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談小時候聰明?“孔文舉年十歲,随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隸屬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韪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韪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韪大踧跻,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孔融談小時候聰明?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孔融談小時候聰明
“孔文舉年十歲,随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隸屬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韪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韪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韪大踧跻。
——世說新語.言語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官員、名士、文學家,為孔子的二十孫。
此篇小文确實展現了孔融異于常人的“小時了了”。在衆人的一片贊歎聲中,我卻從他那句反駁陳韪“想君小時,必當了了”讀出了他“大未必佳”的命運。
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能詩善文,名士,文學家。可這些都不是我想談的内容。本文隻想就他太露鋒芒、逞一時口舌之快而落得全家被殺的結局,談點個人對其“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看法。
人自小聰明是好事,可随之而來的恃才傲物(傲人)就不是好事了。
如果韪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能做到乖乖不言的話,他必定是“大佳而且是大大地佳”,按他的才學當個大宰相也是相稱的。遺憾的是他自小的言行裡都是浸潤着傲氣的聰明。逞一時口舌之快的結果就是招來了殺身之禍。
“孔融被收,中文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複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世說新語.言語
每讀這則小品文,我的心裡特别難受。能說出“大人豈見覆巢之下,複有完卵乎?”的八九歲的兩個兒子是多麼聰明可愛啊!如果這兩個兒子能夠活下來想必應該是棟梁之才。可就是因為他們的父親恃才傲物,鋒芒太露,屢次污慢權臣曹操,最後奸雄曹操忍無可忍不僅殺了他還殺了他的全家。二個聰明可愛的小兒子自然無一幸免。從很大程度上說就是他不知收斂,說話沒有把門的,葬送了兒子們的小命。
孔融能詩善文,是建安七子之一,曹丕都很欣賞孔融,孔融是一個剛正不阿的人,而且是非常的剛直,他看出了曹操的本質,因此多次在公共場合嘲諷、譏罵曹操,讓曹操非常的不爽,應該是勃然大怒,隻不過礙于孔融的身世加上社會地位,不好對他下手,不過等曹操穩定下來,終于還是忍受不了孔融長年累月的嘲諷,就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衆”,“欲圖不軌”、“謗讪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将孔融處死,并株連全家,孔融時年五十六歲。
孔融長年累月地随心所欲地嘲諷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甯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的枭雄曹操,根本就是往槍口上撞嘛!問題是撞的時候根本沒考慮全家人的安危。可是當逮捕官吏真來了的時候,孔融競向他們求情留下孩子的生命。八九歲的兒子說:“傾巢之下,豈有完卵?”連八九歲的兒子都能看懂的政治套路,他競沒看懂。如果想救兒子的命,不放下高傲的心去求曹操而去求他手下的官吏有啥用。還真不如不求的好!不求,還能說是為了漢室江山的固存,大義凜然,視死如歸!這一求更讓人感覺他就是一個做事不考慮的人!聰明反被聰明誤,害了卿家性命。
教育孩子從小努力學習長知識是要緊的,但更要緊的是具備韬光養晦的智慧。古人雲:“太露鋒芒,則意不持重;深藏圭角,則體欠精神。故與其肉勝,不如骨勝,與其多露,不如多藏”。别逞一時之勇,遵循中庸之道。先保住自己的命再謀求發展也不遲嘛!低調做人的智慧,好像越“小時了了”的人越欠缺,不合群,凡事由着自己的性子來。在團隊合作中被踢出局,往往不是你不夠優秀而是你因自己的太優秀容忍不了别人的優秀。他瞧不上“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的大才曹操,固那個搖搖欲墜的羸漢是其一,也許嫉妒曹操的能力也是其二吧。
具有“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氣量的枭雄曹操如果不是忍無可忍,不會殺掉他的。所以說孔融的死某種程度上是其咎由自取。嗚呼,可憐了他那兩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