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有嘉肴
雖(雖然)有嘉肴(yáo)(美味的肉食),弗(不)食(吃),不知其(代嘉肴)旨(味美)也;雖(雖然)有至道(最好的道理),弗(不)學(學習),不知其(代至道)善(好處)也。是故(所以)學然後知不足(足夠、充足),教然後知困(困惑)。知不足,然後能自反(自我反思)也;知困,然後能自強(自我勉勵)也。故(所以)曰:教學相長(促進)也。《兌命》曰“學(xiào)(同“敩”,教導)學(學習)半”,其(表推測,大概)此之(賓語前置标志)謂(說)乎!
整體翻譯: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感的地方,然後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失去、互相促進的。《尚書·兌命》說“教别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主謂間取獨)行(施行)也,天下為(是)公。
選(選拔)賢與(jǔ)(同“舉”,推舉)能(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幹的人),講信修(培養)睦(mù)。故(所以)人不獨(隻)親(以...為親)其(代自己的)親(父母)(不隻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獨(隻)子(動詞,以...為子)其(代自己的)子(子女)(不隻是疼愛自己的子女),使老(老年人)有所終(有終老的保障),壯(中年人)有所用(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為社會效力),幼(幼童)有所長(幼童能順利成長),矜(ɡuān)(同“鳏”,老而無妻)、寡(老而無夫)、孤(幼而無父)、獨(老而無子)、廢疾(有殘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皆(都)有所養(供養),男有分(fèn)(職分,職守),女有歸(女子出嫁)。貨(财物)惡(wù)(厭惡)其棄于(在)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wù)其不出于(從)身也,不必為(為了)己。
是故(所以)謀閉而不興(圖謀之心閉塞而不會興起),盜竊亂賊(作亂害人)而不作(興起),故外戶而(表轉折)不閉(用門闩插上)(門從外面帶上,而不從裡面闩上)。是(這)謂(叫作)大同(理想社會)。
整體翻譯: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幹的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因此人們不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隻是疼愛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有終老的保障,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财物,厭惡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據為已有;力氣,厭惡它不出于自己,但願意多出力并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财物和作亂害人,家家戶戶都隻是把門從外面帶上而不是從裡面闩上。這就叫作“大同”社會。
世紀語文樂園:有喜歡寫作的初中孩子們的作品,有願意與學生堅持一周一稿的老師的作品,有實踐後好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