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寶子碑
曲靖市有個古迹叫做爨寶子碑,而這個也是為了有着很多漢字文字方面的一些曆史痕迹,對此曲靖名勝古迹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曲靖名勝古迹盤點。大理國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在曲靖市第一中學新建碑亭内。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出土于曲靖縣城北的舊石城遺址。碑高1.21米,寬0.61米。碑文從左至右分上下兩截書:上截正文,正書,共11行,140餘字;下截皆人名,行書,字多簡筆或别體,無标題。碑立于大理國段素順明政三年,即北宋開寶四年(971年)。碑文叙述大理國主段氏(白族)聯合三十七部(彜族)出戰滇東一些部落後,在石城會盟立誓,并頒賜職賞的史實。
書法行楷大字,敦厚遒勁。對研究大理國史有重要價值。爨寶子碑在曲靖市第一中學新建碑亭内。又稱小爨碑,立于東晉義熙元年(405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土于曲靖縣城南楊旗田。碑首半圓形,碑身長方形,高1.9米,寬0.71米,厚0.21米,額題“晉故振威将軍建甯太守爨府君之墓”。碑文400字,字迹尚清楚,内容多為谀辭。字體古樸雄勁,反映漢字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迹象,是研究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被書法家稱為“正書古石第一本”。1937年在今址建碑亭保護,1989年擴建。郎目山寺在曲靖市區東12公裡郎目山麓。俗稱東山寺。現存一寺一庵,即普照寺與雲崖庵。普照寺始建于明萬曆年間(1573-1620),由前殿、大殿、南北廂房組成,建築規模宏偉;雲崖庵依山而築,掩隐于蒼松古柏之中。
爨龍顔碑
爨龍顔碑,全稱為《宋故龍骧将軍護鎮蠻校尉甯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因碑版大于立于曲靖一中的《爨寶子碑》,又俗稱“大爨碑”。碑高3.38米,上端寬1.35米,下端寬1.46米,厚0.25米,碑額呈半圓型,高0.88米,額上部浮雕青龍、白虎和朱雀,中央刻碑名,凡6行24字,下部正中有穿徑約0.17米,左右各雕日月,日中有踆鳥(三足鳥),月中有蟾蜍,直徑各0.16米。碑陽正書24行,每行最多45字,正文共904字,漫漶不明20餘字。碑陰職官題各三列,上列15行,行6至9字,中行17列,行5至9字,下列16行,行3至7字,共313字,不明9字。加監造和作文者署名的17字,全碑共計1234字。碑陽左邊刻清阮元、邱均恩、楊珮三跋及知州張浩建亭字一行。爨龍顔碑的書法在隸楷之間,更接近楷書。康有為評其書法“雄強茂美”,形容其風格“若軒轅古聖,端冕垂裳”,稱之為“第一碑”。阮元稱大爨為“滇南第一石”。
三十七部會盟碑
會盟碑,全名為大理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立于大理國明政三年(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現存曲靖一中會盟碑亭内。碑呈長方形,高1.25米,寬0.58米,厚0.16米,文字分刻為上下兩截。上截碑文凡11行,文左行;下截職官題名各8行,文右行,全碑文共201字,僅損半字,其餘稍有剝蝕,均可辨别。行楷書,近于李邕體。碑額上刻清道光二十九年邑人喻懷信題記,叙述碑出土及移置經過。會盟碑被譽為民族團結的象征。
珠江源
珠江源在曲靖市區東北60公裡的馬雄山東麓,江源系一溶洞,直徑約10米,海拔2158米。河水從洞中汩汩湧出,終年不絕,洞口上部刻“珠江源”三字。珠江源于馬雄山是水利部門經長期考察研究的結果。馬雄山頂有常綠松林覆蓋,水源洞口附近森林茂密,風光秀麗。天生洞在曲靖市西平鎮西北5公裡。又稱仙人洞,距市區18公裡。是較早開發的溶洞景區之一。洞疊3層。主洞長600米,洞體幽邃險峻,洞内石芽、石筍、石柱、石花、石幔等千姿百态。第二層洞高于主洞18米,鐘乳石晶瑩剔透,潔白如玉。第三層洞更高8米,洞中鐘乳石柱上下相銜,擊之能發出不同音階,故又有“妙音洞”之稱。
翠峰山
翠峰山在曲靖市區西15公裡,自南诏、大理起至明清之際,為雲南佛教勝地,原有九庵十八院、僧千人的記載。1638年徐霞客入滇,在翠峰山的朝陽庵滞留十一天,并記載了報國寺、太平庵、翠和宮等。現今寺院雖減,但群峰疊翠的自然景觀依然如故。
東山寺
東山寺在宣威市區東5公裡的東山山麓。據載,寺始建于明初,現存中殿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建。建築由照壁、前殿、中殿、鐘鼓樓及祖師殿等組成。均單檐懸山頂。照壁前68米處有一牌坊式寺門,再前有瀑布下跌,岩石上建有二閣。可渡關在宣威市區南69公裡的可渡村。地處雲貴兩省交界處。有可渡關城址、古驿道、古炮台等古迹。
可渡關城址
可渡關城址呈橢圓形,南北長230米,東西寬110米,開有南北兩關門,夯土城牆,關内有南北向石闆鋪成的道路一條,寬3米。
古驿道
現存古驿道有北行進入鹹甯縣麼站區站坡村一段,全長10公裡,路面寬約2米,全用不規則的石闆鋪築,呈“之”字形蜿蜒在山坡上,站途有記載驿道的古碑及馬蹄印迹多處。
古炮台
古炮台位于可渡河南岸古道上,用石砌築,呈方形,炮台邊長5.9米、高2.6米。據舊志記載,為明初傅友德南征時所築。
石堡溫泉
石堡溫泉在曲靖市區南13公裡,又稱三寶溫泉。背依石寶山,面臨南盤江,群山環抱,風景秀麗。明末徐霞客曾沐此泉,贊譽道:“浴罷,覺塵襟蕩滌,如在冰壺玉鑒中。”礦泉水溫40-57°C,日出水量達2400立方米,無色無味,内含化學元素30餘種,對人體具多種健身和醫療作用。
千佛塔
千佛塔在陸良縣城真理街大覺寺内。寺、塔均建于元代,重修于明萬曆年間(1573-1620)。塔高17.79米,為七級六角形實心磚塔。塔基為方形石砌台座,四面各辟佛龛一個。塔身從下向上逐層收縮,每層六面,均有磚砌成的許多個方形小佛龛,龛内各供陶質佛像一尊。均身披袈裟,盤足坐蓮台上,頭部冒出佛光。全塔共有佛龛1600餘個。塔頂南向兩角各立銅鑄金雞一隻,刹為石雕葫蘆。
富源大河舊石器遺址
長期以來,世界人類考古界有一種論斷,認為包括中國在内的亞洲地區是舊石器文明缺失的地帶。2001年4月,雲南省文物考古所聯合曲靖市、富源縣文物部門成立聯合考古調查組,對十八連山的餘脈賴石山進行調查,發現了大河舊石器遺址,調查中發掘出大量石器、人類化石和人工鋪設地面及用火遺迹,在全世界舊石器遺址發掘中尚屬首次,文化層年代經國内權威專業學科單位測定為距今3.5萬年至4.4萬年之間,這說明中國、亞洲與歐洲一樣,擁有高度發達的舊石器時代文化,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文明,被評為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之一,且排名榜首。
宣威尖角洞新石器遺址
2003年.曲靖、宣威的文物部門對宣威尖角洞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出土和采集所得碎陶片6000餘件,得石料、石器半成品、加工石器和陶器的砺石、球星、石器成品等近百件。遺址的發現系曲靖區域内迄今發現的唯一的新石器洞穴遺址,填補了曲靖地區新石器時代砺石的空白,擴大了雲南新石器時代分布範圍,為研究雲南新石器時代及其與周邊相聯系地區的文化聯系,提供了新的重要地點。
富源勝境關
勝境關位于富源縣城東南7.5千米滇黔交界的山脊上,又稱界關,被譽為“入滇第一關”。關口立有1座界坊,坊匾上書“滇南勝境”4個大字,故名勝境關。
會澤古城與會館
會澤古城始建于康熙年間,雍正八年(1730年)進行了改擴建。會澤悠久的文化特色集中反映在遍布縣城的上百座會館寺廟及民居等古建築群上。在這些古建築上,其核心建築就是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的“八大會館”:江西會館、湖廣會館、貴州會館、雲南會館、江南會館、福建會館、陝西會館和四川會館,又以堪稱雲南古建築一絕的江西會館更讓人津津樂道。
珠街鄉八塔台古墓群
八塔台古墓群位于麒麟區珠街鄉董家村,距曲靖十三公裡處,地處緩坡地帶,由8個相傍而又獨立的橢圓形封土堆組成,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八塔台古墓群的發掘,證明了曲靖是雲南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八塔台古墓群因墓葬疊壓打破關系複雜,考古文化層位清晰,出土器物豐富,跨越時代較長而為全國考古學所罕見,墓葬對研究中國邊疆青銅時代文化考古,尤其是滇文化和勞浸靡莫古代曆史文化提供了極其珍貴的科學、曆史價值。2005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