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9月16日消息(記者張強 實習生林雨萱)在天津市北辰區未藍生活廣場,“心青年們”各有自己的崗位——調制一杯可口的飲品、包插一捧沁心的花束……以需求為導向,這方“藍色空間”裡,心智障礙兒童青少年及其家庭擁有了與社會融合連接的機會,為他們獨立生活、順利踏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房剛展示茶藝(央廣網發 褚夫晴攝)
一方茶室,相期以茶。30歲的房剛自北辰區特殊教育學校畢業後,就在未藍生活廣場裡實訓就業,傳播起中國茶文化。“我在這裡工作了一年多,主要負責調飲、茶藝方面的工作。時常會有客人來預訂喝茶,茶藝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還需要慢慢學習。”房剛說。
以殘疾人職業教育、實習實訓和輔助性就業支持服務為主體,集特殊需要人群心理支持、藝術療愈體驗、殘健融合與家庭特需支持等多功能為一體,未藍生活廣場實現社會各方效益最大化。“廣場主要包含水吧店、花店、茶店、陶藝店四部分。我們主要服務于大齡心智障礙的孩子,他們職高畢業後到這裡培訓獨立上崗就業的能力,同時容納一些孩子在店内就業,目前廣場内就有6名。”未藍生活廣場負責人孫娜表示,“我們是結構化教學,有課表和教學安排,并配有專業老師負責教授實訓課程。”
未藍生活廣場内景(央廣網發 褚夫晴攝)
孫娜(左一)向記者展示心智障礙兒童青少年畫作(央廣網發 褚夫晴攝)
孫娜也是一位特需兒童的媽媽,如今成為負責人的她,正在以自己的光和熱回饋着政府和社會。未,未來可期;藍,共享藍圖。從1994年3月建校至今,未藍光行者在北辰區特殊教育學校愈來愈多。
“建校之初,教師隻有10人,現在我們師資團隊50人,這些年融合教育發展了學生90多人。”天津市北辰區特殊需求服務指導中心趙明珠介紹,我國融合教育早期被稱為“随班就讀”,近些年來多被稱為“融合教育”或“全納教育”。
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随班就讀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要求,加強部門協作,加大推進力度,強化家校共育,共同為殘疾學生成長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天津市也相繼印發《關于加強孤獨症兒童康複服務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随班就讀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推進融合教育管理支持保障體系建設。
“我們的使命是盡心竭力幫孩子解決問題,正常渠道向上級反映問題,精心反思控制好後面問題。”趙明珠說。從單一的學校工作提升到整個服務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從特教學校拓展到普通學校各個學段的支持服務,北辰區成立了特殊需求服務指導中心,确立特殊教育規劃,即為特殊群體生命成長确定方向,為教師生命成長創設氛圍、提供平台,對家長成長生涯進行長期幹預,全方位打造特殊教育支持服務體系。
天津市北辰區特殊教育學校外景(央廣網發 褚夫晴攝)
“近幾年,北辰教育局投入500萬餘元用于普通學校融合教育資源建設,包括聘請專業人員、建立融合教室、場地的裝修還有水電等投入。我們會外聘專業人士,結合自己的師資來保證教育質量。學生結束培訓後,我們會考慮學生發展情況,并長期跟蹤支持。”天津市北辰區教育局副局長苗芊表示,北辰區開展融合教育較早,其發展也位于全國前列。
《天津市“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天津市将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學段銜接、普職融通高質量的特殊教育體系。普及程度顯著提高,适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9%,随班就讀比例達到50%。
結合天津市實際,《實施方案》還提出8項主要任務23條具體措施,包括:持續提高殘疾兒童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大力發展非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加強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推動職業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促進醫療康複、信息技術與特殊教育融合,改善特殊教育辦學條件,鞏固完善特殊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生命,都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特别的存在。堅持特教特辦、重點扶持,任何一方的努力,都将成為守望“心青年們”的力量,為他們築起愛的成長空間,讓越來越多的特殊群體被看見、被支持,共同成為追光之路上的同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