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秋節的美麗傳說
但願人長久
千裡共婵娟
八月節
拜月節
女兒節
團圓節
中秋的來曆
中秋節是僅次于春節的傳統農時節日,起源雖晚于春節和端午,但它卻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所包含的節俗因素,都有其古俗淵源。此節正值農曆八月十五,既是三秋之中,又是中秋月中,故有中秋、仲秋之稱,此時正是百谷登場、瓜果飄香的收獲季節,稱其為八月節、秋節,含有慶豐收之意。過此節,嫁女要歸甯,遊子要回鄉,合家團圓要拜月、賞月,因此,又有女兒節、團圓節、拜月節等别稱。今天給大家推送河北地區中秋節的有關傳說,讓這些美麗的傳說伴您度過團圓快樂祥和的中秋佳節。
中秋的傳說
河北境内關于中秋節流傳的傳說很多,較普遍的有嫦娥奔月說、古俗演化說、唐明皇遊月說、殺元兵起義說、織女戀子說、六姐感神說等幾種。
嫦娥奔月說
說月中有嫦娥,是古代箭射九日的大英雄後羿的妻子。後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之藥,嫦娥偷吃後,飛奔月宮,成為主月之神,并保持了青春不老的神性。民間婦女每年八月十五設案供奉瓜果糕餅,焚香叩拜,祭祀嫦娥,以求得自己青春常駐。此後,拜月祭嫦娥便成了婦女的專利,“男不拜月,女不祭竈”之說由此生成。
古俗演化說
有說中秋節是古代祭月禮俗的延續。自周代起,帝王就有率臣下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俗禮,其祭祀場所分别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别設在國都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現今北京仍存的四個祭壇就是按古制建立起來的。官倡民随,民間的祭月也随之盛行,而八月中秋,正值五谷豐收、新糧入倉的喜慶之日,農家借機祭祀日月天地之神,也是古代秋報之俗的演化。
唐明皇遊月說
唐明皇開元盛世時,天神感其政績,在一年的中秋賞月時,曾由道士羅公遠引導入月宮遊覽(有說是夢遊),嫦娥熱情迎待,命月宮仙女起舞,設甜酥仙餅待客。唐明皇返回人間後,憑他的樂律天賦,追憶了仙女的舞姿舞曲,命人整理成《霓裳羽衣曲》,又令人造出月宮的甜酥餅,取名月餅,并于每年中秋祭拜嫦娥,以謝當年迎待之情。
殺元兵起義說
元朝末年,蒙古統治者對漢民族壓榨更加深重,高郵張士誠在暗中串聯,利用中秋節互相饋贈麥餅的機會,在餅中夾帶字條傳遞消息,決定八月十五晚上同時動手,舉行起義。此後,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麥餅以慶勝利。省内不少縣志載“蒙古族統治時期,每十家養一個鞑子兵(元兵),對漢族百姓百般蹂躏,人們忍無可忍,于八月十五,用月餅包紙條,傳送暗号,上寫‘殺’字,一夜之間将‘鞑子’兵斬盡殺絕。以後中秋節吃月餅,以志紀念”。
織女戀子說
相傳,牛郎和織女的兒子念母心切,其母知道後,就将他接入月宮,用一種圓餅來招待他。後來他做了官,就令各州縣的百姓于八月十五這天都來仿做這種餅擺在月亮下,表示對親人的懷念。
六姐感神說
相傳古代一楊姓人家,家有童養媳名姚六姐,她七歲入楊門,天天被婆婆逼着幹活,一年到頭不得休閑。一年八月十五晚上,婆婆以月色好為由,要六姐把七斤棉花全紡成線再睡。六姐拼命地紡,近四更時還有一大半棉花,六姐又累又怕婆婆責打,就哭着對月亮說:“月亮姐姐求求你,多照一會兒延長宿,幫我紡完你再走!”嫦娥受其感動,乘着龍船來到人間,對六姐說:“我每年中秋來一次,讓百姓們到我船上随便拿件東西晃一晃,回家就可變金銀”。六姐趕緊把紡車晃幾晃,回家變成金紡車,而且棉花沾車自成線,不必六姐再受苦。此後,人們便在中秋之夜祭拜嫦娥迎龍船,希望掙得好運氣。
河北的地方
特色
河北省除祭月、賞月、拜月等傳統習俗之外還有其它一些地方特色。如河間市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張家口萬全區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