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圓,人團圓。中國人曆來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看得極其珍貴。中秋節便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節日。
那麼你知道中秋節的來曆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中國的傳統節日。
古代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禮制,“中秋”一詞也被記載于西周時期周公旦所著作的《周禮》之中。文人學士以遵守“周禮”為榮,紛紛效仿古人觀賞祭拜天上皎皎明月的行為,并以此寄托内心情懷。這種習俗傳至民間,并逐漸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文化。
五代•《浣月圖》 這件繪畫清晰地展現了中秋之夜女子“拜月”的情景
直到唐代,這種祭月風俗完全成了一種固定節日。《唐書·太宗記》有“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記載。中秋節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期,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并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中秋作為一種曆史文化載體,經過兩千多年的時間,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廣為流傳。
最鮮為人知的當然是嫦娥奔月。
傳說在遠古時期,十日橫空,炙熱難耐,民不聊生。一位名為後羿的英雄,運足神力,拉開神弓,射落九日,救百姓于苦難之中。後羿因此倍受到百姓的尊崇和愛戴。有一天,後羿得到了一包不死神藥,據說能讓他即刻升天成仙。但後羿舍不得自己美麗善良的妻子,便将不死藥交給了嫦娥保管。嫦娥偷吃了他的不死藥,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嫦娥奔月”在中秋之夜不僅給人以無窮的遐想,而且将中秋之夜點綴得更加浪漫、溫馨、迷人。
關于中秋節還有另一個傳說。傳說在嫦娥居住的廣寒宮前有棵枝繁葉茂的挂樹。樹下常有一人在不停地砍伐,每次砍下去後,被砍的地方又即刻合攏,如此反複,以緻數幾千年來,這顆桂樹依舊屹立不倒。這個砍樹的人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氏,曾跟随仙人修道,因犯下錯誤,被貶谪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朱元璋反抗起義之時,為躲避官兵搜查,軍師劉伯溫将“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于圓形的餅子之内,用以與各路義軍傳遞消息。後來起義成功後,朱元璋大喜,下令賞賜此種圓餅,供中秋節與民同樂。此後便形成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
關于中秋節的傳說還有許多,無論是神話傳說還是曆史故事,都蘊含着數千年的文化積澱,是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于此,也借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的詞給予諸位中秋節誠摯的祝福。
#頭條創作挑戰賽#
,