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
很多人讀完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之後,會禁不住陷入思考: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不計一切全情投入追逐自己夢想的人嗎?如果有的話,他們又在哪裡呢?
2021年11月,上一年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由複旦大學化學系教授趙東元領銜,李偉、鄧勇輝、張凡等團隊成員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創制和應用”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這是學術界的一個盛會,也是趙東元教授獲得的分量很重的榮譽。然而沒過幾天,趙東元教授卻因另一件事走紅網絡,由他而起的一場對“國士”的崇敬之情也随之而來。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11月3日,複旦大學校園的小路上出現一個急匆匆走路的身影,離近了看是個中年男人,穿着再普通不過的深藍色夾克,搭配一條灰撲撲的休閑褲。
該男子手中拎着一個帆布袋,正頭也不回地走向校園裡一座名叫“袁成英樓”的教學樓。
同為複旦教師的周桂正好從旁邊經過,見狀叫住了趙東元。
周桂對此時能在校園中看到趙東元感到驚訝,因為她知道這位趙東元剛剛赴北京參加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還知道他帶領的團隊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按理說不應該這麼快出現在校園裡。
趙東元停下腳步後笑呵呵地回答周桂,稱自己趕着回來給本科生上課,剛才自己已經上完兩節《基礎化學》的課了。
周桂心中感慨萬千,面上卻不好表現,隻好壓住自己的情緒提議為趙東元拍一張照片。
正是這張照片讓趙東元教授走紅網絡,大家紛紛感歎,一個學術界公認的“超級大牛”竟然如此低調樸素,領完這麼有分量的一個獎項,竟然直接用帆布包拎着證書就回到了三尺講台,對于那些沒有得獎的課題組,趙東元教授此舉不知算不算有些“凡爾賽”。
這還不算完,趙東元教授在網上還有更加“凡爾賽”的行為,當天領獎後有記者采訪他,本意是讓他說一些對學術與未來研究的看法,沒想到趙東元教授一臉懊悔地對着鏡頭說:“我其實真的不想報(這個獎)……”
話音剛落,就連采訪者都忍不住說“實在太凡爾賽了”。
即便接二連三地出現凡爾賽語錄,但對于趙東元來說,的的确确是覺得獎項并不那麼重要。
在接受采訪的後半程,他也一直在說比起獎項,更重要的是他留下了關于研究方向中至關重要的思想,而這才是對學術界真正有用處的。
然而,這張照片同時也為趙東元院士招來了不少罵聲,有些不明真相的網友隻看到了照片,卻不知這張照片的出處,認為趙東元教授此時在網上受到無數誇贊是刻意營銷。
為此,後續負責解釋的網友們可算是磨破了嘴皮,才将風向扭轉了過來。有心明眼亮的網友評價道:“這樣一位專注于學術的大知識分子,與營銷和作秀聯系在一起,實在是有辱斯文,英雄受辱,是時代的悲哀。”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趙東元這個名字可能還有些陌生,但他在學術界卻實實在在是作為一座高峰存在的。
據《中國教育報》2008年2月22日第3版中刊登的有關趙東元的相關介紹顯示,1998年,趙東元開始複旦大學任職,在自己的學術研究生涯中,趙東元共發表SCI論文190餘篇。
搞學術的人都知道想要發表一篇SCI論文的難度,但趙東元卻足足發了百餘篇。此外,他還獲得過多項獎勵和榮譽,其工作受到了國際同行的關注和贊譽。
2002年,趙東元被Adv.Mater雜志評為15年中48位引用率最高的頂級作者之一,國際ISIWebofScience公司将他列為近十年100名論文引用率最高的化學家之一;《自然》、《材料化學》等國際權威雜志對其研究成果進行了封面報道。
為建黨一百周年而專門制作的電視劇《功勳》的片頭,有這樣一句話: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如趙東元教授這樣不計名利、默默為科研事業奉獻的人,就是這個國家的國士。事實上,像趙東元院士這樣樸素、甚至比趙東元院士還要樸素的功勳人傑,遠遠不止他一個。
2021年5月22日,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難以忘懷的日子。這一天,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病逝,全國人民集體哀悼。
袁隆平院士去世後,很多人自發在網上曬出他平時的一些動态,諸如去超市看米價被人們偶遇,亦或者是下農田的路上被人們偶遇。
而在這些視頻中,袁隆平的衣着打扮無一不是樸素非常,作為功勳卓著的科學家,在日常的物質生活方面甚至比與他一起勞作的農民伯伯還要簡單。
一件體恤35元、一塊手表260元,袁隆平的物質需求實在微乎其微,這個被聯合國授予過榮譽的學者,一生奉獻卻不求物質享受,直到去世前不久,還在念念不忘說着自己的“禾下乘涼夢”。
明代學士宋濂曾經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寫道:“同舍生皆被绮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烨然若神人;餘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意思是與其同學之人,個個都是身穿绫羅綢緞的富家子,生活條件都好過自己,但他一點兒也不羨慕,因為内心有足夠讓自己快樂的東西,乃至不在乎口腹之享受比别人差。
真正的名士也是如此,當他們心中有足夠讓其專注的東西時,周圍所謂的世俗名利、物質享受,與真正的大學問比起來,根本無足挂齒。
我國著名遙感學家、地理學家、中國國内遙感領域泰鬥級專家李小文院士,也是這樣一個人,雖然在學術界有着泰鬥般的位置,但日常行為舉止卻甚為不修邊幅,經常穿着一件不知穿過多久的舊衣服,腳踩一雙布鞋就來到教室。
授課之餘除了搞學術再無其他,且為人低調到人們很難注意到他,以至于學生們送給一個“掃地僧”的稱号,意思是他就像武俠小說中貌不驚人但卻修為深厚的高手那樣。
也有人将他比作陶淵明等魏晉名士,認為他“外表不羁但是有着仙風道骨”,一位大學同學還盛贊他“維護了傳統知識分子的風骨、本色、随性”。
我國翻譯界泰鬥、被稱為“詩譯英法唯一人”的許淵沖先生,在晚年與妻子居住在北大暢春園的老舊小區裡,屋子裡陳設很是簡樸,除了一個沙發,一方木桌,一張床,一壁書,别無他物。
其實很多大知識分子都如李小文、袁隆平等人這樣,對于物質享受完全不在乎,世俗一切外在的享受對于他們而言都像是累贅。
作為在學海中不斷攀登高峰的他們而言,早已返璞歸真,因為物質上的享受是有空間與時間限制的,真正能夠留在世界上對人類有幫助的東西,絕不是這些看得見的表面。
一個國家、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或許,這些為人類發展孜孜以求的人們,正是中華民族靈魂之所在,也是我們國家能夠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支撐。
作者:黑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