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洱海邊,放眼望去,蒼山洱海,山水相依。洱海的湖面倒映着藍天白雲,水天一色,美不勝收。
洱海是雲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是全國第七大淡水湖,也是大理各族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母親湖”。洱海北起洱源縣南端,南止大理市下關,屬瀾滄江—湄公河水系,湖泊面積252平方公裡,南北湖長42.5公裡,東西平均湖寬6.3公裡,最大湖深22米,平均湖深10.8米,入湖河道溝渠117條,蓄水量29.59億立方米。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随着洱海流域内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口不斷增長,人類生産生活對湖體的侵占,以及受農業面源污染、生産生活污水影響,流域污染日益加重,洱海水質處在了中營養向富營養轉變的“拐點”。
面對洱海保護治理的嚴峻形勢,大理州、市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洱海保護,明确提出“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洱海清、大理興”,先後在洱海流域開展了“雙取消”“三退三還”“三禁”“三清潔”等工作,實施了洱海流域水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和“2333”行動計劃。
2016年12月,按照省、州黨委和政府關于堅決打赢洱海保護治理攻堅戰的決策部署,大理市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務實的工作作風,強有力的工作措施,舉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以“我不上誰上、我不幹誰幹、我不護誰護”的堅定信心和拼搏精神,持續深入實施洱海保護治理搶救模式“七大行動”。
值得一提的是,大理市建設了洱海沿線50公裡洱海湖濱緩沖帶生态廊道,将城鄉生态環境中多樣生态基質、斑塊連接在一起,促進各生态系統間物質的交流,平衡全區域生态結構的功能。通過生态監測廊道的規劃建設,提高生态環境,使其發揮清潔水源和淨化空氣的作用,為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繁殖栖息營造最佳環境。
生态廊道的建設,拓展了人們的遊憩空間,為人民提供大量的戶外交往空間,增進居民之間的融合交流,大大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家園意識,提升了城市活力、改善了環湖湖濱帶生态。同時,也倡導人們走向自然、體驗自然,倡導郊外遠足踏青、林間河畔品茗、戶外運動健身的健康生活。
在大理州委、政府的正确領導下,在廣大幹部群衆的不懈努力下,洱海保護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效。2017年洱海全湖水質實現6個月達Ⅱ類,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洱海全湖水質實現7個月達Ⅱ類,且未發生規模化藍藻水華,主要水質指标變化趨勢總體向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