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人單位一到冬天就發各種帶魚闆鴨海帶之類年貨,當時覺得很新鮮,因為本地既不出海産品也沒有制作闆鴨的習慣,也因此大家都不太知道怎麼吃。
那個時候沒有互聯網可以檢索信息,就隻靠聽朋友的朋友,或是同事的親戚,介紹來吃,或是自己摸索着一樣樣做來吃。漸漸的,正如臘肉火腿所帶有的那種年節氣氛一樣,闆鴨和帶魚也帶上了過年的濾鏡,一旦它們出現,年就近了。
一扇闆鴨拆封後,往往不立即吃,也不知道是誰先開始的,總之大家都習慣了把它挂到陽台上去滴兩天油。下面墊一塊塑料布接着滴下來的油,等到闆鴨不再滴油的時候,就取下來燙洗一遍,或煎或煮或蒸,這才開吃。
這大概是為了保存和運輸的方便,也是為了顔色好看的緣故,而在闆鴨自身的“臘油”之外,還要刷上一層香油之類的東西。這層油不瀝掉真不好處理,總有一股“臘哈”味,燙洗也除不盡,不如讓它自己瀝掉來得方便。
瀝好油取下來的闆鴨要麼直接剁成小塊,要麼先整隻壓到蒸鍋裡,蒸半小時,回軟之後再拆成小塊。或者幹脆一次性蒸到透心爛,關火放稍微涼之後,直接上手拽撕成塊,特别有武俠影視劇裡吃雞腿鴨腿的感覺,就這麼上桌就行,像吃流水席,手法粗放但好吃。
還可以炸來吃,皮炸得幹嗦嗦的,撈出來瀝一下,一盤吃好幾天,早晚就粥也是它。長久不吃,還怪想念的。
炒也可以,幹鍋也可以,這種闆鴨鹹是鹹但是不至于齁,是真正的鹹中有香,不過分。肉可以撕成小縷小縷的吃,就像現在吃肉幹一樣,但沒那麼幹,帶點臘肉的潮氣,吃完還要舔舔手指,意猶未盡。這種闆鴨的骨頭都已經腌透了,酥成粉粉,經過油炸後,啃完了肉再把骨頭咬一咬,裡面粉粉的特别有味道,也不那麼鹹,好吃。
這是那種黃锃锃的闆鴨的本地處理方法,也會有那種乳白偏黃色的闆鴨,來自不同的地方,總之來自南方各省。
這種乳白色偏黃的闆鴨讓我們吃起來就沒這麼麻煩了,不用再風幹幾天,直接拆出來用大刀斬塊,放在一個大瓷盆裡,倒幾口白酒攪幾攪,讓它自個兒吃幾分鐘酒,各人去準備鍋準備水,再回來把大瓷盆裡的闆鴨撿起碼到盤子裡,蒸20分鐘弄30分鐘撤下來,放到桌子上就是一道菜,再淋點芝麻油,管它正宗吃法是怎麼吃,就這樣吃就不錯。
鴨皮吸收了水汽之後不那麼皺巴巴了,吃起來裡面還包着一點鴨油,不膩,純香。鴨肉瘦精精的,當然很鹹,但是包裹在香噴噴的白米飯裡吃,真不賴。也吃不了太多,第二頓就開始上蒜苗青椒來炒着吃,通常也還是吃不完,隻把蒜苗青椒全部撿出來吃光光。
到了第三頓就分兩條路吃了,其一是放大量幹辣椒爆炒,經過前兩頓各種食材的入味已經好吃得不得了了,幹辣椒再炸幹一點,脆脆的,直接兩三個幹辣椒就着一塊闆鴨吃,三下五除二就光盤了。
另一條路就是火鍋吃法,裝進各種葉類蔬菜比如大白菜,根莖類比如蘿蔔、山藥、土豆等,煮成一鍋,造臘肉的吃法,暖呼呼的,泡飯吃也是絕。
另外,湯給多一點,泡一碗黃豆進去,慢慢煮到隻剩一點點湯,那又是另一種好吃風味,黃豆先揀吃完了,剩下的闆鴨都不鹹了,将将好舀來泡飯吃,下面條吃,美味。
無論怎麼吃,一隻闆鴨子一般到了第三頓就結束戰鬥了,不會有剩。
蒸着吃,光蒸闆鴨也可以,或是切點莴筍片蘿蔔片或者乳餅墊底蒸來吃也不錯,這些菜吸味,要是碰上特别鹹的闆鴨,就得這麼蒸來吃才搞得成。鴨肉也不鹹了,莴筍蘿蔔乳餅也有味道了,不齁不膩,送飯香。
闆鴨各個季節都有得吃,根據各個季節不同的應季食材或是往裡添菜,或是單吃,隻要适合自家口味的,都好吃。
吃飯香,真是好事兒啊。
(圖片整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