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神仙好友”嗎,有“神仙老闆”嗎,有“神仙同事”嗎?有沒有這些自然是因人而異的。但對于“神仙”的理解,我們許多人卻是一緻地出現偏差:我們總是把“神”與“仙”并列,把他們當做一回事。但二者其實存在不小的差别。
一、“神”與“仙”的字形之别
對于源遠流長的漢字來說,絕大多數字都并非是簡單的符号,而是某些意義的寄托。“神”與“仙”二字便也各自具有一定内涵。其字形的不同,更是明示着神和仙的差别。
“神”字已知最早出現于西周時的金文。這時該字出現了三種不同的形态,最早是左下為“示”右上為“申”,後演變為左“示”右“申”。但在西周晚期,“神”被簡略寫為“申”,直接省去了“示”
在先秦,“示”指代祭祀禮儀中所需的桌具,也寓意“揭示”。《說文解字》所載的“示,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說明的就是“示”的後一層意思。而“申”源于自然的閃電,象征代表自然的自然神。從西周時“神”一直保有“申”這一部分來看,即便我們後世所理解的“神”的含義在這時還未出現,但它應當也是在指代某種自然神。
再來看“仙”。相較于“神”字,“仙”出現得更晚。該字已知最早出現于小篆中,或為左“人”右“山”之“仙”;或為上“人”下“山”之“仚”;或為左“人”右“遷”之“僊”。但無論怎樣變化,“仙”在字形上所表達的意思都是人在山上或人往高處去。
在《詩經》中,人們用“仙”來形容人舞步輕盈,進而引申出指代一種神秘、奇妙的狀态。因此即便早期的“仙”還不是指“仙人”,卻已有了一絲絲“仙人”的韻味。而随着人們産生在山中隐居就有可能擺脫俗世紛擾以成為另一種存在的觀念,象征“人在山上”的“仙”也就成了這種存在的代名詞。
因而從字形可以見出,“神”是人們在對自然的臆想中創造的自然神,是江河湖海,山林川谷的“化身”。而“仙”是人們對自身存在的聯想,追根究底還是人。
二、“神”與“仙”的演化之别
在“神”與“仙”出現後,二者在不短的一段時間内都沿着各自的軌道發展。這具體表現為本來自自然的神出現人格化和本源自個人的仙産生社會化。
最早,自然神的産生源于我們對自然的恐懼。這種恐懼源于未知。而随着社會生産力的提高,我們對于自然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于是自然神身上的神秘面紗越來越薄。不斷發展下去,神的形象就越來越清晰,清晰到顯現出人的模樣。例如中國古代最早有雷神和電神,後來發展為雷公和電母。西方的雷神則被具象為宙斯這一形象。
而作為不死隐者的象征,“仙”所對應的肉體不死的标準後來也逐漸被拓展。東晉道學家葛洪曾在《抱樸子》中記載,東晉時仙就已不隻是肉體不死的仙,還有肉體湮滅但精神永存的仙。顯然,後者的成仙方式降低了難度,更好地滿足了人們成仙的願望,具有更強的涵括力。
三、“神”與“仙”的融合傳承
看到這,你或許已經察覺到了神與仙發展的交叉。是的,最初二者本是兩條平行線,在各自的直線上發展。但随着神的人格化和仙的社會化,這兩條線逐漸向着同一方向靠近——具有人的特征又與社會相适應。
随着神與仙内涵的豐富乃至交融,“神”、“仙”之間的界限逐漸消失,開始出現“神仙”這一完整的概念。而由于自東晉開始的神的“被仙化”,以及道教和古代帝王對“仙”的青睐和改造,“神仙”在許多時候都隻指代“仙”,不再涉及自然神。
當然,作為自然的化身,原始的神依然存在于傳統文化之中。在某些語境裡,“神仙”等于“神 仙”,類似“神”和“仙”的一概而論。在此,“神”依舊是“天地宇宙造化所生、與天地并長久的具有神秘性、主體性和創造性的超自然存在者”。
不過話說回來,不論是“神仙=神 仙”還是“神仙=仙”,“神仙朋友”、“神仙同事”這樣的名詞其實都是典型的現代流行語,與傳統的“神”、“仙”或“神仙”都沒有太大關系。唯一有關聯的,或許就是古人崇敬“神仙”,向往成為“神仙”,而今人對“神仙朋友”也有不加掩飾的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