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闆電腦與孩子的學習?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光明日報記者 丁一鳴 常河 光明日報通訊員 趙利華 ,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平闆電腦與孩子的學習?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平闆電腦與孩子的學習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丁一鳴 常河 光明日報通訊員 趙利華
臨泉縣,安徽省西北門戶,是全省人口最多的一座縣城,是勞務輸出大縣,也是鄉村留守兒童大縣。
不久前,在臨泉縣艾亭鎮謝莊小學,衣着樸素的孩子們捧着嶄新的平闆電腦,三三兩兩地蹲在略顯陳舊的樓道裡,或在做題,或在畫畫。
看到這一幕鮮明的對比畫面,記者不免好奇。農村的日子過得慢,一方小小的平闆電腦,給孩子們帶來欣喜的同時,還會給教與學帶來哪些實在的變化?是否能夠成為彌合城鄉教育數字溝壑的一個載體?
校長:改變開始發生
近年來,随着政府教育民生工程不斷推進,謝莊小學的變化顯而易見。不僅僅是“從泥砌到磚瓦結構,再到連排小樓”的校園變化,還有教學設施的更新叠代:從黑闆粉筆到班班通,再到如今的智慧課堂。
2019年年底,政府出資為包括謝莊小學在内的20多個鄉鎮47所鄉村中小學打造智慧課堂。謝莊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4個班級實現了平闆教學。智慧課堂應用背景下,新的教學生态在這所學校不斷生長。
“缺師少教”是鄉村小規模學校面臨的困境。在謝莊小學,連同校長在内的13個老師,承擔着包括幼兒班在内的7個班級10餘門課程的教學工作。困境之下,兼任多門學科教學工作是鄉村教師必須面對的選擇。“一專多能”也可能意味着“不專不能”。而智慧課堂系統提供的教學資源,為教師備課和專業發展提供了巨大支撐。
“教育信息化對于我們農村學校,是雪中送炭。”謝莊小學校長姜林說。
對于“能不能用好智慧課堂”,姜林的擔憂早已消解,“老師們現在都離不開平闆,尤其是年輕老師,平闆已經成為上課的得力助手。平闆裡的課件素材,提高了老師的備課質量和效率”。
說話間,姜林的目光投向操場,當年他和這群孩子一樣,也在這裡肆意奔跑。1998年,從師範學校畢業後,他選擇回到這裡,留下來,就沒離開。
迷茫與堅定,痛苦和喜悅,20多年來,姜林嘗遍了所有滋味。如今,随着年輕教師加入,教育硬件改善,教學質量得以不斷提升,學校規模也從120人增長到200人左右。對于未來,姜林的心中,更多的是期待。
老教師:改變了就不晚
語文教師李道峰自1982年開始就在謝莊小學任教。今年秋季學期開始,李道峰代課的二年級學生升入了三年級。這是他從教生涯的最後一年,也是他使用平闆上課的第一年。
紮根謝莊小學的40年間,李道峰親曆着鄉村教育的發展變革。在他看來,田野、泥土、大自然,這些都為鄉村孩子提供了綿綿不絕的養分,所以鄉村孩子的生活并不匮乏,甚至可以說是豐富的。
然而,城鄉社會發展的差距,讓李道峰時常感到困惑:“相比城市孩子,鄉村孩子常常難以理解課文裡提到的事物。諸如黃河的壯闊、長城的雄偉,這些對鄉村孩子來說,都是難以想象和理解的。”
為了讓學生感受課文裡提及的景色和意象之美,李道峰常在課堂上“手舞足蹈”,以繪畫、吟唱、講故事的方式,輔助诠釋課文及其表達的思想感情。如今,他比劃不動了,卻也不必再用這種方式來形容書中的知識了,平闆裡的各種圖片和視頻可以讓孩子們身臨其境般感知外面的世界。
即将退休的李道峰心裡清楚,“平闆是老師的好幫手,雖然年齡大了,但我們老教師不能落後,要更早接受新鮮事物,學習永遠都不晚”。
年輕教師:期待更多改變
教師李豔麗是李道峰的女兒,回想起孩子們剛拿到平闆的情景,她的眼睛裡閃動着光芒:“孩子們都很開心,覺得很新鮮。他們喜歡用平闆,學習勁頭足。尤其跟讀和語言測評,為學生的語言學習營造了标準化環境。”
受父親的影響,李豔麗注重課堂的豐富性,她習慣于借助平闆裡的圖片、音樂、視頻等媒體資源,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間。同時,也很注重借助平闆資源,更好與孩子們溝通。
她所教的六年級,學生近50人,是人數最多的一個班級,了解課堂學情并非易事。“留守孩子,特别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存在感情缺失的問題。尤其是從教學點轉進來的高年級孩子,常常不願意表達自己。課堂互動難開展,不好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李豔麗說。
通過平闆布置朗讀測評等學習任務,李豔麗收集到班級整體學情及學生個體學情數據,再進行針對性輔導。“孩子們朗讀測評得分越來越高,讀書的興趣就提起來了。以前點名抽查,隻能顧到少數學生。現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數據都在後台,一個都不漏下。”
留守導緻家庭教育缺失。某種程度上,鄉村老師如父如母。在她眼裡,每個孩子,都像自己的孩子,每個孩子,都值得更美好的未來。李豔麗期待平闆之後還有更多改變。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13日 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