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前庭康複是通過一系列固定式的康複訓練改善前庭功能,達到治療前庭疾病的目的,稱為Cawthorne-Cooksey練習。後續不斷有學者提出并證實前庭康複可以減輕眩暈症狀,是治療眩暈和平衡障礙的有效方法,逐漸發展成為現代前庭康複學。廣義的前庭康複包括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的各種複位手法,通常所說的前庭康複特指前庭康複訓練(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exercise),又稱前庭康複治療(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therapy),是指對眩暈及平衡失調的患者,特别是因前庭功能障礙所緻症狀者,采取以訓練為主的措施,使機體已受損或紊亂的前庭功能獲得提高和改善,從而消除患者的症狀。
前庭康複的适應證
前庭康複訓練已被證明是治療眩暈和平衡障礙患者的有效方法。美國物理治療協會于2016年發布了外周前庭功能減退患者前庭康複臨床實踐指南,概述了前庭康複訓練對改善急性、亞急性和慢性單側或雙側前庭功能減退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和降低跌倒風險的有效性。研究顯示,單側前庭功能減退的患者均可以在4~6周内得到良好的康複效果;雙側前庭功能減退的患者,尤其是功能完全喪失者,則需要更長的時間。中樞性前庭障礙更為複雜,雖然前庭康複訓練對多種中樞性前庭疾病均有改善作用,但不同患者臨床表現差異巨大,因此康複治療的頻率和時間更難确定。有研究顯示,前庭康複訓練對小腦功能障礙的患者助益最少。前庭康複訓練的适應證不僅包括外周和中樞前庭功能受損的患者,還擴展至因功能失調等誘發的運動不耐受、視性眩暈、功能性頭暈患者,以及心理障礙導緻的眩暈患者。
前庭康複的機制
前庭康複訓練是通過促進前庭代償來達到前庭康複狀态。前庭中樞系統的可塑性和代償能力是前庭康複訓練的主要理論依據,凡是與前庭系統有關的結構都有可能參與前庭代償過程,其發生機制極其複雜,主要包括前庭适應、習服和替代三大機制。前庭代償分為靜态代償和動态代償。靜态代償是指在靜止狀态下眩暈、平衡失調、惡心、嘔吐等症狀消失的過程,主要依靠雙側前庭核團自發性放電對稱性的恢複來完成;動态代償則指在日常生活的任何頭動等運動過程中上述症狀均消失的過程,是通過改善外周前庭系統的狀态,整合視覺、本體覺的相關信息,由中樞神經系統進一步重塑來完成。
常用的前庭康複訓練方式
前庭康複應遵循訓練難度和強度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訓練方式。針對眩暈反複發作的前庭失代償患者的臨床研究證實,有專人督導的短時程個性化康複訓練療效較理想。每天3次,訓練時間共計3~12min并有專人督導的前庭康複訓練,在治療2周後患者即出現有統計學意義的症狀改善。該方法耗時少,患者治療負擔輕,從而有更好的依從性。常用訓練方法如下。
注視穩定性練習(GSE):GSE可進一步分為适應和替代訓練。适應訓練常用于前庭-眼動反射(VOR)通路障礙的患者,包括“VORx1”和“VORx2”兩種練習。在VORx1練習中,患者固定注視一個靜止的目标(通常選擇一個字母),并在“yaw”平面(水平面)和“pitch”平面(矢狀面)上做擺頭運動;在VORx2練習中,眼睛也需要固視目标,頭部和視标均做同幅度的擺動,但方向相反。适應訓練促進對頭動産生反應的神經元的長期變化,目的是減少或消除症狀,使注視和姿勢穩定正常化,是最重要的GSE訓練方式。相比之下,替代練習主要是通過使用其他視覺策略來提高注視穩定功能,如提高掃視、平滑追蹤或眼動的中樞預測功能等。對于單側和雙側前庭功能減退的患者,應注重适應訓練,不能僅單獨使用掃視或平滑追蹤訓練作為注視穩定性的練習方法。
平衡和步态訓練:靜态和動态條件下的平衡和步态訓練通常是前庭康複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練習不僅可以增強前庭覺維持平衡的能力,還有促進機體使用視覺和(或)本體覺替代缺失的前庭覺的作用。平衡練習包括在視覺變化(睜/閉眼狀态下或視覺幹擾)和(或)本體覺輸入變化(站立在固定/移動平面或泡沫/海綿墊上)的情況下保持平衡,并通過調整足底支撐面的變化(Romberg/Tandem/單腿站立)來增加難度。重心轉移訓練通過提高重心控制來促進平衡恢複。步态訓練涉及各種動态條件,包括以不同的速度行走、轉頭行走或在行走時執行某些任務。另外,如打太極拳之類的平衡運動,Wii Fit平衡闆和虛拟現實遊戲等技術均是平衡訓練的有益輔助手段。
習服訓練:習服訓練需根據引起症狀的特定動作或環境(如複雜多動的視覺環境)等來選擇方案。通過重複能導緻輕度至中度症狀的頭部、身體或視覺運動,使誘發的症狀逐漸減輕直至完全消失。如Brandt-Daroff習服訓練,以及使用重複的視覺運動模式和通過虛拟現實技術将患者沉浸在有視覺挑戰的環境中所進行的視動刺激訓練等。
運動耐力訓練:有外周前庭功能障礙的患者經常自行限制體力活動,以避免症狀的激發,因此步行耐力訓練及相關有氧運動往往是康複訓練的一個要素。但是,尚未發現騎固定式自行車之類的健身訓練對前庭功能減退患者有明顯益處。
中樞前庭功能訓練:前文所述的前庭康複方法均可用于中樞前庭功能障礙患者的康複訓練。針對存在中樞整合和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還可進行VOR抑制、反掃視、記憶VOR和記憶掃視的訓練。通過啟動内生性高級眼動反射,調動中樞高級皮層認知功能,從而增加了起效機制,最終促進前庭康複進程。
制定個性化前庭康複方案前的基線評估
在機體生理調控機制完整的情況下前庭代償才能達到最佳療效,不同患者的前庭功能損傷程度及代償能力不同,所需的前庭康複方案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前庭康複前需要進行基線評估,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狀和前庭功能狀态,以及患者的主觀感覺及情緒狀态,才能做出準确的功能性診斷,并根據具體病情制定出最适合該患者的個性化前庭康複方案,以提高療效。
病史:詳細的病史和完整的系統疾病回顧是做出準确功能性診斷的基礎。眩暈反複發作可能是原有疾病的複發,也可能是前庭代償尚未建立的狀态,還可能是代償平衡重新被打破而引起的失代償症狀。通過系統、詳細地詢問現病史、既往史、藥物史、家族史等,可以了解患者是單一疾病還是多種共發疾病,目前發病是原發病的複發還是前庭失代償的表現,是否伴有并發症等,從而盡可能地避免誤診和漏診。
體格檢查:體格檢查是評估前庭功能的簡易方法,也是制定個性化前庭康複方案需要考量的指标,适用于無客觀評估設備的基層醫院。常進行以下方面的評估:自發性眼震、凝視性眼震、掃視和平滑跟蹤試驗、甩頭試驗、搖頭試驗、Romberg測試等,懷疑BPPV者還需要做Dix-Hallpike/Roll test等位置性試驗。
輔助檢查:評估VOR通路的檢查有溫度試驗、轉椅試驗、視頻頭脈沖試驗(v-HIT)、前庭自旋轉試驗(VAT)、動态視敏度(DVA)等;評估耳石通路的檢查有主觀垂直視覺(SVV)、主觀水平視覺(SHV)、頸性前庭誘發肌源性電位(cVEMP)、眼性前庭誘發肌源性電位(oVEMP)等;評估前庭-脊髓反射(VSR)通路的檢查主要為計算機動态姿勢圖(CDP)。基于VOR及VSR通路的前庭功能評估技術有助于眩暈疾病的定性、定位、定量診斷,為個性化前庭康複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觀依據。
主觀感覺和情緒狀态評估:主要通過各種量表來完成,如眩暈視覺模拟評分(VAS)、特異性活動平衡信心量表(ABC)、頭暈障礙量表(DHI)、焦慮自評量表(SAS)、廣泛性焦慮障礙量表(GAD-7)等,用以評價患者的眩暈程度、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理狀态。
個性化前庭康複方案的制定策略
根據基線評估的結果可制定針對性訓練方案以達到前庭康複的具體目标。具體策略(圖1)包括:
(1)如果有眩暈、視物不穩等症狀并有影響到VOR通路的體征,可以使用注視穩定性訓練;
(2)如果有晃動、平衡不穩等症狀并有影響到VSR通路的體征,可以使用平衡練習;
(3)如果存在對頭部運動敏感或視性眩暈的症狀和體征,可以使用習服訓練;
(4)如果在急性期暫時無法進行上述訓練,應該鼓勵患者卧床期間即進行視覺訓練以增加視覺信息輸入,狀态允許後盡早下床活動進行簡單的平衡訓練以增加本體覺信息輸入,從而促進急性期雙側前庭神經核自發性放電對稱性的恢複而建立靜态代償;
(5)對于雙側前庭功能完全喪失的患者,可以進行視覺和平衡步态訓練,促進視覺和本體覺代替已喪失的前庭覺;
(6)對于中樞功能障礙者,除了上述康複方法外,還可以使用針對中樞進行的訓練以提高預測能力,最終促進中樞整合并提高認知功能;
(7)對于體力欠佳活動受限的患者,還應逐步增加步行耐力訓練及相關有氧運動以增加運動耐力;
(8)對于功能性及精神性頭暈但前庭功能評估正常的患者,主要根據其病史、體格檢查以及量表評估結果設計相應的前庭康複方案;
(9)如果心理評估存在異常,輕度者在控制眩暈後基本可好轉,中重度者需推薦至心理門診同步治療。
患者的定期随訪、康複效果的評估以及在此基礎上康複方案的再調整是個性化前庭康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會影響最終的治療效果,應予以重視。
前庭康複療效評估指标
根據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CF)模型,前庭功能障礙患者的康複指标觀察需涵蓋身體功能/結構以及個體活動/社會參與兩個層面。這兩個層面的評估結果逐漸改善甚至恢複,提示前庭康複治療有效。
身體功能/結構層面:量表數值的改善并逐漸回到正常值範圍,提示康複訓練有效。如VAS是使用一條長約10cm的遊動标尺,一面标有10個刻度,兩端分别為“0”分端和“10”分端,0分表示為無眩暈(正常),10代表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的眩暈。一般1~3分為輕度,4~6分為中度,7~10分為重度。
Romberg測試可評估VSR通路的功能,正常者睜閉眼狀态下雙腳并攏可穩定站立,平衡障礙者可分為三度:輕度表現為站立時小幅度輕微晃動;中度為站立時明顯搖擺、大幅度晃動;重度為站立時跌倒,表現為用踏步維持平衡或需要人攙扶。甩頭試驗(HTT)可以評估VOR通路的功能,檢查者發現與頭部甩動方向相反的眼球掃視動作即為陽性,提示該側前庭功能減弱;當前庭代償建立後,眼球掃視會消失。
感覺統合測試(SOT)可區分并評估前庭、視覺、本體覺在維持平衡中所占的權重,是制定個性化前庭康複方案并了解康複療效的重要指标。溫度試驗評估超低頻段的水平半規管VOR通路功能,可明确病變部位及側别;一般情況下,半規管功能減弱(UW)≥25%認定為異常,25%~30%為輕度異常,31%~50%為中度異常,51%~100%為重度異常;優勢偏向(DP)與UW方向相反時,常伴有自發性眼震,提示患者尚處于急性期;而兩者同向時多代表中樞代償已啟動。轉椅試驗評估低中頻段水平半規管VOR通路的功能,在急性期具有定側作用;不對稱性是重要的代償監測指标,前庭代償完全建立後不對稱性數值可恢複至正常。v-HIT反映的是高頻段VOR通路的功能,在甩頭結束後出現的掃視眼動為顯性掃視,甩頭結束前出現的掃視眼動為隐性掃視;随着前庭代償逐漸建立,患者顯性掃視逐漸轉變為隐性掃視;也有患者下降的增益會恢複至正常,掃視也可完全消失。
個體活動/社會參與層面:DHI是國内最常用的可量化評價眩暈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主觀性評定量表,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主觀症狀及眩暈相關軀體、情緒和功能障礙程度越嚴重;總分分級标準:0分代表對患者無影響;≤30分為輕度障礙;31~60分為中度障礙;61~100分為嚴重障礙。ABC是評估患者完成各項任務時的平衡信心,健康人應該能夠自信地完成大部分活動,不低于80%的結果為正常,得分≤66%則有很高的跌倒風險。
計時起立-行走測驗(TUGT)是讓患者坐在座椅上,聽到檢查者口令後站起,直線向前走3m,然後轉身走回椅子坐下所用的時間;TUGT≥12.3s為跌倒預測點。動态步态指數(DGI)主要用于評價患者的步态穩定性和跌倒風險,低于19分提示有高跌倒風險。功能性前伸試驗(VRT)測試患者站立時盡量向前伸展手臂可達的最遠距離,評價其動态平衡能力;結果≤15cm者在未來6個月内跌倒的風險增加。改良的試驗又增加了向後、左、右方向的伸展,形成了應用較為普遍的多向伸展試驗(MDRT),它是“穩定極限”有效而可靠的度量方法。
前庭康複效果的分級标準
根據基線評估的内容及療效觀察指标,本共識從主觀量表、體格檢查和客觀測試3個層面中篩選出常用的能代表前庭代償狀态的指标對患者的康複效果進行分級評估,建立評價前庭康複效果的分級評分标準,從而有助于快速判斷患者的前庭康複效果。以下各評估指标中完全恢複至正常狀态計3分,輕度異常計2分,中度異常計1分,重度異常計0分。
1. 可進行全面客觀評估的醫療單位,應進行主觀量表(VAS、DHI、ABC)、體格檢查(自發性眼震、Romberg、甩頭試驗)以及客觀測試(SOT、視頻眼震電圖測試/溫度試驗、轉椅試驗、vHIT)共計10個項目的評估(表1):(1)30分為完全康複;(2)20~29分為基本康複;(3)10~19分為部分康複;(4)0~9分為未康複。
2. 可行部分客觀評估的醫療單位,根據評估項目數計算總分推斷康複效果:(1)總分達到滿分,推斷為完全康複;(2)滿分的2/3≤總分<滿分,推斷為基本康複;(3)滿分的1/3≤總分<滿分的2/3,推斷為部分康複;(4)總分<滿分的1/3,推斷為未康複。
3. 對于無條件進行客觀評估的醫療單位,可僅進行主觀量表和體格檢查共6個項目的評估,亦能大緻判斷出康複治療的效果:(1)18分為臨床完全康複;(2)12~17分為臨床基本康複;(3)6~11分為臨床部分康複;(4)0~5分為臨床未康複。
影響前庭康複預後的負性因素
很多因素會對患者的前庭康複産生負面影響,從而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改善患者的症狀。盡早發現并去除延緩前庭代償的因素,不但可以縮短前庭康複的進程,還可以防止發展為慢性頭暈,因此對延緩代償的危險因素進行篩查很重要。雖然有循證醫學依據證實,年齡增加不影響外周性前庭功能障礙患者前庭康複的改善能力,但是老年人達到最佳康複的時間與年輕人有無差别尚未明确。慢性疼痛、焦慮、腦小血管病變、周圍神經病變、頸椎病等共病的存在,前庭抑制藥物的使用,發病開始的幹預時間,患者的依從性,以及伴有認知功能障礙等,均會影響患者的前庭康複訓練效果。盡量去除阻礙前庭康複的負面因素,才能快速達到更為理想的康複效果。
小結與展望
前庭康複訓練是有效控制眩暈并可避免症狀反複發作的無創性物理治療方法,其增強視覺穩定和平衡功能的作用已經得到臨床驗證,不僅對外周和中樞前庭功能受損、功能失調的患者有明顯的療效,對功能性頭暈及心理障礙導緻的眩暈也有治療作用。然而,這種有效的治療技術并未在國内引起足夠的重視,也未得到規範開展和普及。雖然國内外專家已經對個性化前庭康複訓練能夠取得更為理想的療效達成共識,但是如何制定個性化方案尚缺乏标準化依據。本次形成的專家共識在制定前庭康複的策略和流程上進行了初步的規範,希望在此基礎上,激發本領域專業人員進行更為廣泛的臨床研究,為個性化前庭康複的幹預時機、持續時間、訓練強度、優化方案、療效評定等提供更多強級别證據,探尋促進前庭穩定代償的方式,讓該技術發揮出更大的效用。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中心耳鼻喉科專家委員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耳鼻咽喉科專業委員會,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眩暈醫學分會,中國中藥協會腦病專業委員會眩暈學組,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耳科眩暈協作組
來源:中華醫學雜志,2021,101(26):20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