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之畔,璞石無光,千年磨砺,溫潤有方。
石之美者,玉也
現代礦物學上将玉分為軟玉和硬玉,硬玉指的是緬甸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翡翠,軟玉則主要是指我國的和田玉。但在古代人的認知裡面水晶、瑪瑙、綠松石等等都算作是玉,如果細分的話,什麼玉髓、剛玉、羊脂白玉、赤玉、黃龍玉、水玉等等稱呼更是數不勝數。漢代的《說文解字》有過一錘定音的解釋——“石之美者,玉也”,簡單說玉就是一塊好看的石頭。
和田玉
翡翠
可能在今天很多人看來:玉能有啥了不起?說破大天去也就是塊石頭而已。但玉僅僅是好看而已嗎?對于石器時代的人們來說,玉的意義可就大不相同了。
瑪瑙(赤玉)
水晶(水玉)
玉、石器時代的大殺器
石器時代主要是将石頭采用打制和磨制的方式,加工成日常所需的生産工具、生活器具乃至于兵器。好看的石頭一定是質地細膩的,具有穩定的結構組成。從物理性能的角度來說,玉的韌性和硬度都是自然礦物裡面的佼佼者。
石家河文化玉刀
1 恐怖的切割力
玉最天賦異禀的地方在于它的硬度,一般來說物體越硬打磨之後便越鋒利。摩氏硬度将自然界的礦物用1-10的劃分方式來标明它們的硬度,滑石的硬度為1,石膏的硬度為2,兩者十分脆弱,手指輕輕碾壓便可以将它們化為粉末;金剛石是已知自然界中最堅硬的物質,硬度為10,單憑人力很難将其破壞和加工。
滑石粉、石膏、金剛石
而玉根據硬度,可以分為軟玉和硬玉。以和田玉為代表的軟玉摩氏硬度為6.0—6.5,硬玉翡翠硬度可達到7,玉中最為強悍的剛玉硬度更是可以達到9。
來做個橫向的對比,普通玻璃的硬度為5—5.6,玉的硬度更在玻璃之上。玉和玻璃相互劃刻,玻璃會留下明顯的劃痕,而玉卻絲毫不會被劃傷。把玻璃做成一把刀就已經夠恐怖了,但玉刀的切割能力更在玻璃之上。
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的玉刀
有人會将石器時代的戰争想象成村頭械鬥,但是在那個文明曙光的年代,不論是狩獵還是部落間的混戰都可以輕易演變成生死存亡的鬥争。
正是通過玉斧、玉刀、玉簇(箭頭)等切割、穿透力強悍的武器,原始人類才可以戰天鬥地,打敗兇猛皮糙肉厚的野獸,最終站在了食物鍊的頂層。也正是有了強大的武力支持,部落之間才可以進行吞并、壯大,實現強有力的統治。傳說上古的黃帝便是“以玉做兵’’征戰四方,成為華夏的始祖。
玉簇與瑪瑙做得玉斧
2 良好的工作性
玉除了天賦異禀的硬度之外,與普通礦物相比還有着良好的韌性。韌性是指抗破裂的能力,韌性差的物體會很脆。普通的石頭韌性就很差,想想吧,一個生活在石器時代的原始人,煞費苦心得通過敲打和不斷得磨砺好不容易制作了一件石斧或石刀,結果一不小心掉地上,就摔碎了,感受下那個痛苦的心情吧。
新石器時代的玉鏟
玉梳
良渚文化的玉斧
玉與普通石頭比起來韌性會提高很多,更不容易損壞,用來制作工具和武器不易破損,質量更好。最為重要的是,普通石頭隻能通過簡單的敲打和磨砺,而玉則可以進行更精密的雕琢。
比如玉可以做成玉扳指,普通石頭則不能。搭弓射箭時用玉扳指來輔助拉弦,弓箭的威力更大也更準更可以持續作戰。
3 自帶光環的統治工具
玉除了天賦異禀的硬度和相對良好的韌性之外,歸根結底它還是一塊好看的石頭,不要小看好看這兩個字,在蒙昧的石器時代,好看也具有非凡的意義。
玉璜、玉管、玉環、玉佩、玉珏等等都是佩戴在身上的裝飾用品,不論是部落首領主持重大活動,還是巫師舉行祭祀,一身透亮、散發着光芒的玉配飾穿戴完畢後,什麼都不用做便會對普通部落群衆産生極大的神聖性與威懾性。
婦好墓魚形玉璜
玉飾品組裝
除了裝飾用品之外,通透、色彩斑斓的玉被認作是天地自然的精華所在,所以“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玉器成為與天地祖通靈交感的媒介。玉以它的神秘性,成為維系統治和加強部落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良渚文化的玉琮
玉璧
上文說過,玉的硬度是非常高的,比它硬度低的物體是很難在它表面進行劃刻的,但像新石器時代我國的良渚文化、紅山文化等又有很多精美玉器的出土,在生産力不發達的石器時代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接下來我們便來看一下解玉的秘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古人雲“玉不琢,不成器”,古代對玉的加工稱之為琢,對石的加工方式稱之為磨。琢磨都是反反複複,很費時費力的加工方式,這是由于玉的硬度非常高,自然界中的獸骨、竹木等物都很難在玉的表面留下痕迹。
解玉砂
古玉放大後被摩擦的痕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石”指的便是專門用來琢玉的特殊材料——解玉砂。解玉砂主要是由摩氏硬度8-9的顆粒狀剛玉和石榴石等礦物組成,在工具和玉石之間加入解玉砂,在工具的帶動下無數細微而又堅硬的顆粒進行反複磨砺,玉得以被攻琢。
開玉圖
線切割是進行玉料攻琢的重要步驟,在良渚文化和三星堆玉器的身上都可以看到明顯切割痕迹。良渚文化用的是弓弦解玉的辦法,在弓弦之上淋上玉砂,兩人拉弓往複以此解玉。
三星堆玉器表面的紋線刻畫
小時候聽卞和獻玉的故事,楚人卞和兩次向楚厲王和楚武王進獻和氏璧的璞石,被不識貨的厲王和武王分别斬去了卞和的左腳和右腳,直到後來楚文王慧眼識珠命工匠切去石衣,和氏之璧才得以現世。
當時感覺卞和可真傻,為啥不自己切開石衣之後再去進獻,後來才明白玉砂琢玉的艱辛,玉砂本就不易獲得,更何況解玉并非一日之功,卞和并非不想,而是不能,隻能眼看着美玉蒙塵,不被人賞識。
要知道每一件玉器後面,都有着玉匠曠日持久的良苦用心,所謂“琢磨複琢磨,片玉萬黃金”。
卞和抱璞圖
玉統中國說,有玉即炎黃?
在世界四大文明的發祥地:埃及、兩河流域、印度以及中國,在石器時代都曾經曆過玉石并用的階段,但當各個地方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文明誕生之後,埃及、印度、兩河流域都開始轉變為對黃金和彩色寶石的崇拜。
而且在這三個文明的觀念中,是沒有“玉”這個概念的,玉對于他們來說隻是衆多寶石中的一種,偶爾有幾件玉器流傳下來,也不過是“乍見之歡”很快便消失在曆史的潮流當中,并沒有引起很大的波瀾。
古埃及犬紐盒與法老頭像
而中國不僅創造了“玉”這個概念,對玉的喜愛,更是從原始的神話部落時代到夏商周奴隸社會再到秦漢開創的2000多年封建王朝一直到今天,可以說中國人對玉的喜愛是刻在骨子裡“久處不厭”。
紅山文化的玉龍,被譽為中華第一龍
更為神奇的是,不論是6000年前内蒙古遼甯一帶的紅山文化,還是5000年前長三角地區的良渚文化,乃至于4000年前四川地區的三星堆文化,幾乎我國土地上所有文化的遺址都有玉器的出土。
石家河文化玉獸面
像是玉琮、玉璋、玉璜、玉珏這類造型獨特具有特殊功用的玉器,在各地文化遺址中大多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材質和形制都非常相近。甚至還有一種假說認為遠在秦始皇一統華夏之前,中國各區域之間已經通過西玉東輸、玉器的交流,在文化和認知上面達成了統一,所以也就有了“有玉即炎黃”的玩笑說法。
良渚玉琮
三星堆玉琮
石器時代之後,随着金屬冶煉技術的掌握,文明大步向前飛躍,玉石的時代使命也仿佛走到了盡頭。但中國人卻不想讓玉石離我們遠去,于是對玉注入了禮法上、道德上、文化上乃至于醫藥學上的很多意義,使玉成為神權、王權、君子、美人、愛情等等美好事物的象征,形成了我們今天熟知的玉文化。
紅山文化玉豬龍
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
《周禮》:“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神話傳說中,玉為盤古的精血所化,為天地的精華所在,是通靈之物。周代将玉的形制加以規範,分别用璧、琮、圭、璋、琥、璜這六種玉器來與天地四方溝通,感應上天。
璧、琮、圭
璧和琮都是石器時代常見的形制,環狀的白色玉璧與方型圓孔的黃色玉琮分别應對了天圓地方,蒼天厚土的傳統世界觀。青圭、赤璋、白琥、玄璜象征着東西南北四方,其中圭和璋不僅是祭祀的禮器更是作為信物和身份的象征。
圭是臣下朝觐天子時所持,有鎮圭、桓圭、信圭、躬圭等形制,代表着王爵、公爵、侯爵、伯爵的不同身份。璋又稱牙璋,是朝廷對外的信物用于發兵外交等事宜,唐代楊炯 《從軍行》中:“牙璋辭鳳阙,鐵騎繞龍城 。”的詩句指的便是朝廷派将軍發兵應敵的意思。
琥、璋、璜
作為禮器玉最為著名的還是作為印玺的存在,在秦漢時期,同樣是印章隻有皇帝皇後才能采用玉制,稱之為“玺”,而其他文臣武将隻能用銅、鐵、木等材料刻制稱之為“印”。秦始皇在自己的玉玺上篆刻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史稱“傳國玉玺”。
這是由于古代帝王宣稱自己是“奉天承運”的皇帝,是經過上天認可的。玉玺不僅要具有世俗的王權,更要有煌煌的天威所在,隻有玉這種材料才擔得起王權與神權的統一。
西漢呂後印玺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除了在禮法和政治層面之外,在道德和文化的角度,中國人也賦予了玉新的意義。我國古人喜歡将萬事萬物都拟人化,具有比德的思維方式。古人認為玉本身是有很多的優良品質的,春秋時期的管仲認為玉身上九種值得人們學習的優良品質。
西漢南越王墓玉配飾
1
玉德
比如:玉光澤溫潤,是仁愛祥和的;它韌性剛直,甯折不彎,是勇敢堅強義重節高的代表;若有瑕疵便不會遮掩,是精誠坦蕩的;衆多華麗鮮豔的顔色可以共存共生,它是大度包容的等等。
除了管仲之外,荀子認為玉有七德,漢代許慎認為玉有五德,最誇張的是孔子認為玉有十一德,可算是把玉從頭到尾誇獎了一遍。《詩經》有雲:“言念君子,溫潤如玉。”,要時常把玉配戴在身邊以便時常學習它的品質。有道是“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戰國青玉吊墜
周代龍鳳玉佩
2 金生麗水,玉出昆岡
《千字文》中有”金生麗水,玉出昆岡“之言,古人稱産自昆侖山的和田玉為”真玉“,是中國傳統玉的代表,孔子管仲等人稱贊的玉大多指的便是和田玉,和田玉以純白最佳,其中狀如凝脂,晶瑩潔白的優質品種稱為羊脂白玉,修飾往往不多以質取勝。
漢代和田玉,玉龍封印
與和田玉相對應的是硬玉翡翠,翡翠并不是中國的原有玉料,它産自緬甸所以又稱為緬甸玉,明清時經雲南茶馬古道傳入中國,與和田玉相比翡翠硬度高、光澤強折射率高且顔色豐富,翡指的是黃色和紅色,翠指的是綠色,聽名稱便能感受到翡翠的絢爛。
翡翠傳入中國後便受到了統治階級的喜愛,尤其是受到了乾隆和慈禧等人的喜愛,一定程度動搖了和田玉獨步天下的地位,也擴大玉器審美的範疇。
翡翠
3 德符論
古人評價玉的優劣是從德、符兩方面來進行的,德是指指玉本身所具有的德行品質,即質地、硬度、光澤、韌性、聲音等等,符指的是紋飾,對玉料後天的加工。
唐代之前更多的是“重德輕符”,更注重玉本身溫潤質感,後天的雕琢加工反而是次要的。唐之後,随着高浮雕、镂空雕等技藝的發展,對玉逐漸演變為“重符輕德”,玉器的裝飾意味更濃,而教化意味減弱。特别是明清翡翠傳入中國後,翡翠以其質地堅硬,色彩絢麗的特征成為裝飾玉的代表。
清代翡翠蝈蝈白菜
葬玉,食玉
古人佩玉有“人養玉三年,玉養人一生”的說法,所謂“人養玉三年”是因為人長時間的佩戴、把玩,皮膚中的汗液油脂滲透到了玉中去,填補了縫隙,使玉看起來更加的圓,因為有油脂的加成玉也會看起來更有光澤,有的甚至可以形成包漿。
至于“玉養人一生”的說法則是古人的臆斷,古人認為玉不僅可以通靈替主人防災避禍,更有養生功效,《本草綱目》裡面甚至是把玉作為一味藥材的。但是玉隻是石頭的一種,石頭除非是天天拿它舉重來鍛煉身體,否則是不具備養生功效的。
“玉養人一 生”是古人對玉功效的誇大,但也表現出了古人對玉的迷戀與崇尚,除此之外古人對玉過猶不及的追捧還表現在葬玉和食玉上面。
玉簪、玉梳
1 漢代金縷玉衣
被神話了的玉在漢代被認為可以保持身體的不腐,古人認為死後身體的朽爛是由于身體元氣的喪失,于是在眼、耳、鼻、舌等等九竅的位置用專門的玉器封住,保持元氣外洩,再在身體外面罩上玉片做的衣服360度無死角的保護自己。
其中封住嘴巴這一竅穴的玉器名曰“晗”,大多做成蟬的形态,取蟬蛻皮新生的特征,墓主人也希望自己在另外一個世界得到重生和永生。
玉蟬
金縷玉衣的制作是一件勞民傷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因為玉石的硬度非常高,玉匠們攻琢玉器的艱辛。金縷玉衣是由一塊塊玉片串聯而成,一件玉衣的玉片少則2000多則4000,一件玉片尚且攻琢不易,更何況是幾千片。封建貴族為一己私欲竟調動如此人力物力,給管轄百姓造成了沉重負擔。金縷玉衣除了能引起盜墓賊的觊觎之外,其功用恐怕也隻是一個醜陋的人型玉棺材而已。
2 魏晉食玉
屈原在《涉江》曾有寫到:“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在我國最好飲料是“瓊漿玉液”,最好的生活是“錦衣玉食”,古人認為玉是天地的精華,将精華給吃了自然也可以與天地同壽。
不過秦漢時期的人們更多是崇玉、敬玉将玉視作是美德的化身,不可亵渎,不能侵犯,食玉之事零零散散并未形成風氣。但到了魏晉時期情況就大為不同了,此時社會動蕩、北方胡虜禍亂華夏傳承差點斷絕,但上層門閥貴族卻避禍南遷,不思光複反而做起長生不老的美夢。此時的玉在他們眼中不再是溫潤、甯折不彎、義重節高的象征而是成為靈丹妙藥。
高足玉杯,用以承接露水來修長生
葛洪的《抱樸子》提出了“服玉者壽如玉也”的觀點,并詳細介紹了食玉的方式,完全抛開了道德的枷鎖食玉之風盛行,直到今天也很少有魏晉玉器流傳下來,他們大多都已葬身于門閥貴族的腹中。
趙趙 | 合美術館粉色個展主題實驗影片《食玉》截圖(侵删)
當然現在我們知道金縷玉衣的肉身不腐爛是做不到的,食玉長生也是空談,玉養人一生也隻是美好的向往,在我國有上萬年用玉的曆史,有幾千年愛玉的文化,是文化讓本應退出曆史舞台的玉重新煥發了生機,但對玉不科學過度的神話又是玉文化的糟粕。最後在文章結尾祝願女孩子“亭亭玉立”、男孩子“溫潤如玉”,小孩子“粉雕玉琢”。義重節高,其人如玉,切磋磨砺琢玉成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