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對于南京,恰如黃河之于中華民族,愛琴海之于古希臘的奧林匹。
古往今來,諸多名人賢達在河畔留下了數不清的曆史典故、風流韻事、人文轶事,烏衣巷中話風流的王羲之便是其中之一。
提起王羲之,人們自會想起号稱“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想起他擺脫漢魏筆風,自成一家的書法成就。王羲之的書法造詣空前絕後,而除此之外,他身上還有許多值得敬仰和尊崇的東西,那就是他的品德和才智。
蘭亭集序(圖自圖蟲網)
淡泊名利王羲之出生于東晉時期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家,年少時即享有美譽,“東床快婿”更是一段佳話。朝廷重臣喜愛他的才識和器量,屢次請他出來做官,然而據《晉書》記載,王羲之的态度卻是“皆不就”。
人們一開始以為其自恃名門之後,看不上低微的官職,于是授予其的官位越來越高,可是王羲之依然不願為官。直到當時的揚州刺史殷浩親自修書給他,邀請其出仕的時候,他才在給其的回信中坦露了自己的志向。王羲之在信中提到自己自小就沒有入廟堂之志,之前其伯父邀請其入仕都被自己拒絕。但是此次承蒙殷浩親自緻書詢問,自己終于下定決心為之驅馳,願意為東晉政府效力。
王羲之這種不願投身于政治的想法在當時的士族子弟中是十分罕見的,那時正值東晉建立初期,世家大族們都在積極擴張自己的勢力,以求取得更加豐厚的政治資源。王羲之作為年輕一代中的佼佼者,卻能如此淡泊名利,可見其高遠的追求。
卓識遠見
王羲之墨池(圖自圖蟲網)
雖遠離朝堂,王羲之卻一直牽挂着國家大事。當時殷浩與桓溫不和,王羲之反對黨同伐異,主張協和共處,維護政局安定。他勸殷浩把廉頗、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畫在屏風上,以示訓導。
殷浩要北伐時,王羲之認為必然失敗,寫信勸止,言辭懇切。殷浩出征,果然被姚襄打敗。殷浩又打算再舉兵,王羲之分析形勢陳說利害,并警告說,如果北伐失敗,東晉社稷将危在旦夕。可惜仍未得到殷浩采納。
從當時情況來看,王羲之對形勢把握相當準确,應對策略中肯。可惜,苦谏未被采納,最終北伐以慘敗告終,東晉也從此一蹶不振。
憂民之心
書聖故裡題扇橋(圖自圖蟲網)
東晉兵荒馬亂時期,民間發生饑荒,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王羲之開倉赈濟,官倉卻由于地方官貪贓枉法,緻使國庫空乏。他主張對那些奸吏給予重判,“誅翦一人“起到“殺一人儆百“的作用,隻有這樣才能“其後便斷”。
看到東晉戰亂百業俱廢,王羲之提出減少判死刑的人,讓他們補充兵役。讓罪行較輕的犯人充兵役或勞役,将其家眷遷徙至都邑,“穩定内亂局勢才是為政之本”。有了他們,城市就比較充實,他們不叛亡,社會也就穩定多了。
參考資料:: 現代快報,南京市文化投資控股集團,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