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多元社會,在食物等方面同樣表露無遺。正因為這裡彙集了馬來西亞本土民族、中國、印度、西方的食物,使得各種風味的美食琳琅滿目。馬來西亞人民的主要食物是飯米,但面類也相當普遍。
馬來美食
馬來人的食物以辣為主,其中較出名的食物有椰漿飯、香噴噴的沙爹(雞肉、牛肉及羊肉串)、馬來糕點、竹筒飯、黃姜飯等。
中式美食
華人食物從街邊小攤子到酒店中菜館,從小食到昂貴的酒席,不一而足,任君選擇。小食方面有釀豆腐、蝦面、炒粿條、咖喱面、清湯粉、薄餅、海南雞飯、瓦煲雞飯、馄饨面、香港點心、肉骨茶、槟城辣沙等,種類繁多。
印度美食
印度人的食物也以辣為主味,最普遍的莫過于其拉茶及各類煎餅。其他印度食物還有查巴迪(capati)、打拜(tapai)、多屑(tosei)等。印度人的香蕉飯也是有名的。
有時候為吃什麼而煩惱,今天雲學教育集團小編就列舉一些在馬來留學的時候經常吃到的本地美食,一起來看看吧~
印度煎餅
印度煎餅(Roti canai)是種圓扁形的煎餅,是馬來西亞嘛嘛檔的一種受歡迎的食物;它被用來當早餐、午餐、下午茶與晚餐。常被用來與拉茶或冰茶配着一起吃。
五香鹵肉
Ngohiang或 lorbak(中文:五香或鹵肉)-用五香肉末和切碎的栗子制成的油炸肉卷,用大豆豆腐片卷成,然後油炸。通常将其與一小碗 Lor(用玉米澱粉和打好的雞蛋增稠的濃湯)和辣椒醬一起食用。該術語還擴展到與肉卷一起出售的其他商品,例如 taokwa(硬豆腐),豬肉香腸、豆腐皮等。
花生脆餅
馬來西亞很少有美食比花生脆餅更鹹更招人喜歡,這道大馬美食主要是由面團深煎成香薄脆餅,并鑲上一顆顆的花生米和小魚,鹽的多少可以變化,也有用蝦米和大蒜代替小魚的。
沙嗲
沙嗲是傳統馬來美食——腌好的牛肉、羊肉、雞肉串成串以适度的火候炭烤後,最重要的就是要蘸一層厚厚的沙嗲醬一起入口。沙嗲醬由花生醬、椰醬、幼蝦等調制而成,香醇無比,吃了肯定令人眷戀不已。享用一串串沙嗲的同時,再配以椰葉或班蘭葉包裹的傳統馬來米飯、小黃瓜及洋蔥等,入口的沙嗲味道更加分明。沙爹的肉類在切成薄片後,須先經過腌漬處理串在椰葉枝,才上烤架以炭火烘烤,趁熱沾上花生醬食用。若配搭以椰漿處理過的糯米飯粽共食,更是人間美味!在馬來西亞的亞庇市,海旁街一些茶室的行人道旁,可輕易的看得到沙爹攤販。要吃遍馬來西亞的美食,少了沙爹怎麼可以!
椰漿飯
椰漿飯(Nasi Lemak)是在文萊,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很常見到的一道美食,主要材料有大米、椰汁等,輔料有椰漿絲、雞蛋等,口味偏清淡。
事實上,它是馬來西亞的非正式國肴。在登嘉樓與吉蘭丹東海岸,“搭岡飯”非常普通。在印度尼西亞也有類似這樣的美食,稱作“烏督飯”。
肉骨茶
這道菜的根源是“ Bak Kut”(福建話),是肉質肋骨的術語,最簡單的方法是用大蒜,深色醬油以及煮沸多個小時的特定草藥和香料組合而成。這種湯通常被認為是健康補品,曆史上是由辛勤工作的中國苦工在Swettenham港口(現為 Klang港口)的碼頭上工作,并清理土地,并配以濃茶(“ Teh”)。其他華人社區的調味料有所不同。潮州人喜歡清湯,比大蒜和胡椒重,而廣東話可能還包括其他種類的藥草和香料。變化包括所謂的chik kut teh(用雞肉制成,并且在穆斯林食客中越來越受歡迎),海鮮bak kut teh和源自巴生鎮的“幹”(還原肉汁)版本
海南雞飯
海南雞飯,是用香嫩多汁的雞肉配上雞湯烹調過的米飯,拌上大蒜辣椒醬,再加小黃瓜絲制作而成,有時還配上白煮雞或燒雞肉,味道鮮美極了!
叻沙
叻(le四聲)沙又稱喇沙(馬來語:Laksa),是一道起源于馬來西亞的面食料理,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代表性料理,主要材料有蝦羔、蝦米、幹蔥等。在馬來西亞,正宗的娘惹叻沙講究椰漿的鮮味、鮮蝦的甜味和自製辣椒油的辛辣味!湯是以咖哩湯汁融合椰漿,口味甜、鹹、辣兼而有之!食材用新鮮的蛤、油炸豆腐、魚餅、蝦子、豆芽菜等,再加上細白的粗米粉。就這樣,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叻沙就上桌了!
印度炒面
印度炒面(mee goreng)是道味道非常特别的面食。由于meegoreng是馬來文,所以又有人稱之為馬來炒面。其實,這道面食是出自印裔回教徒(又稱嘛嘛mamak)
炒粿條
炒粿條,作為粿條一種煮食方法,通常特指幹炒,常見于廣東潮汕地區,福建閩南,和廣東話中的“幹炒河”基本相同,又寫作“炒貴刁(潮汕話)”,也是流行于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的華人美食,在馬新兩地的美食中心都可以找到其蹤迹。
煎蕊
煎蕊是一種由Pandan葉汁制成的綠色細條,有濃濃的青草味,它原本是馬來西亞印度人的著名甜點,現在的Pandan材料已改為天然的綠豆粉!吃的時候配上沙冰,淋上特制的椰漿和黑糖,清新爽口!這是最愛吃的甜點,還有紅豆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