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南方還是北方,冬天穿的既輕薄透氣,又能暖和,是人們的終極要求。
但是,這是先天的矛盾。既然輕薄透氣了,又如何能保暖呢?
這些年,市面上就出現了一些号稱「發熱科技」的内衣。
很多品牌,「遠紅外纖維」、「Outlast材料」等,一些拗口的「高科技」名詞讓人看得眼花缭亂。摸上去輕薄的要命,穿上去還能自己發熱。
太神奇了!
那麼,這些材料,真的能發熱麼?❶ 吸收人體水分,自發熱?
有的材料宣稱可以吸收人體的水分——發熱。原理聽起來有點像自熱火鍋,自熱米飯,還能吸汗,真是一舉兩得。
其實自熱米飯是有個發熱包,充滿生石灰(氧化鈣),加水之後,成為氫氧化鈣,進行發熱。
CaO H2O=(CaOH)2
關鍵問題來了,這個發熱包是一次性的,而發熱内衣是多次使用的,如果衣服上有什麼材料遇水發熱,也會耗盡。
即便有廠家宣稱隻能發熱2-4度,也是不靠譜的。
❷ 先行儲存熱量,再發熱?
還有一種「紅外線」發熱。号稱可以吸收外界能量之後會将其轉換成遠紅外線再輻射給人體,從而實現給人體供熱。但是問題來了,首先,人的體溫是37度,戶外幾乎找不到超過37度的地方,哪裡有多餘的熱量?要吸收隻能吸收人體本身的熱量了。
那問題來了,這不是降溫麼?
想要吸收太陽光的熱量,但是内衣外面還要穿上厚厚的冬衣,也沒有機會吸收。就算吸收了熱量,先保存?冷的時候再釋放給人體?其實更多的部分會對外耗散掉。
根據能力守恒定律,想要發熱,必須要消耗點什麼,不可能自己發熱的!
再多拗口的名詞,也不可能繞過這個道理。
圖片來自愛否科技檢測的結果也是一樣,發熱内衣的保暖性還不如普通内衣。
那麼,為什麼發熱内衣感覺那麼好呢?體感溫度VS實際溫度!
很早就這樣的争議:南方更冷,還是北方更冷。
很多人都認為北方冷,零下20度,穿一件羽絨服就好了;但是當北方人來到南方,驚奇的發現南方的冬天更加難熬。
首先: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
1984年,羅伯特·史特德曼(Robert G. Steadman)發表《體感溫度的通用公式》(A universal scale of apparent temperature)。
其實簡單來說,體感溫度受到很多的影響,包括溫度、濕度、風速和輻射。
南方濕度更高,體感溫度更低;體表汗液蒸發帶走大量的熱量進一步降溫。所以冬季孩子如果劇烈活動,全身汗濕必須立即換衣服。
否則,溫度會急劇下降,非常容易感冒!
下面重點來說說熱量的傳導:
同樣是在戶外,為什麼你不敢去摸鐵欄杆?金屬、磚牆、木頭、棉花,你覺得哪個更冷?
其實,同樣的環境裡,他們的溫度都是一樣的啊!
為什麼鐵欄杆更冷呢?這就是因為,溫度的傳導速度不同。
金屬可以更快的帶走熱量,磚牆次之,木頭更次,棉花基本上很難帶走熱量。比棉花更加舒服的,是羽絨,一層羽絨可輕松的阻隔人體和外界的熱量對流。
所以,體感溫度,或者叫保暖性是人們選擇冬季服裝和床品的關鍵!
如果你覺得冬天進入被子那一刹那是煎熬,選擇一個法蘭絨的被套,會讓一切變得簡單。但是問題來了,雖然不覺得冷,你也很難焐熱一個法蘭絨的被子。
所以,問題來了。
對于内衣的要求,起碼不能「凍手」,不然穿上衣服瑟瑟發抖的感覺,會讓你一天都感覺寒冷刺骨。
- 羽絨雖好,但體積過大;
- 棉衣的貼身性不足,容易穿的很臃腫。
- 體感溫度要更好,穿衣服不覺得冷,又要輕薄透氣。
所以,做一件好的内衣其實并不容易,以市面上常見的一款熱銷内衣來看,它的材料上有:「聚酯纖維、粘膠纖維、腈綸、氨綸」這 4 種面料。
- 聚酯纖維:大家更熟悉的名字可能是「滌綸」、「的确良」,是最常見的化纖,彈性好、抗皺性能佳;
- 粘膠纖維:吸濕性非常好,保暖性也不錯;
- 腈(jīng)綸:注意人家不叫晴綸,保暖性超好,賽過羊毛;
- 氨綸:大家熟悉的「萊卡」就是氨綸的一種,擁有無敵彈性。
腈綸負責保暖;粘膠纖維負責透氣排汗,順便輔助保暖;滌綸負責抗皺;氨綸負責讓衣服更貼身。
根據保暖能力的不同:粘膠纖維和腈綸總的占比也會提高。
Dr.X說① 發熱内衣不能是「自熱米飯」,不能自己發熱。
② 輕薄透氣和保暖不能兼得,保暖内衣發展那麼多年就是為了追求完美平衡。
③ 沒有戶外不冷、屋裡不熱的神奇材料。及時增減衣服,最最重要!尤其是的對于孩子來說!最後,祝大家都能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