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田療法的“順其自然”,對于強迫症、焦慮症自我療愈的人,耳熟能詳。在跟來訪者溝通的過程中,發現“順其自然”在我跟他眼裡,有差異、很大的差異。
“你反複提到幾次要順其自然、要順其自然,我有點好奇,你是怎麼理解順其自然呢?”
“該咋樣,就咋樣呗!”
“該咋樣呢?”
他停頓了一下:其實,強迫勁上來,我也不知道咋辦!
順其自然的方向指引是正确的,隻是很多情況下,症狀一來,很容易一下子就被症狀沖昏頭腦,不知所措,甚至分辨不出真假症狀——是強迫、還是現實?要“順其自然”,順的是個啥?“其”具體指的是什麼?是症狀嗎?順着症狀,強迫就任由強迫?焦慮就任由它焦慮?
在李宏夫老師《戰勝強迫症》一書,提到:人對事物産生了評價後,由此升起的感受,在這個層面來講,“其”指的是這種交互作用下的感受。
順,也不是“順着”“逆來順受”,它代表的是“順應”,這裡還要區分一點:不是适應。适應是被動的,客觀條件逼迫、被牽着鼻子走;順應,一方面是跟随自己當前的感受,另一方面呢,根據這個“感受”,有選擇、有意識的,而不是自動化地進入某種軌道内。
舉個例子:
扶梯一般會左右兩個(或者電梯),我習慣搭乘靠近右邊的,如果不由自主地搭乘了左側的。不行,靠左邊我就覺得别扭。我會産生一些不好的想法:是不是會有什麼不好的事發生呢?想法,就是強迫表現;别扭就是交互作用下的感受。
任由強迫泛濫的後果:我真别扭,怎麼就沒看好再上呢?萬一真的有不好的事發生,可怎麼辦?都怪我,都是我害的……諸如此類的想法,自動化進入到腦袋中,反複糾纏、反複糾結,甚至想法都要沖破頭。
順應感受又會怎樣呢?
正如上面所言,順應感受,不是順着别扭、别扭下去,而是即便身處别扭、卻不稀裡糊塗的無意識、沒覺察。别扭就是一個十字路口,站在分叉口,跟随着意識(心)做出選擇。想法不是問題、别扭也不是問題。
我覺得心裡别扭的慌:它讓我再重新走一次?還是這次就這樣、下次注意?還是跟别扭繼續别扭?……無論做何種選擇,都是跟随着别扭這股勁的(都不是為了對抗),都是在伴随心的感覺、跟随意識的選擇,去行事。
文字,有時隻是很少的真實意思表達,這種感覺也好、随着感覺的有意識選擇也好,需要你去經曆、去體會、去感受。如此,你才能夠真正清楚。《戰勝強迫症》一書中,“亦止法”亦是如此練習,能夠讓心盡可能貼近每一刻,将你的選擇(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統統讓你“有意識”,也就是将你從強迫中拔出來、停止糾纏,沒有了糾纏,又何來痛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