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規矩的家庭,比貧窮更可怕。
戰國孟轲《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
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需要講規矩;
一個家庭要想興旺發達,需要有規有矩。
梁啟超說:“與其跟孩子講道理,還不如給立規矩。”
不懂得立規矩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有規矩的家庭,再窮也能發家緻富,因為有敬畏心;
沒有規矩的家庭,再富也會敗光家底,因為家風不正。
有規有矩,是一個家庭最好的精神不動産,也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範文賞析:《規矩》
中國是禮儀之邦,待人接物,都有講究和法度。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就體現在生活的細節裡。這是規矩,也是教養。爺爺去世後,家裡三年沒貼春聯,沒放鞭炮,我問為什麼,奶奶說,那是規矩。我頓時覺得規矩是很沉很沉的東西,有着厚重的傳統文化氣息。
規矩者,方圓之器也,規以制圓,矩以制方,依規矩而方圓乃成。“譬猶巧錘之為規矩準繩以遺後工也”,這是古人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說就象巧錘自己制作畫圓和方形的工具留給後人,才使後來的工匠們知道:圓該怎麼畫,方形該怎麼做。古人也把它叫作規矩繩墨。國不可一日無法,家不可一日無規,學校不可一日沒有紀律。
在梁啟超眼裡,改變人生的從來都不是道理,而是規矩。梁啟超六歲時,因為一件小事向母親撒了謊,被母親叫到卧室,嚴厲教訓一番。母親一向溫良淳厚,這是梁啟超第一次見到母親盛怒的樣子。梁啟超試圖掩飾,沒想到惹得母親怒上加怒,動手教訓了他一頓。從此,母親為他立下“不許說謊”的規矩。家庭沒有規矩,孩子就沒有原則。孩子小時候,不立好規矩,将來走向社會,很容易缺乏敬畏心。規矩意識不單純是保護孩子的铠甲,更是孩子通往未來世界的門。
作家劉墉曾經說過一句很深刻的話:“你不舍得給孩子立規矩,就會有人給孩子長教訓。”劉墉是個典型的嚴父,從兒子很小的時候就在給他立規矩,讓他學會獨立和尊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嚴格作息,不能偷懶;自己洗衣服,父母不在家的時候,必須要自己做飯;兒子看電視要管,玩手機也要管,還把兒子獨自送到路程三個小時的地方上學。
有一次,兒子做錯了事,劉墉罵了他兩句,然後把頭轉到了另一邊。轉過頭時,劉墉用眼角的餘光發現兒子把腳慢慢地擡起來,企圖想要踢他。雖然兒子這是個“假動作”,可劉墉還是動手教訓了兒子。他說,要麼你不要立規則,要麼你就得嚴格執行,這是很重要的。
在父親的約束下,兒子很小就學會了獨立,學習也很刻苦,考上了哈佛大學。面對父親的管教,兒子對父親也有過讨厭、叛逆和憎恨。但在長大成人,考上哈佛的那一年,兒子突然意識到了父親的用心良苦,理解了父親的苦衷。
由于孩子的生性都是頑劣的、叛逆的,但父母如果隻是一味由着孩子的性子來,很有可能就會讓孩子走上歧途。或許我們小時候并不能理解父母的用意,假以時日,一定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喧鬧浮躁的今天,誰又領會那方圓的美妙?方圓的文明?
歸路,風雨載途。望着連綿的秋雨,我不禁感歎:"秋雨才是真正的規矩啊!"秋雨綿綿,我憶起一個規矩盛行的禮樂時代;秋雨飄落,我看到一個文化興盛的社會。
【總評賞析】
這篇寫規矩的作文,給我們有理有據地詳細論證了守規矩的重要性,讀者看了這篇文章一定能懂得講規矩的重要意義。叙述和議論相結合,讓人很有興趣閱讀,也能引起讀者的思考。
【抛磚引玉】
講規矩的孩子,對長輩,有禮有節。
導演陳凱歌在和愛人陳紅回憶過往舊事,兒子陳飛宇就蹲在母親身旁,緊緊摟着母親的肩膀。
孩子對父母的态度,暴露出了孩子的教養,也暴露出了父母的家教。
隻有家教嚴明的父母,才能教出有教養的孩子。
一位名人曾經說過,一個被允許不尊重父母的孩子不會懂得真正尊重任何人。
同樣的,孩子在父母面前守規矩,畢恭畢敬,必然也會有禮有節地相待他人。
播下一個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 The End -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劉老師談特殊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