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必背文言文知識點?嶽陽樓記這篇文章寫于慶曆六年(1046)範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憂外患的年代,對内階級矛盾日益突出,對外契丹和西夏虎視眈眈為了鞏固政權,改善這一處境,以範仲淹為首的政治集團開始進行改革,後人稱之為“慶曆新政”但改革觸犯了封建大地主階級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而皇帝改革的決心也不堅定,在以太後為首的保守官僚集團的壓迫下,改革以失敗告終“慶曆新政”失敗後,範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呂夷簡,範仲淹貶放河南鄧州,這篇文章便是寫于鄧州,而非寫于嶽陽樓,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九年級語文必背文言文知識點?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九年級語文必背文言文知識點
嶽陽樓記
這篇文章寫于慶曆六年(1046)。範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憂外患的年代,對内階級矛盾日益突出,對外契丹和西夏虎視眈眈。為了鞏固政權,改善這一處境,以範仲淹為首的政治集團開始進行改革,後人稱之為“慶曆新政”。但改革觸犯了封建大地主階級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而皇帝改革的決心也不堅定,在以太後為首的保守官僚集團的壓迫下,改革以失敗告終。“慶曆新政”失敗後,範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呂夷簡,範仲淹貶放河南鄧州,這篇文章便是寫于鄧州,而非寫于嶽陽樓。
一詞多義
明:(1)(到了第二年,就是慶曆五年)越明年
(2)(明媚) 至若春和景明
以:(1) (來) 屬予作文以記之
(2)( 因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夫:(1)(那) 予觀夫巴陵勝狀
(2)(表句尾感歎) 嗟夫
觀:(1)( 看) 予觀夫巴陵勝狀
(2)( 景象)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極:(1)(直到) 北通巫峽,南極潇湘
(2)(窮盡,盡頭) 此樂何極
(3)(表示程度深) 感極而悲者矣
或:(1)(或許 )或異二者之為
(2)( 有時) 而或長煙一空
空:(1)( 天空) 濁浪排空
(2)( 消散) 長煙一空
通:(1) (順利) 政通人和
(2)(通向) 北通巫峽
和:(1)(和樂) 政通人和
(2)(和煦) 春和景明
則:(1)那麼 :然則何時而樂耶
(2)就是: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3)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歸:(1)歸依:微斯人,吾誰與歸
(2)聚攏:雲歸而岩穴暝
備:(1)前人之述備矣:譯盡
(2)一時齊發.衆妙畢備:備齊
詞類活用
1.百廢具興(動詞作名詞,荒廢了的事業)
2.先天下之憂而憂(名詞作狀語,在……之前)
3.後天下之樂而樂(名詞作狀語,在……之後)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職或遠調)
5.憂讒畏譏(名詞作動詞,别人說壞話)
6.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形容詞作名詞,賢明之人)
7.而或長煙一空(形容詞作動詞,消散)
8.北通巫峽,南極潇湘(名詞活用作狀語,向北;向南)
9.或異二者之為(動詞活用作名詞,這裡指心理活動)
古今異義
⒈氣象萬千【古義:景色和事物;今義:天氣變化;氣象萬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種多樣、非常壯觀。】
⒉微斯人【 古義:(如果)沒有;今義:微小】
⒊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古:景象;今:看】
⒋橫無際涯【古:廣遠;今:與“豎”相對】
⒌濁浪排空【古:沖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⒍予觀夫巴陵勝狀【古:指示代詞,表遠指,相當于“那”;今:丈夫,夫人】
⒎前人之述備矣【古:詳盡 今:準備】
⒏增其舊制【古:規模 今:制度】
⒐作文【古:寫文章 今:作文】
⒑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
11.則有去國懷鄉【古:國都;今:國家】
12.則有去國懷鄉【古:離開;今:前往】
13.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經;今:品嘗】
14.越明年 【古:及,到;今:越過】
15.寵辱偕忘【古:榮耀;今:恩寵】
16.沙鷗翔集【古:群鳥停息在樹上;今:集體,集中】
17.進亦憂【古:在朝廷做官;今:前進】
18.退亦憂【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後退】
通假字
⒈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托)
⒉百廢具興(通“俱”,全,皆,都)
句式分析
⒈倒裝句
例:微斯人,吾誰與歸?(疑問代詞“誰”作賓語,賓語前置。語序應為“吾與誰歸”。)
⒉判斷句
例: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也”表判斷語氣。)
⒊省略句
例: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省略主語“滕子京”。)
⒋狀語後置
例: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遷客騷人,多會于此。
⒌定語後置
例: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
6.賓語前置句
例:吾誰與歸?
重點語句
(1)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晖夕陰,氣象萬千。
它連接着遠處的山,吞吐長江的流水,水波浩蕩,無邊無際,或早或晚(一天裡)陰晴多變化,氣象千變萬化。
(2)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号,濁浪排空。
像那陰雨連綿繁密,接連幾個月都不放晴,陰冷的風呼嘯着,渾濁的水浪沖向天空
(3)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至于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時,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
《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作于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
歐陽修是從慶曆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
被貶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韓琦、範仲淹、富弼、呂夷簡等人參與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的夏竦之流。
韓範諸人早在慶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後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外甥女張氏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虛詞注解
“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遞進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遞進
5.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瞑:表承接
6.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歸:表修飾
9.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表因果
10.往來而不絕者:表修飾
11.臨溪而漁:【有争議】Ⅰ.當“臨”為動詞時,表順接 Ⅱ.當“臨”為介詞時,表修飾
12.溪深而魚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雜然而前陳者:表修飾
15.起坐而喧嘩者:表并列
16.太守歸而賓客從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樂:表轉折
“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2.瀉出于兩峰之間者:助詞,的
3.名之者誰:代詞,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詞,的
5.山水之樂:助詞,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詞,指代“山水之樂”
7.山間之朝暮也:助詞,的
8.宴酣之樂:助詞,的
9.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詞類活用
1. 山行六七裡 山:沿着山谷,名詞作狀語
2.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翼然:像鳥兒的翅膀張開一樣,名詞作狀語。
3. 名之者誰 名:命名,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4. 自号曰醉翁也 号: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5.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前)樂:以……為樂,意動用法;(後)樂:樂趣,名詞。
6. 至于負者歌于途 歌:歌曲,名詞用作動詞,唱歌。
7. 雜然而前陳者 前:在前面,名詞作狀語。
8. 太守宴也 宴:設宴,名詞作動詞
古今異義詞
非絲非竹【竹:古義:管樂器;今義:竹子】
四時之景不同【時:古義:季節;今義:時間】
野芳發而幽香【發:古義:開放;今義:散發】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義:情趣;今義:願望,心願】
林霏開【開:古義:消散;今義:打開】
頹然乎其間者【頹然:古義:醉醺醺的樣子;今義:頹廢的樣子】
一詞多義
1.歸
太守歸而賓客從:回去
雲歸而岩穴暝:聚攏
暮而歸:回來
2.謂
太守謂誰:為,是
太守自謂也:命名
3.臨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居高向下
臨溪而漁:靠近
4.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麗
佳木秀而繁陰:草木茂盛的樣子
5.樂
山水之樂:樂趣
人知從太守遊而樂:歡樂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對...感到快樂【第一個“樂”】
6.而
溪深而魚肥;表并列
飲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遞進
雜然而陳前者;表修飾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表承接
特殊句式
1.倒裝句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後者應,伛偻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
(正常語序應為“于途歌”“于樹休”。狀語後置句)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裝句,屬狀語後置句。)
2.判斷句
環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标志。)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醉翁亭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标志。)
水落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标志。)
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标志。)
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标志。)
起坐而喧嘩者,衆賓歡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标志。)
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标志。)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标志。)
廬陵歐陽修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3.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詞“于”,應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收錄在回憶錄《陶庵夢憶》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寫于明王朝滅亡以後,是作者把自己對故國往事的懷念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山水之中而創作的小品文。
詞句注釋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絕: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詞,這。更定:指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定,開始。
5、餘:第一人稱代詞,我 。
6、拏:通“桡”,撐(船)。
7、擁毳(cuì)衣爐火:穿着細毛皮衣,帶着火爐。毳衣:細毛皮衣。毳:鳥獸的細毛。
8、霧凇沆砀:冰花一片彌漫。霧,從天上下罩湖面的雲氣。凇,從湖面蒸發的水汽。沆砀,白氣彌漫的樣子。曾鞏《冬夜即事詩》自注:“齊寒甚,夜氣如霧,凝于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隻有。
11、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隻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築物。這裡指蘇堤。一,數詞。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輕微纖細的事物;(像小草一樣微小)。
13、而已:罷了。
14、氈: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焉得,哪能。更,還。
16、拉:邀請。
17、強(qiǎng)飲:盡情喝。強,盡力,勉力,竭力。一說,高興地,興奮地。
18、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這裡的意思是三杯酒。
19、客此:客,做客,名詞作動詞。在此地客居。
20、及:等到。
21、舟子:船夫。
22、喃喃:低聲嘟哝。
23、莫:不要。
24、相公:原意是對宰相的尊稱,後轉為對年輕人的敬稱及對士人的尊稱。
25、更:還。
26、癡似:癡于,癡過。癡,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本文為癡迷的意思
白話譯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邊。大雪接連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晚上八點左右,我撐着一葉小舟,穿着毛皮衣,帶着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彌漫,天和雲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皚皚的。湖上的影子,隻有一道長堤的痕迹,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見有兩個人鋪好氈子,相對而坐,一個小孩正把酒爐(裡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想不到在湖中還會有您這樣的人!”(他們)拉着我一同飲酒。我盡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後和他們道别。(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癡的人啊!”
行路難(其一)
詞句注釋
⑴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為飾。清酒:清醇的美酒。鬥十千:一鬥值十千錢(即萬錢),形容酒美價高。
⑵珍羞:珍貴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價值。
⑶箸(zhù):筷子。
⑷“閑來”二句:表示詩人自己對從政仍有所期待。這兩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後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碧,一作“坐”。
⑸“多岐路”二句:岔道這麼多,如今身在何處?岐,一作“歧”。安,哪裡。
⑹長風破浪:比喻實現政治理想。據《宋書·宗悫傳》載:宗悫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說:“願乘長風破萬裡浪。”
⑺雲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裡航行,因天水相連,船帆好像出沒在雲霧之中。
⑻社:古二十五家為一社。白狗:一作“白雉”。
⑼彈劍:戰國時齊公子孟嘗君門下食客馮谖曾屢次彈劍作歌怨己不如意。
⑽賈生:漢初洛陽賈誼,曾上書漢文帝,勸其改制興禮,受時大臣反對。
⑾擁篲:燕昭王親自掃路,恐灰塵飛揚,用衣袖擋帚以禮迎賢士鄒衍。折節:一作“折腰”。
⑿歸去來:指隐居。語出東晉陶淵明《歸去來辭》。
⒀“有口”句:反用伯夷、叔齊典故。《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隐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遂餓死于首陽山。”《索引》:“薇,蕨也。”按薇、蕨本二草,前人誤以為一。
⒁“含光”句:言不露鋒芒,随世俯仰之意。貴無名,以無名為貴。
⒂雲月:一作“明月”。
⒃子胥: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吳越春秋》卷五《夫差内傳》:“吳王聞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賜屬镂之劍,子胥……遂伏劍而死。吳王乃取子胥屍,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又見《國語·吳語》。
⒄陸機:西晉文學家。《晉書·陸機傳》載:陸機因宦人誣陷而被殺害于軍中,臨終歎曰:“華亭鶴唳,豈可複聞乎?”
⒅李斯:秦國統一六國的大功臣,任秦朝丞相,後被殺。《史記·李斯列傳》載:李斯喟然歎曰:“……斯乃上蔡布衣……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索引》:“稅駕,猶解駕,言休息也。”
⒆“華亭”二句:用李斯典故。《史記·李斯列傳》:“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鹹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太平禦覽》卷九二六:《史記》曰:“李斯臨刑,思牽黃犬、臂蒼鷹,出上蔡門,不可得矣。”
⒇“秋風”句:用張翰典故。《晉書·張翰傳》:“張翰,字季鷹,吳郡吳人也。……為大司馬東曹掾。……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鲈魚脍,曰:‘人生貴得适志,何能羁官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或謂之曰:‘卿乃縱适一時,獨不為身後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時人貴其曠達。”
白話譯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鬥價十千,玉盤裡的菜肴珍貴值萬錢。但心情愁煩使得我放下杯筷,不願進餐。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裡一片茫然。想渡過黃河,堅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遙想當年,姜太公磻溪垂釣,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夢日,受聘在商湯身邊。
人生的道路何等艱難,何等艱難,歧路紛雜,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邊?堅信乘風破浪的時機定會到來,到那時,将揚起征帆遠渡碧海青天。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返回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返洛陽,二人在揚州初逢時,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詩贈與劉禹錫,劉禹錫寫此詩作答。
劉禹錫從小愛下圍棋,與專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太子當上皇帝後,他的教師王叔文組閣執政,就提拔棋友劉禹錫當監察禦史。後來王叔文集團政治改革失敗後,劉禹錫被貶到外地做官,寶曆二年(826年)應召回京。冬天途經揚州,與同樣被貶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被貶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劉禹錫寫了這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回贈白居易。
詞句注釋
⑴酬:答謝,酬答,這裡是指以詩相答的意思。用詩歌贈答。樂天:指白居易,字樂天。見贈:送給(我)。
⑵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帶。古時四川東部屬于巴國,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屬于楚國。劉禹錫被貶後,遷徙于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等邊遠地區,這裡用“巴山楚水”泛指這些地方。
⑶二十三年:從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至寶曆二年(826年)冬應召,約22年。因貶地離京遙遠,實際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說23年。棄置身:指遭受貶谪的詩人自己。置:放置。棄置:貶谪(zhé)。
⑷懷舊:懷念故友。吟:吟唱。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而被殺害。後來,向秀經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不禁悲從中來,于是作《思舊賦》。序文中說:自己經過嵇康舊居,因寫此賦追念他。劉禹錫借用這個典故懷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⑸到:到達。翻似:倒好像。翻:副詞,反而。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相傳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經朽爛。回到村裡,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達自己遭貶23年的感慨。劉禹錫也借這個故事表達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暮年返鄉恍如隔世的心情。
⑹側畔:旁邊。
⑺沉舟、病樹:這是詩人以沉舟、病樹自比。
⑻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⑼長(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長:增長,振作。
白話譯文
在巴山楚水這些凄涼的地方,度過了二十三年淪落的光陰。
懷念故友徒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谪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
沉船的旁邊正有千艘船駛過,病樹的前頭卻也是萬木争春。
今天聽了你為我吟誦的詩篇,暫且借這一杯美酒振奮精神。
水調歌頭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甯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蘇轼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
公元1074年(熙甯七年)蘇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别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
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詞句注釋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甯九年)。這一年蘇轼在密
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
⑵達旦:到天亮。
⑶子由:蘇轼的弟弟蘇轍的字,與其父蘇洵、其兄蘇轼并稱“三蘇”。
⑷把酒:端起酒杯。把,執、持。
⑸天上宮阙(què):指月中宮殿。阙,古代城牆後的石台。
⑹乘風:駕着風;憑借風力。歸去:回去,這裡指回到月宮裡去。
⑺瓊(qióng)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⑻不勝(shèng,舊時讀shēng):經不住,承受不了。勝:承擔、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種舞姿。弄:玩弄,欣賞。
⑽何似:何如,哪裡比得上。
⑾轉朱閣,低绮(qǐ)戶,照無眠:月兒移動,轉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戶上,照着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朱閣:朱紅的華麗樓閣。绮戶:雕飾華麗的門窗。
⑿不應有恨,何事長(cháng)向别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麼遺憾吧,為什麼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麼。
⒀此事:指人的“歡”“合” 和月的“晴”“圓”。
⒁但:隻。
⒂千裡共婵(chán )娟(juān):隻希望兩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裡,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賞。婵娟:原指美好的事物。本次指月亮。
作品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禦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着月下清影,哪裡比得上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戶上,照着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遺憾吧,為什麼偏在人們離别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隻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裡,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