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是一篇寫景抒情的佳作,同時代人歐陽修稱之為“文正《嶽陽樓記》,精切髙古,而歐公猶不以文章許之。然要皆磊磊落落,确實典重,鑿鑿乎如五谷之療饑,與世之圖章繪句、不根事實者,不可同年而語也。”
這篇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将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其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廣為人們傳誦,幾千年來,都激勵着我們,是我們放佛聽到了跨越時空的铮铮良言!
但要深刻的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還需要做許多的功課。
第一,先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字面意思字面上來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的是不因為外物而喜,不因為自己而悲。但似乎意思不完整,我們需要采用文言文翻譯常用的“添”字訣,将省略的内容添加進去。那麼,這句話就是“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而高興,不因為自己的得失而悲傷”。但意思很矛盾啊,壞怎麼讓人高興,的怎麼會讓人悲傷呢?
其實,這裡運用到了“互文”的修辭手法,"參互成文,含而見文”,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不因為外物的好、自己的得而高興,不因為外物的壞、自己的失而悲傷)。
但這裡還會有一個疑問,明明是一篇寫景的文章,為什麼要寫這些内容呢?這就是我們要說的下兩點:
第二,再看寫作這篇文章的緣由《嶽陽樓記》作為一篇經典的寫景散文,按道理,若果不是親眼所見,親身所感,是不可能寫的出來的。但事實上,範仲淹确實沒有到過嶽陽樓,而隻是憑借一幅畫所寫出來的。具體經過是這樣的:
慶曆四年,被貶到嶽州巴陵郡(今湖南嶽陽一帶)的滕子京,重新修葺了嶽陽樓,就寫信請範仲淹寫一篇文章,随信附送了一張畫。範仲淹就借助這幅畫,通過大量的想象和聯想,寫出了這一篇千古名篇!
可這一點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什麼關系呢?别着急,繼續往下看:
第三,深刻理解,還需要結合範仲淹和滕子京的人生經曆其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句自勉和勉勵他人的話,具體來說,就是勉勵自己和滕子京的話。那為什麼要勉勵自己和滕子京呢?
這就要涉及到兩人的人生經曆了——兩人都屢遭貶谪,那個時候,都是失意人!
作為北宋的政治家,範仲淹頗有政治理想,于慶曆三年,出任參知政事(相當于宰相,王安石也曾擔任此職,發起變法,夜以失敗而告終),發起"慶曆新政"。但新政受挫,第二年(慶曆四年)就被貶到鄧州,相當于從正國級降為了正廳級,完全就是“斷崖式”。
與他同病相憐的還有一個人,就是滕子京。滕子京與範仲淹是同科進士,兩人志趣相投,遂成好友。滕子京仕途多舛,屢遭貶谪,從中央官員到地方小官。所以,《嶽陽樓記》的開篇就是“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個“谪”字,包含了多少的心緒!
兩個官場的失敗者、政治理想的失意者,同病相憐,氣息相同。所以,範仲淹寫這一篇文章,就是含蓄規勸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試圖以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和樂觀精神感染老友。所以,文章中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就是說,我們現在雖遠離朝廷,但還要為國為民擔憂!最後一句,更是直抒胸臆“微斯人,吾誰與歸!”
現在,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高告誡滕子京,不要因為修了一座嶽陽樓(修得好或者不好),也不要因為自己的地位高還是低(得或者失)而高興或者悲傷,要有更大的境界,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結合起來——心境之恬淡,境界之宏大,理想之高遠,這,才是這句話背後隐含的更深的含義!
在物欲橫流的當下,我輩自當從“古仁人之心”中,吸取精神的營養,用平常心看待外物,用淡泊心對待名利,用進取心,實現自己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