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山水。新華網發 黃文瑞 攝
新華網武漢11月27日電(記者劉加文 田建軍 胡誠 張潘)“半城山色半城湖”,這是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賦予黃石的靓麗名片;“青銅之都”“礦冶之城”“鋼鐵搖籃”,這是與衆不同的資源禀賦和産業形态賦予黃石的另一個城市标簽。一個天然靈動秀美,一個原本厚重粗犷。兩種截然對立的形象稱謂,一對相互矛盾的城市形态,竟能共生于一座城市,交織于一方天地。
黃石在展示她山水形勝之美的同時,也曾一度暴露過水體污染、“光灰城市”的另一面。近年來,在黃石人的不懈努力下,兩種對立和矛盾正逐步消除,經濟發展更優,産業發展更綠,城市面貌變得更加美麗宜居。
磁湖夜色美如畫。新華網 張潘攝
鐵腕治污 要回“天藍水清”
清朗的月色下,磁湖的夜來臨了。
樹影婆娑,夜風蕩漾。微波的湖面在城市景觀燈的映照下愈顯波光粼粼,美妙迷人。
遠山如黛,如水墨畫般在湖邊鋪展,以靜默的姿态守護着一方碧波。湖中被密林覆蓋的小島,像是已進入睡眠的美少女,在夜色的籠罩下,顯得那樣恬靜而神秘。
此時的環湖路早已熱鬧起來。散步、騎行、遊湖、夜跑,越來越多的市民和遊客開始盡情享受眼前這般惬意的休閑時光。
黃石之美,美在山水。有山,有水,還有那滿城的綠意。山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景中。許多到過黃石旅遊并且漫步湖邊的遊客,都有瞬間到了杭州西湖的錯覺。眼前這座城市,猶如一首婉約的宋詞,淺斟低唱,靈動婉轉,很難想象這還是一座以礦冶著稱的重工業城市。
時間往回倒轉若幹年,人們看到和感受到的黃石,遠不是今天的這般模樣。
千年的礦冶之城,近代工業的搖籃,彼時的黃石,就像是一位“傻大黑粗”的漢子,滿臉油污、滿身灰塵,渾身上下散發着難聞的氣味。
方圓10平方公裡的磁湖,曾被數十座工廠包圍,廢氣渾濁了空氣,廢水和污水直排入湖,被污染的湖水又髒又臭,湖面上經常漂着死魚。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雨水聚在地面上彙成黑色的河流。“白襯衣不敢穿”“剛抹過的桌子轉眼又是一層灰”……“光灰城市”曾是黃石人痛苦而尴尬的記憶。
要了“金山銀山”,丢了“綠水青山”。黃石人漸漸明白,這樣的發展既違背規律又不可持續。
“黨的十八大以來,黃石确立了‘生态立市、産業強市’戰略,堅決立生态之旗,破污染之源,走綠色發展之路。”黃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鐘麗萍回憶。
“甯可經濟指标掉一些數據,也堅決不要黑色污染的GDP。”黃石壯士斷腕般關停了1000餘家“五小”企業,實現全域無“五小”,并痛下決心,先後否決100餘個有重大環保風險的工業項目。
環保執法上更是屢下重手,一大批環保領域的違法犯罪分子受到法律的懲處。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長江沿線,123個非法碼頭僅用2個月時間便徹底拆除。131家露天采石場、沿江及環大冶湖等重點發展區域80%以上的礦山被關停關閉。
“十大标志性戰役”“十大戰略性舉措”穩步實施,圍繞大冶湖、富水、保安湖等水系,系統推進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落實河湖長制,狠抓城市黑臭水體治理,10個城市黑臭水體綜合整治工程全面實施。
發展理念一變,效果立刻顯現。
2018年,黃石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274天,整體空氣質量位居全省第一方陣;主要河流長江、富水河、高橋河斷面水質良好,均達到地表水三類标準;磁湖等湖泊的水質從劣五類到五類再到四類,越來越幹淨,越來越清澈……
黃石園博園生态轉型展新姿。新華網 李征峥 攝
複綠增綠 換來“推窗見綠”
“亞洲第一天坑”,作為人類一項工業奇觀靜卧山谷。
這裡早就停止了人工開采,昔日堆積如山的礦山石頭上,經過多年努力種上了萬畝槐花林,上演了“石頭上長樹,石闆上開花”的傳奇。
擁有3000多年冶煉史、100多年工業發展史的黃石,在收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因長期采礦,許多山體疤痕累累、植被全無,一年四季塵土飛揚,崩塌、滑坡和泥石流隐患引發的事故時有發生。
近年來,黃石加大了墾荒植綠、生态修複的力度,針對全市400多處工礦廢棄地,先後投資12.9億元,推動礦區生态修複。
對108萬平方米的“亞洲第一天坑”,通過景觀設計來恢複礦山自然生态,種植刺槐等樹種30多萬株,使工礦廢棄地一躍成為亞洲最大的硬岩綠化複墾基地,涅槃重生為黃石國家礦山公園。
在黃荊山北麓,14處開山塘口通過全方位綜合修複治理,複綠總面積765畝,綠化覆蓋率達到82.6%。國家有關部門對生态修複治理效果給予高度肯定,美國、德國、新加坡等外國專家實地考察給予高度稱贊。
“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建則建、宜園則園、宜漁則漁”,作為湖北省當時唯一的全國工礦廢棄地複墾利用試點城市,黃石并不因循守舊、拘泥形式。
2014年,黃石借創建“森林城市”之機啟動實施“綠滿黃石”行動。2017年又啟動實施精準滅荒工程。一時間,植樹造林,綠化家園成為廣大市民的新時尚。全市累計完成造林綠化7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7.3%,生态環境持續改善。
以黃石省級園博園、柯爾山白馬山公園、磁湖濕地公園、大冶東港公園、陽新蓮花湖公園為代表的一批城市公園相繼建成,新增公園綠地面積5404畝。建設國家登山健身步道229.73公裡,城市休閑綠道98.12公裡。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3平方米,城市人居環境極大改善。
一系列“組合拳”讓黃石的城市綠肺生态功能更加凸顯,“推窗見綠”“家門口就是公園”,黃石人的幸福感大幅提升。
鳥瞰黃石“半城山色半城湖”。新華網發 黃文瑞攝
産業轉型 推動“綠色發展”
“青銅之都”“礦冶之城”“鋼鐵搖籃”“水泥之鄉”……曆經歲月的消耗,黃石面臨資源枯竭的窘境。
生态立市,必須實現綠色轉型。而綠色轉型,關鍵是産業轉型。
近年來,在關停數百家污染企業的同時,黃石累計投資600多億元引導和支持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建材等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将創新作為轉型升級的第一源動力,讓傳統産業的“老樹”在改造升級中萌發“新芽”。
通過實施産品信息技術革新,新冶鋼生産的特鋼成功應用于“神舟”飛船和“嫦娥”工程,企業特鋼生産能力、實現利潤、噸鋼利潤均位列全國第3位。
“百年老店”華新水泥公司,通過協同化技術将廢棄物資源化、無害化和減量化,城市垃圾、工業廢物等成為水泥窯的替代燃料原料,将環保打造成了王牌,甚至把分公司開到了海外。
與此同時,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産業在黃石不斷培育壯大,黃石成為國内第三大PCB産業聚集區。
傳統産業在改造升級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工業污染源的控制。
新冶鋼公司,工業廢水經過處理後大部分循環使用,另一部分則排放到一個池塘,讓池塘中遊弋的黑天鵝擔當污水是否達标的監測員。
在黃石東貝園區的污水池,經過循環處理後的水清澈見底,魚兒在水中悠遊嬉戲,在周邊水生植物的掩映下,成了一道“花港觀魚”的靓麗風景。實際上,這裡的金魚主要是為了監測污水處理後的水質。
今年4月22日,黃石成功獲批國家首批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的桂冠也相繼被黃石摘得。在黃石,銅草花依然盛放,礦産資源過度開采留下的累累傷痕正在愈合,青銅故裡的未來切實可期。
2018年,黃石首次實現人口淨流入新增超2萬人,是全省僅有的3個人口正增長城市之一。這個值得關注的現象,除了說明黃石經濟發展的熱度吸引更多人就業外,另一方面則是越來越有顔值和魅力的黃石,有了更多吸引人才的底氣。
半城山色半城湖,碧水藍天入畫圖。一幅美輪美奂的生态畫卷,正在黃石這片千年礦冶之地徐徐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