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性螳螂被譽為昆蟲界的“黑寡婦”,因為在交配完成之後,雌性螳螂會把雄性螳螂吃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現象,然而在生物學中,人們把這種行為叫做“性食同類”,是指一些動物在交配後會吃掉配偶的現象,那麼雌性螳螂為何會有“性食同類”的現象呢?雄性螳螂被雌性螳螂攻擊過程中,為何既不反抗也不逃跑呢?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讨一下這兩個有趣的問題!
螳螂又稱刀螂,是一種無脊椎肉食性動物,頭部呈三角形,眼睛大而突出,頸部能夠180度轉動,其标志性特征就是有兩隻類似大刀的前肢,在昆蟲中體型偏大,體長一般在55毫米到105毫米之間,除兩極之外,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熱帶地區種類數量最為繁多,全世界已知種類多達2000種,僅在中國就有147種!
螳螂是一種益蟲,是許多農業害蟲的重要天敵,然而就是這種益蟲,卻存在“性食同類”的現象,在交配完成之後,雌性螳螂會毫不猶豫地吃掉自己的“丈夫”,可謂是冷血至極。不過在自然界中,存在“性食同類”現象的動物有很多,例如蜘蛛、蠍子等動物都會“性食同類”,其中最出名的莫過于黑寡婦蜘蛛。
交配後,母螳螂為何會吃掉自己的“丈夫”?
根據研究顯示,也并非所有的螳螂都會“性食同類”,全球大約有2000多種螳螂,其中82%會存在“性食同類”的現象,18%則不會有這個行為,而在這82%的種類當中,雄性螳螂在交配時被吃掉的概率是95%,下場可以說是相當凄慘了,形象生動的驗證了什麼叫做“色字頭上一把刀”。
至于為什麼雌性螳螂會吃掉雄性螳螂,科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觀察之後,總結出了兩個原因:
1、饑餓
人們對于螳螂的“性食同類”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1984年,兩名科學家克裡斯和戴維斯在實驗室對30對螳螂夫妻進行了長時間的觀察,發現大部分母螳螂在完成交配之後,都不會吃掉雄性螳螂,因此科學家猜測,雌性螳螂之所以會在交配後吃掉雄性螳螂,主要取決于雌性螳螂餓不餓。
為了驗證這一猜想,科學家把觀察的螳螂分成了兩組,一組是雌性螳螂處于高度饑餓的狀态,大約被餓了5到11天,另一組雌性螳螂則處于非饑餓狀态,研究發現處于饑餓狀态下的雌性螳螂顯得饑不擇食,還沒有交配就會吃掉雄性螳螂,而處于非饑餓狀态的雌性螳螂,在完成交尾之後一般都不會攻擊雄性螳螂,因此雌性螳螂之所以會出現性食同類的行為,主要是因為饑餓!
2、繁衍後代的本能
在自然界當中,雌性最大的責任就是繁衍後代,俗語有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在自然界惡劣的生存環境當中,母親會竭盡全力讓孩子存活下去,而雌性螳螂之所以會吃掉自己的“丈夫”,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繁衍後代!
1988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吃掉配偶的雌性螳螂,繁育後代的數量會比沒有吃掉配偶的雌性螳螂多出20%,因此科學家克裡斯與戴維斯都認為,雌性螳螂出現性食同類的行為,或許是處于繁衍後代的本能,畢竟對于昆蟲來說,它們沒有感情的概念,也更不會有愛情,因此在雌性螳螂眼中,吃掉雄性螳螂,隻是單純能夠為自身提供所需能量,這對它們繁衍後代很有幫助!
面對雌性螳螂的攻擊,雄性螳螂為何不反抗也不逃跑?
對于這個問題,其實很多人都存在誤解,那就是并非雄性螳螂不反抗也不逃跑,也正恰恰是它們沒有能力反抗與逃跑,隻能任由雌性螳螂“蹂躏”。
幾乎在所有的螳螂種類當中,雌性螳螂的體型都要遠大于雄性螳螂,因此在面對雌性螳螂的攻擊時,雄性螳螂幾乎就沒有還手的能力!經過研究發現,螳螂在繁殖的季節,都是雄性螳螂去找雌性螳螂,妥妥的一個“昆蟲舔狗”,在交配之前,螳螂之間并不會談情說愛,為了避免還沒開始繁衍後代就被吃掉,雄性螳螂一般都會偷偷繞到雌性螳螂身後,然後迅速跳到雌性螳螂的背上,用前足牢牢鉗制住雌性螳螂,這個過程可謂是九死一生了!
在交配的過程中,如果雄性螳螂突然體力不支,被雌性螳螂掙脫了鉗制,那麼基本就會吃掉,如果足夠幸運,雄性螳螂能夠堅持到完成交配過程,還需要看逃跑是否迅速,畢竟在兩倍體型的雌性螳螂面前,一旦被攻擊那麼就基本無法生還,因此大約隻有5%的雄性螳螂能夠“虎口逃生”。
通過分析可以知道啊,在螳螂的族群當中 ,雌性螳螂承擔了繁衍後代的責任,而雄性螳螂似乎隻是一個傳宗接代的工具,它們存在的意義似乎就是給雌性螳螂提供繁衍的火種以及所需營養物質,混到這個地位,也算是夠慘的了!
總結:
螳螂隻是一種低等昆蟲,它們為了适應大自然的環境,會想盡一切辦法生存下去,在它們的世界裡,并沒有配偶的觀念,雌性螳螂吃掉“丈夫”隻是出于生存本能,也正如人類需要不斷進食維持生命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