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随着德雲社越來越火,貌似全國很多女同學都成為了德雲女孩,那麼叫小番,這個嘎調,我想也應該很熟悉了:一見公主盜令箭,不由本宮喜心間。站立宮門叫小番,旌旗密布立馬橫刀在陣前。
但是大家知道這段唱詞是出自傳統京劇--《四郎探母》選段麼?
網圖侵删
故事背景是宋遼交兵,楊四郎(延輝)被擒後改名木易,為遼邦招為驸馬,與鐵鏡公主成婚。夫妻恩愛十五年後,蕭天佐擺天門陣,佘太君押糧草至邊關禦敵。
四郎得知後思母心切,為公主看破,乃以實相告。公主甚為同情,計盜令箭,助其出關,私回宋營,母子、夫妻、兄弟相會,互訴離情,綿綿無盡。無奈時限将至,不得已揮淚相别。四郎複回遼邦,蕭太後欲問斬刑,幸公主代為求免。
蕭太後是誰?年長一點的朋友,可能是從《楊家将》的故事裡知道她的。而年輕一代,則更可能是通過唐嫣主演的電視劇——《燕雲台》認識她的。她就是那位和大宋作戰的遼國太後。
蕭太後名叫蕭綽,小名燕燕。在中國曆史上,蕭綽可算是一位真實的“人生赢家”,她既有政治大智慧,也有經營個人幸福的能力。試問這樣的人生,曆史上又有多少女性可以享有呢?
在遼國,蕭姓是僅次于國姓耶律的第二大姓氏。當時的曆代皇後都出自蕭氏,蕭姓也因此被稱為“後族”。
網圖侵删
蕭綽是遼國重臣蕭思溫之女。蕭思溫曾任南京留守和兵馬都總管,足智多謀,非常喜歡漢族文化。他一開始輔佐的皇帝是遼穆宗耶律璟。可是,這位穆宗嗜酒無度,晝寝夜飲,被人戲稱為“睡王”。公元969年,穆宗死于身邊侍從的刺殺。
由于穆宗沒有孩子,最早得知他死訊的蕭思溫火速趕往行宮,并聯合其他兩位大臣,擁立穆宗的皇侄耶律賢為帝,是為景宗。遼景宗繼位後,大行封賞,封蕭思溫為北院樞密使和北府宰相。
不知是為了感謝皇恩,還是想進一步擡高蕭家的地位,蕭思溫決定把小女兒蕭綽嫁給景宗。
在這場政治聯姻中,蕭綽一進宮就被封為貴妃。兩個月後,她被正式冊封為皇後。兩個年輕人雖然不是自由戀愛,但婚後也培養出了深厚的感情。遼景宗對蕭綽十分信任,從家事到國事,無不傾聽她的見解。蕭綽也全力支持丈夫,兩人一共生育了三子三女。
遺憾的是,蕭思溫并沒能看到女兒日後的成就。他因為權力太大,慘遭嫉恨,在女兒入宮一年多後就遇刺身亡了。父親的去世,讓年僅十七歲的蕭綽迅速成熟起來。在她的人生劇本裡,沒有和其他妃嫔的争寵戲份,取而代之的,則是她在處理政務上的鋒芒初露。
(遼景宗,23歲)
朕自幼體弱多病,天下大事,隻能請皇後為朕分憂了。蕭氏一族,世代以守衛契丹為已任,朕放心。朕隻擔心,你雖自幼習武,經常随你阿爸圍獵,但你是女子,年齡尚幼……
網圖侵删
(蕭綽,17歲)
皇上不必多慮,臣妾願意為大遼、為皇上盡力。至于能否勝任?記得臣妾小時候,父親令我們姐妹們掃地,我每次都做得很認真。父親誇我,以後一定能成大器。誰說女子不如男子?我們契丹女子從來都是騎馬射箭,治國打仗。我們從小就是充男兒來養的,無所不能。臣妾,可以做到。
遼景宗身體不好,風疾時常發作。每逢犯病,便由蕭綽代他上朝處理國事。在遼景宗的默許下,遼國的日常政務逐漸轉由蕭綽一人定奪。遇到重要的軍國大事,也由蕭綽召集各族大臣商議。在朝堂上,她俨然是皇帝的角色,而景宗最多隻是聽聽彙報,并不做任何幹預。
公元977年2月,景宗在執政八年後,傳谕掌修國史的官員,命令他們,以後凡是記錄皇後之言,“亦稱‘朕’禹‘予’”。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蕭綽可以用“朕”來稱呼自己,皇後的命令,如同君令。
在蕭綽的努力下,遼國任用蕃漢賢臣,貴族相對團結,政局趨于安定,國家經濟也愈發平穩。
公元982 年,景宗在出獵途中病危。臨終前,他召集妻子與大臣耶律斜轸、韓德讓,留下遺诏:
(遼景宗,35 歲,臨終前)
網圖侵删
朕時日無多了。梁王隆緒嗣位,軍國大事聽皇後命。有皇後在,朕一切放心。
(蕭綽,29歲,皇後,啜泣)
陛下……燕燕不敢有負陛下,更不敢負天下。但是,隆緒才12歲。如今主少國疑,各大部族都兵強馬壯,邊防并不平靜。諸王宗室二百餘人擁兵握政,布滿了朝廷,對皇位虎視眈眈,恐怕也早已對孤兒寡母磨刀霍霍了。此外,趙王等人,都在上京,各部族也有軍隊,如果聯合起來,母寡子弱,我們如何能防?
在場的人都明白,皇帝這是在臨終托孤。蕭綽雖然參政多年,但畢竟隻是皇後,這個時候,在場的顧命大臣必須堅決地站在皇後這邊,輔助新君登基。
在場的大臣之中,首先開口的是耶律斜轸。
(耶律斜轸,45歲,北院樞密使)
如若信任臣等,何慮之有?!陛下,皇後,請勿多慮,我們諸位大臣誓死護衛梁王,一如護衛陛下,不容任何貳心之臣!
一旁的韓德讓見狀,也趕忙上前一步。
(韓德讓,41歲,南院樞密使)
陛下,皇後,當務之急,是必須盡快更換大臣,把那些平時對皇後态度猶疑不定的大臣換下。随即,請下诏令諸王各歸府第,不得私下聚會;一旦私相宴會,無論宗親貴族,立即收監。太平王罨撒葛在西北,尚不足為慮;趙王喜隐等人都在上京,可召他的妻子代替他赴朝。
(蕭綽)
隆緒聰慧仁厚,陛下可放心,你不放心的是各宗親故舊。得兩位重臣的輔佐與忠心,臣妾稍稍安心了。耶律休哥安排在南京留守,總管南面軍事,加強邊防;南院大王勃古哲總領山西諸州事;耶律斜轸為北院樞密使,管理内政事務,尤其是嚴管貴族;以韓德讓為宰相,輔佐幼主……
網圖侵删
景帝駕崩後,蕭綽召集朝廷内各族臣僚上朝,宣布景宗遺命,冊立年僅12歲的梁王耶律隆緒為皇帝,史稱遼聖宗。太後蕭綽奉遺诏攝政。
蕭綽攝政後,先是着意籠絡大臣,親自到宅第上問候,又加官進爵,群臣皆表示願意竭盡忠誠,報效新君。接着,她順應民意,親自審決積壓下來的案件,緩解了社會矛盾。随後,她大膽任用漢官,讓遼國得以從奴隸制社會進一步向封建制社會轉化。
此外,蕭綽還減免賦稅,獎勵農耕,實行科舉取士,奴仆甚至可以為自己贖身,恢複自由……這些政策,都是利國利民的。《遼史》中對蕭綽有這樣一句評價:“習知軍政,賞罰信明,将士用命”。
在這裡,我們必須再次提到遼國宰相韓德讓。韓德讓是漢臣韓匡嗣之子。有一種說法,蕭綽自幼和韓德讓有婚約,但這一說法的真實性還有待商榷。
事實上,在景帝去世後,蕭綽當時的日子并不好過。孤兒寡母,父親去世,姐妹離心,她雖貴為太後,卻也難撐大局。萬幸的是,韓德讓的忠心最終為蕭綽穩固了權力。
當時,韓德讓任宰相兼政事令,後來又擔任南北兩院事、總領禁軍,手握遼國軍權和行政大權。一般來說,大臣權力如此集中,很容易引起君主的猜疑。而韓家三代都官居要職,如今韓德讓又是托孤大臣,但他卻深受蕭綽母子的信任,這是為什麼呢?有人猜測,其中的重要原因,很可能就是蕭綽和韓德讓之間确實是有感情的。
(韓德讓,47歲,丞相)
太後,下次,臣還是不要再跟你一起進入禦帳了,畢竟看見的人不少。雖然我們交心多年,輔佐聖上、與太後謀劃也是我的職責;但長此以往,臣擔心有損太後名節,也有損聖上清譽……
(蕭綽,35歲,太後)
網圖侵删
德讓,你不必再有疑慮。我曾經許嫁于你,現在,你的李夫人已去世,先帝亦駕崩多年,你我皆是自由身……我早有重歸舊好的心願。如今幼主當國,你就把隆緒當你的孩子一樣,悉心輔佐,豈不兩全其美?
(韓德讓)
這是臣的責任。隻要是為了皇上,和你,臣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隻是怕難禁天下滔滔之口……
(蕭綽)
又說傻話了。契丹沒有漢人那麼多陳腐舊俗。隆緒也知道我們間的情意。他還勸我,如果母親想與丞相厮守終生,他願意把丞相當父親一樣的侍奉……
朝中大臣,多半也早已知道,隻不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你是不是我的夫君,他們都一樣要忠于我,忠于隆緒,忠于天下。這是為人臣的本份。
隻要你我同心,讓百姓安居樂業,給隆緒一個平靜的天下,給大遼一個安穩的江山,那你我之間的私事,就無所畏懼。我知道,你必不負我。
自此,韓德讓再沒有了顧忌,開始自由出入蕭綽的帳幕。兩人共同處理政務,食同案,卧同帳。後來,他更是受賜國姓“耶律”,賜名隆運,并特許設立自己的宮帳護衛軍。要知道,在遼國,僅皇帝和太後能享有此特權。
韓德讓之所以受到蕭綽的厚愛,既出于個人情感,也是因為他背後的漢人實力。公元988年9月,蕭綽沒有按慣例在皇宮中宴請皇親衆臣,而是在韓德讓的帳室中大宴群臣,并且對衆人厚加賞賜。遼聖宗也對韓德讓畢恭畢敬,執父禮。雖然沒有正式“官宣”,但不少曆史學者卻把這次宴席解讀為是兩人的婚禮。
網圖侵删
有了韓德讓的支持,蕭綽沒有了後顧之憂,得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朝政之中。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澶淵之盟”,就是在她攝政期間簽定的。這一段故事,還得從宋朝的“燕雲十六州”說起。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為了收回燕雲十六州,北上攻遼,包圍南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地區。蕭綽命令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應戰,後在“高粱河大戰”中打敗了宋軍,這被認為是宋遼戰争的轉折點。
25年後,已經51歲的蕭綽和兒子遼聖宗,親率二十萬遼兵南下攻宋。他們攻占了定州和銘州,直達宋朝的軍事重鎮澶淵,也就是現在的河南濮陽。大軍壓城,宋真宗很是恐慌,但在宰相寇準的逼迫下,他不得不披甲上陣,禦駕親征。沒想到,官兵士氣大振,一舉射殺了遼軍統帥蕭撻凜。
蕭撻凜是蕭綽的得力幹将。聽聞他的死訊,蕭綽大哭不已,還為此休朝五日,遼軍也因此士氣大挫。蕭綽擔心被宋軍前後夾擊,決定派出被遼國降伏的前大宋将領王繼忠,主動前去議和。
(蕭太後,51歲)
大宋降将王繼忠将軍可在?
(王繼忠:40歲)
臣在。
(蕭太後)
之前,你為我部所擒獲。不過,你為大宋忠肝義膽,勇猛有加,戰至最後一刻,是難得的将才。你曾對朕說,希望我遼與大宋和平,換百姓安甯,不必在戰争上竭盡民财。朕屢屢思之,深以為然。
你是大宋皇帝任藩王時的舊人,他與大遼交換國書時,多次提及你,希望朕對你多加照顧。如今,我軍已抵澶淵,依你之見,你覺得我遼與大宋現在是否可和談?
(王繼忠)
太後聖明。太後在此次大軍出征前就詢問過臣,是否有和談的渠道。遼國與大宋世代為仇敵,每年都要花大量民帑[tǎng]在兵馬糧草上,所費甚巨,兩國皆有民怨,戰争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重新結盟,與民休息,休兵解甲。這才是長遠之計。如今,臣既想報效太後對臣的厚遇,也希望能對大宋有好處。和談,則雙方皆大歡喜,百姓不必再遭戰亂。
(蕭太後)
朕在出征之前,早已與臣商定,我們出征、開戰,就是為了和談。不然,兩國互相敵對,時時在對方開戰的陰影中,無法苟安,百姓也不知暫時的安甯何時會被打破。
網圖侵删
我軍已攻陷涿、瀛、莫三州,打下澶淵,志在必得,不過是時間早晚的事。不打,無法談;隻有兵臨城下,才能和談。請繼忠把我們的想法透露給大宋皇帝。你忠勇穩重,朕信任你。我遼與大宋,是否能長治久安,也在此一舉了。
很快,王繼忠找到老相識,北宋名将石普,密告宋真宗——遼國雖然舉兵而來,卻有和談之意。不過,蕭綽這邊也做了兩手準備。她一邊派人和談,一邊也在繼續進攻,保持對大宋的威懾力。
最終,宋遼雙方約定:以白溝河為界,遼國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而大宋每年要向遼國提供白銀十萬兩,絹布二十萬匹。
從那以後,宋遼兩國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還在邊境開展互市貿易。這個盟約對宋朝是否利大于弊,其實還有争議;但對遼國來說則非常劃算,這絕對是政治和外交的雙赢。
幾年後,攝政四十多年的蕭綽把皇權交還給兒子,但沒過多久,她就染病去世了。
作為一名女性政治家、軍事家,蕭綽統軍有方,可親率兵馬出征作戰,也可教化民衆,興邦安國。對内,她團結貴族,推動了遼國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對外,她在與宋朝的戰争中,不僅維護了國家的利益,也避免了更多的戰争和傷亡。
毋庸置疑,蕭綽攝政的那四十多年,是遼朝二百餘年間最為鼎盛的輝煌時期,國勢昌運,國力強盛。而她自己,也在愛情與親情中度過了幸福的一生。
每天分享一本書,我是吐槽老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