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微信的研發團隊,
你會添加或者删除什麼功能呢?
會加上“微信已讀”嗎?
01微信iOS版最新推送了8.0.17版本,這次更新加入了語音消息暫停功能。
也就是說,在收聽長微信語音消息時,用戶可以暫停,然後通過點擊語音條後面的“繼續播放”按鈕,随時接着播放。
圖片來源:微博,侵删。
微信用戶終于不用因不小心觸碰到屏幕而絕望地重頭再聽一遍長語音消息了。
誰沒有為了那個隻差最後幾秒就聽完的長語音抓狂過呢?
這則新聞下的評論區,大多數網友都提出了對微信未來更新方向的期冀。
比如,“取消朋友圈共同好友點贊通知功能”、“拓展朋友圈圖片評論功能”、“增加好友單删提醒”等;
在衆多憧憬中,前排一個“千萬不要”尤為矚目。
——“千萬不要出消息已讀功能”。
圖片來源:微博,侵删。
這個評論短時間内收到了1萬 的點贊和400 的回複。
大家對于“已讀功能”的抗拒,似乎印證了那句:
“說晚安的意思是,我不想再繼續聊下去了。”
回想過往的聊天經曆,誰沒短暫地當過看到消息卻不想回複的“社交媒體逃避者”呢。
圖片來源:微博,侵删。
雖然我們大多時候對這種情況心知肚明,但因為聊天對話框裡補發的“抱歉,我剛才沒看到消息”已足夠體面,所以這種現象也都心領神會了。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手機彈出“新消息”,随即打開微信對話框的那一瞬間,消息後面赫然顯示“已讀”。
所有的“剛沒看到”都變成了對方眼裡可笑的小兒科把戲,再也沒有一個合理的理由可以用來解釋躺在對話框裡沒能立即回複的消息。
尤其是,對方是突然叫你加班的老闆,讓你幫忙取快遞的室友,讓你“助力砍一刀”的七大姑,或者找你借錢的關系普通卻套着近乎的同學……
讀消息并不是本意,不回消息卻成了無解的尴尬。
想來,那是一個終極社死的畫面。
接下來,将要面對的就是一個令人極其疲憊的社交環境。
02我問朋友;“如果微信出消息已讀功能,你會怎麼辦?”
朋友說:“也許會關閉新消息提醒,或者直接退出賬号,等想回消息時,再登錄。”
我覺得這是個好辦法。
曾經我把“秒回”視為微信社交中的最高禮儀;
後來很多時候我都是“秒看”消息,然後點擊返回鍵,以至于時常因為遺忘了消息而感到抱歉。
倒也不是人變冷漠了,隻是我覺得自己很難立即調動好相應的社交情緒去回複各種不同社交關系的消息。
簡單來說,有點累。
微信開發之初是為了便利交流,促進聯系。
怎麼現在的微信有些時候從某種意義上成了一種負累呢?
或許是因為,微信促進社交的同時,也把社交過分地帶進了我們的生活,而“已讀”功能就像是生活中的“綁架式社交”。
就比如,無效社交概念出現的時候,提倡我們“低質量社交,不如高質量獨處”,讓我們忽視周遭的無意義社交。
可事實上,我還是很難區分,我媽微信發來的拼多多果園鍊接算不算無效社交。
這個時候,如果有“已讀”功能,我那句“在學習,沒看到”也會不攻自破。
而我為了家庭和諧,隻能将“無效社交”變“有效社交”,火速點開拼多多。
關鍵是大多數時候聊天對話框裡并不是那些冷冰冰的網頁鍊接。
發送的言語文字往往傳遞着對方此時此刻的情緒和态度,但接收方卻無法保證收到消息的那一刻個人情緒與社交情緒同頻。
緊張的時候無法故作輕松,郁悶的時候無法假裝愉悅,有時面無表情地回複“哈哈哈”也是一種情緒消耗。
所以,當我們正處于生活狀态具有個人情緒時,會在收到消息後選擇短暫地逃避社交。
包括,退出微信界面後繼續看沒看完的視頻,打沒打完的遊戲,甚至什麼也不做地發呆。
但就是不想回複消息,直到調整到社交狀态。
這也是我們無法接受“消息已讀”功能的原因。
03微博曾經有類似功能,後期該功能宣布下線的時候,到處都是追星的小夥伴們的哀怨。
他們抱怨着:追星人就指望着用私信對話框裡愛豆的“已讀”續命。
突然想到,關于微信的已讀功能中,有一個評論:
“已讀對于優勢方來說是一個想去掉的功能,而對于劣勢方來說是唯一的指望。”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站在接收方的角度批判着已讀功能。
可當我們作為發送方,我們也會期待接收方及時适當的反饋,也希望有個“已讀”标志可以明晃晃地提醒我們:
他看到消息了。
或許我們都曾期盼着對方因為一個新消息迅速地進入相應的社交狀态,卻忽視了除了社交,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活。
别讓回複消息綁架彼此的社交。
這個意義上講,沒有已讀功能,是對彼此個人生活的尊重。
一扇關着的門,一直敲,是不禮貌的。
微信的相關負責人曾說:微信不會出消息已讀功能。
在快節奏的社會裡,某種程度上,這保留了我們主動社交的權利。
社交隻是生活的一部分,微信也隻是社交的一部分,這樣看來,已讀不回并不是一件很嚴重的事。
給對方個人生活的空隙,彼此寬恕,慢一點聊天,讓社交自由。
作者:三寸。
編輯&排版:山海。
圖片:封面—《舉重妖精金福珠》;
插圖—微博、堆糖網,侵删緻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