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南征北戰,經曆無數血戰厮殺,多次出生入死,也連累的幾名孩子身臨險境。同其他人一樣,他信奉多子多福,不僅自己生了25個孩子,還收養了好幾位養子,對于這些人,曹操一視同仁,都視若己出。
曹操的養子中最有才華的便是曹真。據《三國志》記載,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時,曹真的父親秦邵為曹操招募兵馬,被豫州牧黃琬殺害,曹操于是收養了曹真,将他改為曹姓,像親生兒子一樣撫養。但裴松之在注引《魏略》時,卻做了另一種記載,說曹真原名秦真,生父秦邵與曹操是鐵哥們。興平末年,曹操與袁術部曲在豫州交戰,一次外出偵察敵情時,遭遇袁術部下瘋狂追殺。秦邵冒名頂替曹操引開追兵,袁術部曲信以為真,殺掉他之後便興高采烈回去請功,曹操因此躲過一劫。因此曹操特别感激秦邵,将其子曹操收為養子,秦真這才轉姓曹。
曹真年少時就力大無窮,曾經從容不迫親自射殺過一隻老虎。曹操見他勇猛無比,就讓他率領虎豹騎。曹真也逐步成為一代名将,漢中之戰時大破羌胡聯軍,又平定河西,多次率軍抵禦諸葛亮北伐官至大将軍、大司馬。公元231年,曹真因病去世,谥号“元侯”,配享魏太祖廟庭。
與曹真以勇武得到曹操倚重不同,曹操的其他養子給人另外一種印象。曹操除了文韬武略兼備,好人妻的特殊嗜好幾乎人盡皆知,這也給他帶來了另外兩名養子。一人名叫何宴,另一人名叫秦朗。
何宴在史書上可是鼎鼎大名,著名的魏晉名士,玄學家創始人之一,但除此身份之外,何宴還有一個身份:漢末大将軍何進之孫(也有可能是何進弟弟何苗的孫子,無法考證,隻能證明為何氏後人)。何進在漢末大亂時身死族滅,全家差點被殺光,能留下後人也算不容易了。
曹操在做司空時,見何進之母貌美,就納入了自己的庭院。當時何宴已經七歲,特别聰明。曹操很喜歡何宴,就想收為養子。但何宴聽說後,在地上畫了一個方框, 站在裡面。有人奇怪地問他這是幹嘛呢?何宴不卑不亢地說:“這是何氏的地方啊。”七歲小孩有此心志,曹操明白了,何宴不會認自己為父。
《太平禦覽》裡的《何晏别傳》中記載了另外一個故事,曹操為了表示親近何晏,安排何晏與其他兒子同列而坐。而何晏敏感地意識到了曹操的用意,于是他就自己占據一塊席子而坐,站立的時候也是自個站一起,絕不和其他人紮堆,通過這樣一樣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有人問時,何宴就說:“《禮》,異姓不相貫。’”不管曹操對何宴多好,總是熱臉貼了冷屁股。
《魏略》還記載了這麼一段關于何宴的話:“(何)要無所顧伸,服飾拟于太子,故文帝特憎之,每不呼其姓字,嘗謂之為“假子。”這段話是說何晏做事張揚,無所顧忌,公然模仿太子的服裝,曹丕耿耿于懷,經常冷嘲熱諷。何晏這些違反正常禮儀的做法,曹操當然知道,但他為何對何宴一再縱容呢?
其實也不是曹操對他獨獨這麼好的。曹操的性格令人難以捉摸,但有一點,對自己身邊的人還是不錯的。此事可從另一名養子秦朗身上得知一二。秦朗是什麼人?《魏略》說:“太祖為司空時,納晏母并收養何晏,其時秦宜祿兒阿蘇亦随母在公家,并見寵如公子。蘇即朗也。”曹操納晏母時,已娶杜氏,杜氏本是呂布帳下秦宜祿的妻子,後來被曹操納為夫人。與何晏一樣,秦朗也是因母親為曹操所娶而被收養在魏宮,《三國志,明帝紀》注引《獻帝傳》曰:“朗随母氏出于公宮。太祖甚愛之,每坐席,謂賓客曰:“世有人愛假子如孤者乎?”曹操之所以說,這世上還有人像我這般疼愛養子的父親嗎?其實是以對“假子”的疼愛,顯示自己的大度,赢得世人的贊許。
除了這些人,關于曹操的養子還有一些其他說法。如曹操曾對北疆悍将閻柔說:“吾視卿如子……”但閻柔等人畢竟沒有被帶回曹家認親,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談,算不上是曹操的兒子。
隻是曹操卻沒料到,他對親生兒子、養子這種一視同仁的态度,卻為曹魏後來政局動蕩埋下了隐患。曹操的庶長子曹昂跟随曹操打仗時死于戰亂,嫡長子曹丕被立為世子,即後來的魏文帝。魏文帝因為在繼位過程上一波三折,和曹植的競争尤其激烈,所以做了皇帝之後對曹魏宗室大加打壓。魏明帝曹叡像父親一樣,也是不斷打壓曹魏自己人。
然而恰恰因為這個原因,曹操的諸位養子卻日益位高權重,因為他們雖然被認可為宗室,與曹魏政權有着切割不開的利益關系,但又因為養子身份不可能對皇位産生威脅。
魏明帝曹叡死後,曹魏大權落到曹操的曹真的兒子曹爽手裡,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相似的背景,曹爽對何宴這位“假叔”幾乎言聽計從。但奈何這幾位真不是治國理政的料,很快搞得朝堂上下怨聲載道。
當高平陵之變發生時,曹爽皇帝在手,大軍大手,卻在幾位高參的鼓動下,幹淨利索地投降司馬懿。尤其是這位何宴,倒戈之迅速,甚至讓人懷疑他是不是早有預謀。但他的小聰明,怎麼能騙得過司馬懿這老狐狸?司馬懿特意令他負責審判曹爽等人,何宴對曹魏的勢力太熟悉,幾乎将曹魏宗室一網打盡。但他做完這些事,向司馬懿彙報邀功時,卻不料司馬懿冷冷地對他說:“殺得不夠,還差一人。”何宴明白了,原來,司馬懿說得差一人,指的就是他啊。何宴最終也身死族滅,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以曹操的智慧,也怎麼都想不到最終令自己後代蒙難的,正是當初幾位視若己出的養子養孫,真是令人嗟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