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 喬坤 主任醫師原創
A4腰,反手摸肚臍,鎖骨放硬币……網民們創意叠出地創造着魔鬼身材的衡量标準。
每個女孩子都希望自己是個“鎖骨精”,穿衣打扮更漂亮。深圳市民張女士就長着一對漂亮玲珑的V型鎖骨,讓身邊的女性朋友羨慕不已。
▲每個女孩都希望擁有這樣的鎖骨
但去年的一天,她突然發現左邊鎖骨飽滿了很多,仔細摸了摸,好像還有硬硬的東西……
這不禁讓她擔心,裡面到底是個啥?不會是腫瘤吧?
剛好是十一假期,張女士回到老家,在當地做了B超檢查,診斷為胸壁腫瘤(鎖骨上約17.5X39.5mm,鎖骨下約20X37mm)。
醫生說進行活檢,術中能切除就完整切除,結果發現腫瘤‘藏’得太深,又太靠近血管,沒能完整切除。
張女士的心情越來越複雜,好在病理活檢提示“纖維組織增生”,也就是良性腫瘤,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不過,一段時間後,她卻感覺到腫瘤比以前更大了。
回到深圳就診後,謎底揭曉:原來是腫瘤躲在了美人骨底下,壓迫到了神經和血管!
不過,由于腫瘤生長的部位太刁鑽,張女士被告知,最好去其他醫院就診。幾經輾轉,張女士來到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胸外科治療。
檢查發現,患者左側鎖骨下方扪及一腫塊,邊界不清,鎖骨上方扪及腫瘤的尖尖,質地較硬。患者左邊肩膀和上肢皮下淺靜脈明顯擴張、充盈(Urschel 征),診斷動脈受壓的上肢外展試驗陰性。
胸部CT增強進一步提示,腫瘤位于鎖骨下方,壓迫了鎖骨下靜脈和鎖骨下動脈,其中一段鎖骨下靜脈完全沒有顯影,考慮被腫瘤完全壓閉了,臂叢神經MRI檢查提示神經根受影響。
肌電圖提示左側頸7、8和胸1神經根慢行神經炎改變。診斷為:1、左胸壁腫瘤 ;2、胸廓出口綜合征(神經、靜脈型)。
▲胸壁腫瘤擠壓鄰近的神經、血管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喬坤介紹,腫瘤長在這個部位,如果體積大,會像楔子一樣長在鎖骨和第一肋骨之間,擠壓鄰近的血管、神經,從而引起胸廓出口綜合征(TOS),進而會産生相應症狀。
腫瘤導緻的胸廓出口綜合征比較罕見,手術比較困難,難點有二:
第一,腫瘤被鎖骨壓住,必須移開鎖骨才能切除腫瘤。
第二,腫瘤推壓鎖骨下動、靜脈和臂叢神經,需細心遊離,探查血管和神經,避免血管、神經損傷。
聽到醫生告知手術風險很大,且可能會影響左手功能,張女士很擔心,因為她的慣用手就是左手,特别希望手術能順利。
喬坤介紹,該部位的腫瘤切除方案原本有兩種選擇,各有優劣。
方案1:中間斷開鎖骨,切除腫瘤後再用钛闆固定回去。這樣的好處是鎖骨斷離容易,缺點是暴腫瘤露不充分,钛闆需要二次手術取出。
方案2:切斷部分胸骨、鎖骨,手術後用钛闆、鋼絲固定胸骨和鎖骨,優點是腫瘤暴露充分,缺點是創傷大,需要遊離鄰近的血管。
有沒有創傷小、又能充分暴露腫瘤的方案呢?
深圳市三院胸外科喬坤主任團隊經過查閱國内外文獻,并和骨科姜浩力主任及國内外專家團隊多次會診讨論,最後決定,采用美國喬治敦大學醫學院Marshall教授介紹的一種新技術方法,于2020年5月12日進行了手術,順利為張女士摘除了腫瘤。
手術經過
采用加速康複外科的管理辦法,術前常規給予口服糖水、指導康複運動、改進睡眠、給予減輕應激藥物等措施
為了将頸部切口長度盡量縮短,決定采用L型切口,首先打通鎖骨下方隧道,用擺動電鋸斜行切開鎖骨頭最大面。由于斷面離鎖骨下方血管僅2、3mm,偏内不慎損傷血管将導緻大出血,偏外則達不到充分暴露腫瘤的目的。
術前反複推敲、演練,實際手術時,沿規劃路徑準确順利鋸開鎖骨,接下來探查血管、神經,遊離腫瘤一氣呵成。
術畢,用鋼絲8字将切面縫合固定,最後使用可吸收縫線美容縫合傷口。
▲經過2小時手術,成功為張女士摘除腫瘤(示意圖)
手術很成功,術後當天張女士就能下床活動,術後第3天順利出院。目前,張女士恢複良好,左手功能也未受到任何影響。
沒過幾天,喬坤又接診一例右側鎖骨下腫瘤患者,且腫瘤直徑有10多公分,也采用了類似的手術方法,順利切除了腫瘤。
喬坤提醒,類似部位的腫瘤平時不容易引起注意,盡管大多數為良性腫瘤,但如果腫瘤體積過大或增大,産生血管、神經受壓症狀,引起胸廓出口綜合征(TOS),不僅手術困難,也會增加手術風險,建議一旦發現有胸壁腫塊,盡快找專科醫生檢查,及時處理。
腫瘤導緻的胸廓出口綜合征罕見,但是運動、坐姿不良等引起的胸廓出口綜合征卻不少見,這也是引起頸肩臂痛的常見原因,卻往往被人們所忽視。
2017年,NBA選秀狀元馬克爾·富爾茨一度投籃狀态低迷,外界猜測紛紛。結果醫學診斷出來,他患上的是胸廓出口綜合征。
▲高強度重複手臂運動可能引起胸廓出口綜合征
同樣,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的馬特·哈維、克裡斯·楊和克裡斯·卡朋特等棒球名将,也遭受過這一傷病困擾。
研究表明,胸廓出口綜合征如不得到及時診斷、正确治療,病情會逐步加重,對患者生活、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應予以重視。
胸廓出口綜合征:英文名稱為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由Rob和Standover(1958)首先使用,用于描述胸廓上口的鎖骨下血管和臂叢神經受壓。曾用名包括前斜角肌綜合症、肋鎖骨綜合症、過度外展綜合症、頸肋綜合症、第一胸肋綜合症等,多數壓迫因素和第一肋有關。
胸廓出口綜合征看似複雜,其實說起來就是兩字——壓迫。
從局部解剖來看,支配肩部和上臂的血管神經分别是鎖骨下血管和臂叢神經,它們在胸廓上口經頸腋管進入上肢。而頸腋管被第一肋骨分為兩部分,近端部分包括斜角肌三角和肋鎖間隙(鎖骨和第一肋所包繞的間隙)。這部分是導緻神經、血管受壓的關鍵。
▲TOS是一類血管神經受壓引起的複雜臨床症候群
正常情況下,頸腋管特别是近端的肋鎖間隙,具有足夠的空間讓神經血管束通過而不會受到壓迫。運動時此間隙會變窄,當上肢外展時,鎖骨向後旋轉與第一肋及斜角肌附着點靠攏。當過度外展時,神經血管束會貼向胸小肌腱等,使血管神經形成張力,進而産生相應的症狀。
胸廓出口綜合征是神經血管受壓迫綜合導緻的結果,其症狀各有不同,具體取決于受壓結構(動脈,神經或靜脈),也據此分為三種主要類型:神經型、靜脈型、動脈型。
神經型是最常見的一種,會有疼痛、無力,症狀常出現于尺神經支配區域,包括前臂和手的内側,小指和無名指側面。疼痛發作隐襲,累及頸、肩、臂、手,嚴重的出現小指和無名指變形。
也有部分病人疼痛不典型,但是疼痛酷似心絞痛,而被稱為假性心絞痛。檢查時發現冠狀動脈造影正常,肌電圖檢查尺神經傳導速率降低。
靜脈型造成手臂水腫、疼痛、發绀。動脈型則造成手臂疼痛、發冷、蒼白的現象。
▲胸廓出口綜合征是引起頸肩臂痛的常見原因
胸廓出口綜合征可由先天性因素引起,也可以後天獲得。常見的獲得性因素有:腫瘤、鎖骨骨折、肱骨頭脫位、上胸部擠壓傷、高強度重複手臂運動(遊泳、籃球、棒球運動員)、姿勢不良(低頭綜合症)、孕婦、肥胖等。
非腫瘤因素引起的胸廓出口綜合征在治療上,可采用物理治療,如熱敷、頸部運動、牽拉斜角肌、加強斜方肌力量、糾正坐姿等方法,嚴重的可采取手術治療、切除第一肋骨等方法,解除血管、神經受壓症狀。
醫生提醒:受到上述症狀影響時,請找正規的專科醫生及物理治療師幫忙。預防勝于治療,想要避免這些症狀,建議大家養成良好習慣,保持正确的姿勢,多鍛煉身體,少看點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