。并緊随重陽祖師“閉關”修道于昆嵛山煙霞洞,直至祖師仙化于汴梁城。
十九歲,丘處機晉身“全真七子”。
二十三歲時,丘處機開啟“苦修證悟”之旅。日乞一餐,出入蓑衣蔽體。人稱“蓑衣先生”
宋孝宗淳熙七年,在隴州龍門山婁景洞“寒空獨坐,淬煉苦根”,猛然“淨心棄形”,證悟大道。
那一年,丘處機三十三歲。
丘處機正處在宋金戰的亂世,與傳統道家閉門修煉不問時世不同,丘處機以全真道法斷黑白。積極參與到社會事務當中。一時間,全真教,百姓擁戴,趨之若鹜。
甚至金世宗親自迎丘處機主持“萬春節”祭祀;丘處機“剖天人之理,演道德之宗,甚惬上意”而名震江海!
二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5)年,蒙古大軍攻克北京。終于回望射雕處,萬裡暮雲平。
成吉思汗,一生戎馬。策馬揚刀得天下,似乎已沒有挑戰。但是,武力征伐終歸不得人心。中原如何半部論語治天下?才是成吉思汗内心深處的渴望與焦慮。
如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國師輔佐自己問鼎中原,文治天下。那将是捷徑通天。
成吉思汗自然想起了全真教主丘處機,簡直沒有更好的選擇了。
史載:
成吉思汗十一年(公元1216)诏請丘處機,不赴。
成吉思汗十四年,遣使來請,同時請長春子出山的還有南宋,均不赴;
成吉思汗十五年,五月。丘處機七十三歲。再不出山可是等一年少一年了。
成吉思汗命蒙古大文學家耶律楚材和漢人劉仲祿帶着自己的親筆書信一同诏請丘處機。
東征西讨,生靈塗炭,皆為“天下”二字。丘處機深知其中的厲害。也正因為此。丘處機終于出山。
山東萊州昊天觀那天熱鬧非凡,丘處機攜十八弟子十五護衛從此出發,等待他們的是橫穿西域的萬裡西行之路。
這一去,再也沒有回來。
懷着“悲天憫人”之心,一路并不孤寂。
長春子行程所到之處。廣善化施,以全真之道懸壺濟世。沿途無論官員百姓皆威儀擁戴。尤其在西域早已聞名遐迩,子民更是箪食壺漿“恨不一見”。。。。。。
成吉思汗十五年(公元1222)冬月,丘處機終于抵達邪米思幹(今阿富汗興都庫什)。時年75歲。三成吉思汗喜出望外,在塔裡寒行宮親自設壇拜師,問道丘處機。
一直身處漠北卻對中原文化心向往之的成吉思汗,似乎把過去幾十年的壓在心底的問題一股腦地抛給了恩師。
然而在丘處機的眼裡,這些所謂的機鋒不過是人性的常态。關于生命
有無長生之藥?
有衛生之道,而無長生之藥。
關于治國敬天愛民為本,清心寡欲為要。
丘處機把西行沿途所見所聞道于成吉思汗面前,豁然開朗。
關于戰争
丘處機對戰争形勢的判斷完全不像方外之人。寥寥數語,幾乎改變了成吉思汗的戰略方向。甚至改變了曆史的進程。
蒙古固然占領北京。
南宋是中原王朝。固然宋朝文官當政。但是因為文化的固守一定會誓死抵抗。文化本身對民族有極強的凝聚力。
從此以後,不與大宋交惡。似乎成了成吉思汗一貫的原則。所以很多史學家一直不能解開蒙古攻占北京以後軍事方向之謎,被丘處機一語點破。
為什麼蒙古軍團戰勝女真金國,攻下北京大都後,竟然揮師歐洲?直到成吉思汗去世也沒有進犯中原。
為什麼南宋抵抗蒙古最為堅決和持久?前後四十年,金滅了,遼滅了,西夏滅了,大理滅了。宋還在?!
【史海探秘按太多的國人誤讀了大宋啊!】
耶律楚材《玄風慶會錄》記載,成吉思汗心服口服,當衆尊丘處機為“神仙”,這種舉動對成吉思汗而言實屬罕見。同時命文官以蒙漢兩文做了詳實的記錄。
無論如何,丘處機與成吉思汗一段雪山論道,止戈為武。四成吉思汗二十一年(公元1226年,宋理宗寶慶三年)京師大旱,民不聊生。
燕京行省诏請丘處機設醮祈雨。丘處機為民立命,自知不可違天命而為之。
開壇祈雨當晚,天雷大作,片刻傾盆。。。
然而,也許是“逆天”而為,公元1227年七月初九,長春真人在葆元堂留下四句《遺世頌》“一念不起,萬緣皆空。拂袖而去,明月清風。”
駕鶴仙去。時年八十一。
巧合的是,三天後,七月十二,成吉思汗逝世。
這是後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